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營鞋旨在讓你的雙腳在漫長的戶外時光后得到放松 —— 無論它們之前一直擠在徒步靴、滑雪靴或攀巖鞋里。這個類別涵蓋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從適合汽車露營和在小木屋周圍閑逛的毛絨拖鞋到可攜帶進入偏遠地區的超輕涼鞋等一切物品。恢復鞋在耐力運動員(如跑步者)中也越來越受歡迎,他們在進行高強度運動后希望讓雙腳得到休息。你選擇的款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預期用途,但所有露營鞋都有一些基本特征:易于穿脫,采用能承受戶外嚴酷條件的材料,并且有足夠的支撐和結構,以便在營地進行快速出行或在城鎮周圍跑腿(至少能滿足這些需求)。當然,一雙便宜的人字拖可能在一兩個季節里就足夠了,但多年來我們有無數雙人字拖在我們身上壞掉了,我們認為對于那些在戶外度過大量時間并想要耐用物品的人來說,增加投資是非常值得的。
由于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類別,我們將我們的推薦分為幾個子類別,以幫助你縮小搜索范圍:拖鞋、短靴、涼鞋、恢復鞋和木屐。下面我們將分析每種款式的優缺點,包括每種類型最適合誰和什么情況,常見的特征和特點等等。根據你的目標以及你在戶外度過的時間長短,你的衣櫥里可能最終會有不止一種選擇。
拖鞋
我們喜歡一雙好的露營拖鞋,無論是在露營地做晚餐、在家工作,還是在我們的面包車里舒適地讀一本好書。在這個類別中,我們最喜歡的兩款是 The North Face 的 Traction Mules V 和 Teva 的 ReEmber 一腳蹬,這兩款都非常舒適,無論是在戶外還是在城市里都很好看(Teva 更適合日常使用),而且非常容易穿脫——只需將腳滑進去(穿襪子或不穿襪子都可以),要么讓鞋跟塌陷著,要么用拇指將其固定在腳后跟上。我們也喜歡 Keen 的 Howser III 拖鞋和 Exped 的露營拖鞋,盡管 Keen 的相對較重且沒有可折疊的鞋跟,而 Exped 的拖鞋使用相對較薄的材料來保持較輕的重量(對于背包旅行冒險來說,它們是一個不錯的可以放入背包的選擇)。
短靴
短靴類似于拖鞋,但有較高的鞋領。在寒冷天氣的冒險中,需要更多覆蓋時,短靴是工作人員的最愛。我們的清單中包括兩款短靴:Feathered Friends 羽絨短靴和 Outdoor Research 苔原履帶短靴,這兩款都超過腳踝高度,且在鞋口處有抽繩設計,可阻擋風和濕氣(Feathered Friends 的鞋子在腳踝處還有一條額外的抽繩)。我們清單上的許多拖鞋也有短靴版本出售,包括 TNF 牽引拖鞋、Teva ReEmber 和 Exped 露營拖鞋。與拖鞋相比,短靴由于高度增加和材料更多,穿脫更困難,通常需要雙手才能穿上,最大的優點是在寒冷環境中提供更多的溫暖和覆蓋。我們通常在冬季以外的月份不穿短靴,但對于小屋旅行、滑雪后活動和冬季露營來說,它們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是不要期望它們能取代一雙冬季靴子。
涼鞋
對于夏季徒步旅行和深入偏遠地區的旅行,我們會選擇露趾涼鞋。除了比包趾設計更低調外,涼鞋本質上更透氣,也不太容易產生異味。許多涼鞋還令人印象深刻地輕便且便于攜帶,這對于注重重量的背包客來說是個好消息,他們希望將重量和體積控制在最小限度。Chaco 的 Z/Cloud(如上圖)是我們在夏季露營和休閑時最喜歡的涼鞋,但它重近 2 磅,體積也很大,所以我們在背包旅行時通常不會帶上它。另一方面,像 Luna 的 Leadville Pacer 和 Bedrock 的 Cairn Evo 這樣的極簡主義選擇則非常輕便靈活——非常適合綁在背包外面,在長途跋涉后讓你的腳休息一下。Chaco 的涼鞋在長距離行走時提供更好的結構和支撐,但 Luna 和 Bedrock 的設計有如此忠實的追隨者是有原因的。
恢復鞋
