
這次推薦幾部真實故事改編的戶外主題類型的電影,這份電影列表應該會是最多人都看過的,共同點在于都是真實故事改編,而且普遍受到好評。此類電影的魅力在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這會讓人不斷跟著思考:我會怎么做?我該怎么做?

中文片名:我出去一下
原文片名:Ich bin dann mal weg (I'm Off Then)
《我出去一下》原著作者哈沛科可林(Hape Kerkeling)是德國知名喜劇演員、主持人,因為繁忙工作長期忽略身體警訊,終于在一場大病后決定改變,低調地跟朋友說了句:我去去一下,便獨自踏上西班牙圣雅各之路,花了六星期走完八百公里,旅途中認識了新朋友,也更認識自己。
很多人旅行是為了找到答案,但往往發現更多問題。至于曾經困擾人生的習題,其實在一步一步走向終點的過程中,似乎也不再是惱人的事情了。因為在路上有大把沉淀空白的時間,足以讓人改變原本的思考模式或價值觀。肉體的痛苦很真實很深刻,但靈魂的解放才是重點。徒步是一種淨化過程,一種思想的修行,路途越長,心就越寬廣,要走向何處?停留何處?最后一定會找到答案(或許也不需要答案)。

中文片名:荒野獵人
原文片名:The Revenant
劇情不再贅述,相信不少人已經看過。主角激進的求生術,和加拿大原始的冰封大地,終于讓萊昂納多奪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項。不過不知道為什么,看過一次之后很難再看第二次,或許是電影議題過于嚴肅,無法在家里沙發用輕松的心情欣賞。然后我突然想起,這部片的導演曾導過我相當喜愛的《靈魂的重量》,一部讓我在戲院里啜泣,買了DVD回家,卻再也提不起勁看第二次的電影。兩部電影都碰觸了極為露骨的生死議題,或許這就是讓人難以直視的黑暗面,彷彿盯著盯著就會墜入深淵。

中文片名:走出荒野
原文片名:Wild
影片改編自謝莉爾·斯瑞德的自傳,故事講述謝莉爾在母親去世、婚姻破裂后,背上行李包,踏上長達1100英里的遠足之旅。 《走出荒野》是一段充滿力量、誠意十足的旅程記錄,一個經歷過人生變故的打擊后,獨走近2000英里的而重新站立起來的故事。22歲時,謝麗爾·斯特雷德認為自己失去了一切。母親去世后,她的家分崩離析,而她自己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4年后,已沒有什么可失去的她做出了一生中最沖動的決定—去徒步著名的太平洋屋脊步道,從莫哈韋沙漠出發,穿過加利福尼亞、俄勒岡州,最后到華盛頓州——重要的是,獨自一人走。她以前從未有過長途徒步的經驗,這條路僅僅是“一個模糊、古怪的想法”,但它又充滿了希望,可以重新拼湊出一個本來不完美的人生。在途中,她數次險遇響尾蛇和黑熊,經歷了酷暑和嚴寒,也嘗遍了沿途的美麗和寂寞。《走出荒野》懸念四起,精彩刺激,又充滿了溫暖、富含幽默,生動刻畫了一個年輕女子突破重重困難、獨自前行中所遇的恐懼和喜悅,這一路的經歷讓她瘋狂、讓她變強大,并最終治愈了她 。

中文片名:林中漫步
原文片名:A Walk in the Woods
知名旅游作家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與老朋友凱茲,決心挑戰美國東岸歷史悠久的長程步道:阿帕拉契小徑(Appalachian Trail),全長約3,500公里,與西岸的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 Crest Trail)齊名。
說實在的,這部電影沒有拍好,特效的場景讓人出戲,結尾有點草率。但幾個令人噴飯的橋段戲劇性十足(雖然與原著有點差距,例如作者根本沒有遇到熊),也把徒步者的心境轉折描繪得很好。
原本以為布萊森會走完全程,結果步乏稍慢的兩人花了兩三個月連一半都還沒走完(一般約4~5個月可以完成),在一次虛驚一場的意外后決定雙雙打道回府。沒走到終點不就等于登山沒登頂嗎?也許有人會這么想,但其實若是布萊森真的走完反而少了那么點韻味。我的解釋是,最美的風景不一定在山頂,而解答也不一定在終點。