正如其名,恢復鞋旨在讓你的雙腳在長途跑步或多段攀登等高強度活動后得到休息。對于患有足底筋膜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問題的人來說,它們也很有幫助。雖然款式差異很大,但所有的恢復鞋都以舒適為優先,配有厚厚的襯墊和充足的支撐。在這個類別中,我們最喜歡的兩款是 Oofos Ooahh Slide 和 Hoka Ora Recovery Slide 3,它們都提供舒適的穿著體驗,而且非常容易穿脫。如果你喜歡封閉式設計,Oofos 和 Hoka 都有幾款可供選擇,包括木屐、拖鞋和全包鞋。無論你選擇哪種款式,請記住,由于恢復鞋厚厚的襯墊和搖擺(即上翹)的形狀,它們給人的感覺相當兩極分化,這種形狀對吸收沖擊力和減少關節壓力很有好處,但也會導致不穩定和失衡的感覺。出于這個原因,只有當我們的腳非常需要一些溫柔呵護時,我們才會穿恢復鞋。
木屐
最后一種值得考慮的款式是木屐,它覆蓋了腳的前部,但大部分腳跟都露在外面。我們的清單中包括了兩款木屐,即 Crocs 經典木屐和 Bedrock Mountain Clog,它們在價格和整體結構方面處于兩個極端。Crocs 以全泡沫材質打造,價格便宜、輕便且易于干燥,而 Bedrock 則采用優質的磨砂皮和經過驗證的 Vibram 外底,分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耐用性和抓地力。這兩款鞋都非常容易穿脫(盡管你可能需要彎腰來調整或系緊腳跟帶),并且由于其寬大舒適的形狀,很容易搭配襪子。有些人可能覺得木屐的款式兩極分化,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喜好的問題。
在決定我們最喜歡的露營鞋時,舒適度是我們的首要考慮因素之一,上述許多選擇都非常舒適。有幾款表現出色的產品包括 The North Face 的 Traction Mules 和 Keen 的 Howser III Slide,這兩款鞋都內襯有舒適的羊毛。雖然明顯不那么奢華,但許多人也覺得 Crocs 的經典洞洞鞋非常舒適,因為它們的泡沫材質很柔軟,形狀也很寬大,盡管需要一些時間來磨合。緩沖程度也對舒適度起著重要作用,像 Oofos Ooahh Slide 和 Hoka Ora Recovery 3 這樣的恢復鞋在腳下提供了充足的填充物,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沖擊力并減少對關節的壓力。像 Luna Leadville Pacer 和 Bedrock Cairn Evo 這樣的極簡涼鞋則處于舒適度較低的一端,但在長距離行走的日子里,它們仍然是對傳統徒步靴或鞋子的一種非常受歡迎的緩解。換句話說,舒適度是多種因素的結果,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你需要多少舒適度。
閉合系統
閉合系統因鞋而異,但易于穿脫是我們在上述選擇中考慮的關鍵因素。對于最快捷的解決方案,像北面 Base Camp III、Oofos Ooahh 和 Hoka Ora Recovery 3 這樣的基本款拖鞋幾乎不需要費力就能穿上和脫下,最大的權衡是缺乏安全性。像北面 Traction Mules 和 Teva ReEmber 這樣的拖鞋也非常簡單,盡管固定腳跟是一個額外的步驟,就像搭配襪子一樣。另一方面,短靴由于其高領口通常需要雙手才能穿上,然后還有系緊拉繩的問題,這不是必需的,但可以幫助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暖性并減少鞋子內部不必要的移動。
搭扣也使穿脫過程變得復雜,像查科 Z/Cloud 和貝德洛克凱恩斯 Evo 這樣的涼鞋每次穿的時候都需要調整。在野外旅行中,當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讓腳從徒步靴中解脫出來時,這很少會成為問題,但對于日常和休閑使用來說,當便利性是首要考慮因素時,就不太理想了。在購買之前,考慮一下你需要的安全級別、你計劃脫穿鞋子的頻率以及你對裝備的使用強度(更多的活動部件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有更多的部件損壞或出現故障)會很有幫助。
鑒于露營鞋的設計種類繁多,其重量差異很大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上面的選擇中,每雙重量從僅 4.8 盎司(Exped 露營拖鞋)到近 2 磅不等。大多數拖鞋和短靴由于鞋面全覆蓋,所以重量處于較重的一端,而涼鞋通常更輕且更便于攜帶。然而,這條規則也有一些明顯的例外:例如,Chaco 的 Z/Cloud 涼鞋是我們列表中最重的選擇,每雙重 1 磅 14.1 盎司,而 Exped 的露營拖鞋僅重 4.8 盎司,并且折疊起來非常小,可以輕松放入背包中。
重量和便攜性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這取決于你的預期用途和目標。但是,那些深入偏遠地區的人將受益于將重量和體積保持在最低限度。對于一般的露營使用和休閑穿著,我們認為像 Teva 的 ReEmber(1 磅 2 盎司)和 Lems 的 Drifter(12 盎司)這樣的設計達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
你是否需要高水平的支撐和穩定性取決于你自己,但如果你預計要穿著露營鞋進行大量的步行或徒步旅行,這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好事情。重量可以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像 Chaco Z/Cloud、Keen Howser III Slide 和 Bedrock Mountain Clog 這樣較重的設計在同類產品中處于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來自 Luna 和 Bedrock 等品牌的輕便簡約涼鞋的中底相對較薄,提供的緩沖較少,足弓支撐也很少。恢復鞋也值得一提,它們具有豐富的填充物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舒適度,但由于其增加的離地間隙和弧形形狀使與地面的接觸最小化,因此往往會有一種不穩定的感覺。最后,搭扣和拉繩等閉合方式可以幫助提高安全性,并最大限度地減少鞋子內部任何不必要的移動。
除了重量之外,露營鞋的牽引力差異很大,你需要多少牽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目標。如果你只是在尋找一個輕便的選擇,讓你的腳在漫長的背包旅行日后得到休息,那么像 Exped Camp Slipper(具有光滑的 TPU 鞋底)這樣的設計可能正合你意。然而,如果你的露營鞋具有徒步能力很有吸引力,那么值得升級到更結實的設計,在極致抓地力和性能方面,Vibram 橡膠處于市場前沿。Chaco 的內部橡膠化合物也被證明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對于一般的城鎮周邊和輕度戶外使用,像 TNF Traction Mules V、Teva ReEmber 和 Keen Howser III 拖鞋等選擇則處于一個很好的中間地帶:對于從營地出發的短途旅行來說足夠有抓地力,但不像以徒步為重點的真正設計(如 Chaco/Z Cloud、Luna Leadville Pacer 和 Bedrock Cairn Evo)那樣適合在小徑上行走。
選擇封閉式鞋頭還是開放式鞋頭的營地鞋取決于你的目標以及你對保護和覆蓋的重視程度。我們喜歡涼鞋在夏天的透氣性和快干性,但它們會使你的腳趾容易被巖石、樹根和其他障礙物刮傷,以及被昆蟲叮咬,還有碎片進入腳底或腳趾之間。我們曾看到一個穿著查科涼鞋的保護員在他的搭檔墜落時被腳先拉進了一面石墻,導致他的腳趾流血。另一個極端是全包式短靴,我們通常在寒冷天氣需要額外的覆蓋和保暖時才會選擇。大多數拖鞋和木屐則介于兩者之間,比如 Keen Howser III 滑扣鞋和 Bedrock Mountain 木屐,它們有結實的鞋頭,可以抵御對腳前部的直接撞擊。
溫暖