中文片名:荒野生存
原文片名:Into the Wild
片頭一段主角的獨白:不可否認,漫無目標總能振奮我們,它在我們心中代表著逃逸,逃離歷史、壓迫、法律和惱人的責任。這是絕對的自由。深深地打動了我。什么是絕對的自由?只身進入阿拉斯加荒野送死?抑或試圖回歸人類生而在世的純粹性?
這沒有答案,人死不能說話。但由原著小說里一段文字,或可窺見一二。
在克理斯遺體旁發現的一本書上,這位早逝的年輕人用筆畫下重點:我想要的是躍動的、而非安逸的生命旅程;為了所愛,我寧可冒險犯難、犧牲自己。我感到自己有著充沛的精力,但在我們寧靜的生活中,卻找不到宣泄管道。(托爾斯泰,《幸福家庭》)
為了所愛— 愛什么?也許是自由。所以他燒掉身上的紙鈔,拒絕被物質操弄,挑戰獨木舟航行,四處打工流浪,最后拎著一袋米進入阿拉斯加荒野。但要說是荒野,當地獵人不見得同意,他們認為這莽撞的年輕人根本連真正的絕境都尚未涉入,他的死,是死在自大、傲慢和愚蠢。因為誤食有毒植物的果實而丟命,在老練的荒野求生者眼中,死得太可惜了。
不過關于食用有毒植物而死這件事情,在2016年有了新的發現:20多年來,包括強克拉庫爾自己、科學家以及一些熱情的粉絲各自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查研究。一直到2015年才真正確定了這個驚人的結論:不是那本圖鑑的錯,也不是麥肯迪尼斯的錯。被稱作野馬鈴薯的這種無毒植物的種子其實是有毒的。麥肯迪尼斯的死很可能就是這種過去被認為無毒可食用的野馬鈴薯,第一個有記載中毒死亡案例。
當然,這也是其中一種解釋而已。在這個悲劇里,每個人都有用自己角度詮釋它的權利,就像看到一頭挨餓的北極熊,有人說那是因為人類引發的地球暖化而造成;也有人認為單純是那頭北極熊太蠢,謀生能力比其他伙伴差。
但在小說中的一段文字,我認為可以用來揣摩他的想法。在發現的一本筆記上,克理斯用潦草的筆跡寫道:噢!有時候我們多么希望能夠逃離人類無意義的雄辯,擺脫所有高尚的言語,躲在沉默的大自然中。
是呀,為什么要去解釋這么多呢?也許那頭北極熊也是誤食了什么讓它淪落至此。沉默的大自然不會提供答案,也沒有道德準則,更沒有歷史、壓迫、法律和惱人的責任。回歸原始生活的代價也許會失去生命,但能嘗到絕對的自由,在走過PCT后,完全可以理解了。

中文片名:我們要活著回去
原文片名:Alive
1972年10月13日,一架載著烏拉圭橄欖球隊的烏拉圭空軍571號班機,由一架福克F27型雙引擎客機執行任務。從烏拉圭蒙得維的亞飛往智利圣地亞哥參加比賽,在安地斯山脈因遇上亂流,偏離航線撞山,機身斷為兩截,16人當場死亡,而該球隊內的大部分隊員則生還,史稱安地斯空難。
然而,由于失事位置太偏僻,再加上該處天氣達零下40度,十分寒冷,機上有些人因失溫或遇上雪崩而死去。生還者希望能活著等待救援隊的到來,可是他們從電臺得知救援隊已停止進行搜索行動,生還者只好以死者尸體充饑。其中兩名球員在艱難的情況下步行10天下山,最終成功向他人求救,直到意外發生第72天后(即:12月22日)他們才被智利空軍救援隊救出,45人最終只剩下16名生還者。

中文片名:127小時
原文片名:127 Hours
故事非常簡單,一個人在大峽谷被石頭壓住前臂而動彈不得,電影有一半的時間都是主角James Franco的獨角戲。還好演員、導演的功力都很棒,沒有拍得讓人昏昏欲睡,而是讓你不斷思考:如果是我會怎么做?放棄嗎?還是依著本能行事?我能做到如此極端嗎?我有能力在野外保護自己嗎?
總之,電影讓我學習到,不管從事任何戶外活動,一定要帶足求生裝備。頭燈、飲水、打火機、保暖衣物,以及一把夠鋒利的小刀。