你可以在穿涼鞋時隨時穿上一雙襪子來增加溫暖,但對于換季和冬季使用,我們會選擇保暖拖鞋和短靴。對于以最小的重量實現最大的溫暖度,像 Feathered Friends Down Booties 這樣的羽絨填充設計很難被超越。合成絕緣材料在潮濕天氣下提供更好的保障——與羽絨不同,它在潮濕時仍能繼續保溫——因此對于在潮濕的草地上行走或抵御小雨來說,它是更好的選擇。一般來說,我們發現像 TNF Traction Mules 和 Teva ReEmber 這樣的設計處于一個很好的中間地帶,有足夠的保溫性能,能在寒冷的夜晚讓我們的腳在露營時保持舒適,但又不會讓我們在溫和的溫度下很快就熱得出汗。再說一次,總是可以選擇加一雙襪子來增加溫暖度——只是在確定鞋子尺碼時要考慮到這一點。
防水性是另一個個人偏好問題。如果你在水中或水邊花費大量時間,那么你可能會想要一雙能快速干燥的流線型鞋子。上述所有涼鞋以及 Crocs 經典洞洞鞋都符合要求。如果你的主要用途是背包旅行,并且預計會遇到很多涉水情況,像 Luna Leadville Pacer 和 Bedrock Cairn Evo 這樣的極簡涼鞋是很好的選擇。另一方面,如果你只是在尋找能夠抵御偶爾的小雨或雪的鞋子,具有標準 DWR 涂層的設計就能完成這項工作。作為參考,我們在有露水的早晨在營地、洗車和澆花園時都穿著 Teva ReEmber 懶人鞋和 Keen Howser III 涼鞋,每次它們都能讓我們的腳保持完全干燥——只是要小心不要完全浸濕它們,因為它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干燥。
透氣性
露營鞋的透氣性差異很大,露趾涼鞋在透氣性方面處于最佳狀態,而全包式短靴的透氣性最差。同樣,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計劃在何時何地穿著你的鞋子。如果你是一個在好天氣進行背包旅行的人,正在尋找一款可以帶入偏遠地區的鞋子,那么選擇一款透氣且快干的涼鞋可能是值得的,你可以在水邊穿著它,偶爾穿著它徒步,并在營地穿上它,讓你的腳從徒步鞋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像 Teva 的 ReEmber 這樣的全包式拖鞋透氣性差得多,但能提供全面的腳部覆蓋,并且有足夠的保暖性,可以在較冷的月份隨意穿著。我們只在冬天保留較高的短靴,因為增加的隔熱性和過腳踝的高度使得空氣流通極少。最后,在做出決定之前,你需要權衡保護、保暖和多功能性等因素。
與大多數性能指標一樣,氣味抗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的露營鞋類型。正如我們所提到的,像北面牽引拖鞋、羽友羽絨靴、戶外研究苔原履帶等能覆蓋整個腳部的拖鞋和短靴,與露趾涼鞋相比,透氣性天生較差,這使得它們更容易因汗腳而產生異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制造商為他們的鞋子配備了抗異味處理,我們發現其中很多都非常有效。例如,Keen 的豪澤三代使用了他們的生態抗異味技術,盡管我們每天都在使用,但它在保持我們的鞋子無異味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如果你擔心有異味,可以將拖鞋與襪子搭配使用,以形成一道屏障,或者你可以購買除臭噴霧或靴用香蕉(一種除臭產品),在不穿的時候放入鞋內。
上述所有的選擇都是由知名品牌制造的,應該能夠很好地經受住常規使用。也就是說,有些會比其他的表現更好,重量可以是整體耐用性的一個很好的指標。例如,像 Luna Leadville Pacer 這樣的超輕和極簡涼鞋本質上不如像 Chaco 的 Z/Cloud 這樣更結實、更厚重的設計耐用,也更容易磨損。在拖鞋和短靴方面,那些帶有光滑聚酯外殼的——比如 TNF 的 Traction Mules、Exped 的 Camp Slipper 和 Outdoor Research 的 Tundra Trax Booties——往往最容易被鉤住和撕裂,而 Teva 的 ReEmber 和 Keen 的 Howser III Slide 在感覺上幾乎像帆布一樣,不太容易被磨損。