中文片名:絕命海拔
原文片名:Everest
2014年的4月珠峰發生史上最重大的山難,一場雪崩帶走16名夏爾巴向導的性命。但在這場悲劇之前,發生于1996年5月,一場奪走12條人命的著名山難則更顯得慘烈及戲劇性。1998年從山難幸存的作者Jon Krakauer將整理了兩年的資料集結成書,出版《珠峰之死》(Into Thin Air)。2015年,這部經典巨作終于登上大螢幕。
預告片里Rob Hall的一句臺詞,實在是將攀登珠峰的過程描述得非常貼切。
人類若置身在飛機飛行的高度,身體根本無法運作,身體機能會逐漸邁向死亡。所以我們要在大家死去之前成功等頂,并及時返回營地。

中文片名:西藏七年
原文片名:Seven Years in Tibet
由布拉德·皮特(Brad Pitt)飾演奧地利登山家Heinrich Harrer,一心一意挑戰攀登喜馬拉雅山,1939年在媒體的關注下出發。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代表德國遠征喜馬拉雅山是一件被高度聚焦的運動議題和政治議題。從1808年英國人開始印度大三角勘察,想要確認世界最高峰的位置和高度,就開始和喜馬拉雅山有了不解之緣。
1921年,第一支英國登山隊出發,到達海拔7000米位置;1922年,英國第二次遠征未果,只達海拔8320米;1924年,史上最具話題和爭議的遠征,George Mallory和Andrew Irvine在登頂過程中失蹤,卻因為遺體被發現后,因找不到失蹤的相機而無法確認Mallory是否為史上第一位登頂成功的人。
1924年的失敗后,就很少再有隊伍愿意出隊挑戰珠峰,也因此才讓當時的納粹德國急于展示自己的登山實力,想要搶在世界各國之前成為第一個登頂的國家。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事隔兩天,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國宣戰。Heinrich Harrer跟隊友Peter Aufschnaiter因代表納粹黨人的身份,在印度被英國殖民軍俘虜,1944年才逃亡至中國西藏。

中文片名:冰峰168小時
原文片名:Touching the Void
這部2003年的電影改編自發生于1985年的真實事件,兩位英國登山者,喬和賽門是兩個好朋友,成功登頂海拔8,534米的秘魯安第斯山斯拉格蘭峰,卻在歸途遭遇意外,喬不幸摔斷右腿,賽門用一條繩子拖著他在風雪中緩慢前進,好不容易下切到海拔近900米處,喬竟然又摔進一條冰縫并動彈不得。
賽門在縫隙上端獨自苦撐一個多小時,無法得知喬的傷勢和狀況,在自己的生命也一點一滴流失之際,選擇割斷繩索獨自下山。然而奇跡發生了,喬竟然拖著斷腿,用三天的時間爬出萬丈深淵并安全抵達營地。
回到英國后,賽門面臨輿論壓力沉重得無法抬頭,世人認為他拋棄了摯友讓他獨自送死,因此遭到排擠和指責,甚至遭人毆打。然而身為落難者的喬卻不認為是這么一回事,決定出書把此一驚險過程紀錄下來。
2015年,事隔30年后,大家出版社終于將原文書稿翻譯成中文版,出版了《冰峰暗隙》一書,被譽為是與《珠峰之死》(Into Thin Air)并列的登山經典著作。

中文片名:大河戀
原文片名:A River Runs Through It
一部海報比內容還要廣為人知的電影,Robert Redford執導的經典之作,片中賣點有年輕的Brad Pitt和年幼的Joseph Gordon-Levitt,以及蒙大拿州的優美河域與山林。
當我獨自身處山谷的陰影下,周遭的事物彷彿都消逝了,只剩下我的靈魂和回憶只有心中那份感動依舊源遠流長(Eventually, all things merge into one, and a river runs through it.)。河流不只把人帶走,也會帶來過去的回憶。電影講述父子之情與兄弟羈絆,以大黑腳河為背景,道出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