價格可能是長期耐用性的另一個良好指標,價格較高的產品通常采用更高質量的材料和更堅固的結構,更能經受頻繁的戶外使用。作為參考,我們清單上最貴的是 Bedrock 的 Mountain Clog,售價高達 175 美元,但它由優質的磨砂牛皮制成,并配有 Vibram Megagrip 外底,非常適合戶外使用。當然,這條規則也有例外——比如 Crocs 的 50 美元經典款木屐,它采用全泡沫結構,我們發現其使用壽命令人印象深刻。但總體而言,你可以預期更重、價格更高的設計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更耐用。
與任何一雙鞋類一樣,獲得良好的整體貼合度是最大限度發揮露營鞋性能和舒適度的關鍵。只要有可能,我們建議在購買前試穿,因為不同品牌和型號的尺碼可能會有很大差異(許多露營鞋只提供中性尺碼也無濟于事)。例如,The North Face 的 Traction Mules V 尺碼偏小,而 Keen 的 Howser III Slide 明顯偏大——大到我們選擇小一碼。如果你選擇像 Chaco Z/Cloud、Luna Leadville Pacer 或 Bedrock Cairn Evo 這樣的涼鞋,要注意帶子可能會造成壓痛點和熱點,確保舒適貼合的唯一可靠方法是先試穿。那些扁平足或患有足底筋膜炎等病癥的人需要特別注意鞋子的整體感覺——如果第一次試穿時感覺有點支撐不足,那么隨著穿著時間的延長,舒適度可能只會下降。無論你選擇哪種鞋子,一定要考慮是否要搭配襪子穿,如果要搭配,襪子會有多厚。
在過去幾年中,戶外裝備市場在可持續實踐的應用方面有了大幅增長,露營鞋也不例外。再生材料是最常見的措施之一,特瓦(Teva)、戶外研究(Outdoor Research)和北面(The North Face)等品牌處于領先地位。例如,上面提到的特瓦的 ReEmber 一腳蹬鞋在鞋領、鞋跟、內襯、中底和外底使用了再生材料,而北面的 Traction Mules V 采用了 100%再生聚酯(PET)鞋面和聚酯絕緣材料。后者還采用了另一種日益常見的可持續措施:無全氟烷基物質(PFAS)的耐用防水涂層,這種涂層避免了使用有害的“永久化學品”,這些化學品因無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分解而臭名昭著。最后,我們贊賞那些努力延長產品壽命的品牌,包括查科(Chaco)的 ReChaco 計劃和貝德洛克(Bedrock)的 Re-Soul & Repair,這些計劃允許你寄回舊涼鞋,讓他們修復或更換鞋帶、搭扣和鞋底。
穿營地鞋時是否穿襪子主要是個人喜好問題,但有些設計比其他設計更適合穿襪子。比較容易搭配襪子的是像北面牽引拖鞋 V、泰瓦 ReEmber 和基恩豪瑟三世拖鞋這樣的一腳蹬款式。我們在家里穿拖鞋時通常不穿襪子,但一直這樣做可能會導致異味積聚——尤其是如果你容易腳出汗的話。像查科 Z/Cloud 和勃肯 Arizona Essentials EVA 這樣的露趾涼鞋也與襪子搭配得很好,盡管你可能需要調整鞋帶以適應較厚的襪子設計。上述選項中唯一不太容易搭配襪子的是有腳趾帶的款式,包括盧娜利德維爾領跑者和基巖凱恩進化版。Injinji 確實有設計可以將每個腳趾分開,比如他們流行的 Trail Midweight Mini-Crew,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這種外觀或穿起來所需的努力。最重要的一點是,在購買前考慮兼容性是個好主意。
]]>類別:拖鞋
閉合方式:無
每雙重量:1 磅 0.3 盎司。
我們喜歡的點:內部柔軟,牽引力強,非常容易穿脫。
我們不喜歡的點:鞋型較窄;鞋面比一些其他選擇更容易撕裂和掛住東西。
露營鞋有多種形式,戶外拖鞋是我們露營、公路旅行或只是在家中閑逛的首選。The North Face 的 ThermoBall Traction Mules V 在這一類別中非常出色,以實惠的價格將出色的舒適性和牽引力(名副其實)結合在一起。內部的羊毛襯里非常柔軟,合成的 ThermoBall 絕緣材料模仿羽絨的柔軟溫暖,在接觸水分時不會立即浸濕,外底在從營地進行的短途旅行中有足夠的抓地力,無需穿上徒步靴。我們也喜歡可折疊的鞋跟——在大多數情況下,當你不需要將腳固定在鞋子里時非常有用——還有漂亮的明亮配色和有趣圖案可供選擇。
然而,ThermoBall Eco Traction Mules V 并非沒有缺點。第一個是窄版合腳:我們腳型普通的測試人員發現它們舒適貼身,但許多用戶報告說至少需要大一碼。鞋面也有一點滑滑的感覺,在我們看來比一些替代品更容易被鉤住和撕裂,包括下面 Teva 流行的 ReEmber 一腳蹬。最后,ThermoBall 的羊毛襯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形,但它對舒適性有很大影響,并且使 Traction Mules 比 Teva 的鞋子更具奢華感。只要你能選到合適的尺碼,TNF 拖鞋就提供了舒適性、抓地力和實惠價格的難以超越的組合。它們還有售價高出 10 美元的高幫靴款式。
類別:木屐
閉合方式:無
每雙重量:14.0 盎司。
我們喜歡的地方:輕便,非常百搭,有很多有趣的顏色可供選擇。
我們不喜歡的地方:外觀有爭議,缺乏足弓支撐,需要時間磨合。
21 世紀初,卡駱馳(Crocs)首次進入市場時,人們對它既好奇又嘲笑。但盡管最初遭到質疑,多年來卡駱馳卻人氣飆升,也許沒有哪個群體像戶外愛好者那樣全心全意地接受它。價格和多功能性是最大的賣點:這款鞋僅售 50 美元,穿脫迅速,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穿著——我們在露營地、水上、雜貨店甚至峭壁上都見過有人穿。全泡沫結構是另一個亮點,讓鞋子感覺非常輕盈透氣,后跟帶易于調整,增加了安全性。由于這款鞋廣受歡迎,很多人甚至用小飾品來裝飾他們的卡駱馳,可以將小飾品穿過鞋面的任何一個孔。再加上有很多有趣的顏色可供選擇,難怪卡駱馳多年來擁有了一批狂熱的追隨者。
盡管如此,卡駱馳并不適合所有人。雖然如今在戶外它們很常見,但經典款木屐的外觀和感覺明顯存在兩極分化,尤其是剛開箱的時候。好消息是,它們很快就會被穿得合腳,而且足夠寬,可以容納高弓足或厚襪子,但缺乏足弓和腳跟支撐很明顯(足弓高的人可能需要考慮購買售后鞋墊,或者干脆另尋他處)。此外,雖然鞋面的孔在促進空氣流通方面做得不錯,但在溫暖的溫度下,鞋子會變得潮濕,這很容易導致起水泡和腳臭。但我們還是要回到性價比上:經典款木屐僅售 50 美元,在戶外和城鎮中都很合適,在露營地短途出行或跑腿時穿著很舒適。如果想要一個更適合水上活動、風格類似的選擇,可以看看邁樂(Merrell)的 Hydro Moc,它的鞋面更透氣,對腳跟和前腳有更多的覆蓋。
類別:涼鞋
閉合方式:帶扣
每雙重量:1 磅 14.1 盎司。
我們喜歡的點:在各種表面上都具有出色的耐用性、支撐性和抓地力。
我們不喜歡的點:是我們列表中最重的選擇,并且比這里的許多設計都更笨重。
Chacos 在各類戶外運動愛好者中堪稱傳奇,涵蓋徒步旅行者、背包客、登山者和皮劃艇愛好者等。在其豐富的產品系列中,我們尤其喜愛 Z/Cloud——多年來它一直是我們最愛的徒步涼鞋。正如我們對該品牌的期望,Z/Cloud 具有舒適且緩沖良好的中底、能深入軟質表面(如泥土和沙子)的深紋路以及能有效固定腳跟和前腳的寬厚鞋帶。沒有腳趾環,有些人喜歡腳趾環是因為它能增加控制感和穩定性,但我們喜歡這種開放式設計,便于搭配襪子。從耐用性角度來看,Chacos 通常比我們衣柜里的大多數其他鞋子都更耐用——我們的一些鞋子在連續使用長達三年或更久后才需要換底或更換。
Chaco Z/Cloud 最大的缺點是它的重量和體積。這雙涼鞋的重量接近兩磅,比許多輕便的徒步鞋都要重,所以它們不是我們綁在背包外側的首選(盡管我們肯定見過有人這么做)。換句話說,如果你正在尋找一雙帶到偏遠地區、到達營地后再穿的鞋子,我們建議你看看下面的 Luna Leadville Pacer 或 Bedrock Cairn Evo,這兩款都要輕得多,不過在支撐和結構方面稍遜一籌。Z/Cloud 的最后一個缺點是鞋帶系統有點挑剔且難以微調,但一旦調整到合適的狀態,你就不需要再去調整它了。總的來說,我們對 Chacos 贊不絕口,認為它們是夏季最好的日常出行鞋之一,無論我們是前往運動攀巖峭壁還是在河邊享受休息日。
類別:涼鞋
閉合方式:帶子(搭扣和魔術貼)
每雙重量:8.9 盎司。
我們喜歡的點:非常輕便、小巧,適合前往偏遠地區旅行。
我們不喜歡的點:支撐和結構有限;腳趾帶與普通襪子不兼容。
背包客們注重將重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可能會對攜帶一雙露營鞋猶豫不決,但我們認為,像 Luna 的 Leadville Pacer 這樣輕便可折疊的涼鞋在大多數旅行中都是非常值得的。Leadville Pacer 每雙僅重 8.9 盎司,外形非常扁平且具有柔韌性,在背包中占用的空間極小,在漫長的徒步旅行后,能讓你的雙腳得到急需的緩解。事實上,盡管這些涼鞋外觀簡約,但由于 Luna 精心設計的束帶系統和可移動的搭扣,使其很容易微調合腳度,因此遠比預期的舒適。如果你的腳需要更早地從徒步鞋中解脫出來,Vibram 外底在大多數地形上都能提供足夠的抓地力——從光滑的溪流穿越到跳石(只是要小心避免刮傷暴露的腳趾)。
Luna 的 Leadville Pacer 在赤足跑者中特別受歡迎,這充分說明了它們的整體能力和在小徑上的表現。也就是說,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是簡約型涼鞋,因此與 Chaco 的 Z/Cloud 等其他選擇相比,它們明顯缺乏足弓支撐。由于有腳趾帶,它們也很難與襪子搭配,不過你可以選擇一雙 Injinjis。或者,Luna 在其 Tabu 2.0 中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解決方案——一種分趾、防水的短靴,以提供額外的覆蓋和保護。無論你選擇如何穿著它們,Leadville Pacer 涼鞋都是注重重量和空間的背包客的絕佳解決方案,他們想要一種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勝任徒步任務的東西。每雙便宜 10 美元但重約 2 盎司的 Luna 的 Mono Winged Edition 是另一個工作人員的最愛,它有更結實的外底和腳下額外的緩沖。
]]>從大學起我就是一名斷斷續續的公路跑者,在過去幾年又重新開始跑步。和其他山區居民一樣,我也很喜歡在小徑上跑步,但從家門口出發跑步(不用開車去小徑起點)的那種感覺很有吸引力。盡管我的工作要求我每年測試幾十雙鞋子,但我反復選擇的還是索康尼凱旋 22 代。上個賽季我穿著這雙鞋跑了幾百英里,甚至還寄了一雙回新罕布什爾州,以便回家看望家人時穿 —— 它們真的很棒。這雙鞋的中底富有彈性,能迅速回彈且不犧牲緩震性能,鞋面透氣輕盈,能夠彎曲,為我的腳趾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我穿著這雙鞋有非常棒的體驗。
對于越野跑鞋,抓地力是我最看重的因素之一,但對于公路跑鞋,我首先考慮的則是能量回饋。而這正是索康尼凱旋 22 代真正出眾的地方。這是一款屬于頂級緩震類別的厚墊跑鞋,后跟處有 37 毫米的厚度,前腳掌處為 27 毫米。有時,我覺得超厚緩震跑鞋會讓人感覺行動遲緩,但這款鞋并非如此,部分原因要歸功于 10 毫米的落差,它有助于實現流暢的步伐。舒適度和能量回饋之間的平衡非常出色,凱旋 22 代在長距離跑步中能有效減少疲勞感,同時在短距離、快速跑步時也不影響彈性和響應性。
凱旋 22 代的中底采用了索康尼的 PWRRUN PB 技術,這是一種由聚醚嵌段酰胺(PEBA)泡沫制成的復合材料,以其輕盈、富有彈性的腳感而聞名,常用于競速跑鞋。它還經過設計,能在溫度變化時保持響應性,在極端溫度下既不會變硬也不會變得遲緩。采用 PEBA 材料而非傳統 EVA 材料的鞋子通常價格會稍高一些,盡管售價 160 美元的凱旋 22 代在非防水跑鞋中價格處于中等水平。盡管今年我測試的索康尼坦珀斯 2 代(Saucony Tempus 2)使用了類似的中底材料,但它更硬,響應性也不如凱旋 22 代。換句話說,雖然泡沫材料很重要,但中底厚度、落差和整體構造等因素也同樣重要。
凱旋 22 代擁有堅固、穩固的平臺,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跑步姿勢,并且在轉彎時表現出色。索康尼在最新版本中稍微加寬了中足下方的平臺,這有助于穩固的落地。需要明確的是,這不是一款專門的穩定型跑鞋,所以在轉彎時你會感覺到一些壓縮,但凱旋 22 代中底厚度均勻,在柏油路面和有車轍的碎石路面上都感覺很穩固。今年我穿其他幾雙鞋時遇到了腳背奇怪下陷的問題,但穿索康尼這款鞋時沒有出現任何崴腳的傾向。 然而,這款鞋較高的中底厚度可能會讓一些跑者有所顧慮。凱旋 22 代后跟處 37 毫米、前腳掌處 27 毫米的中底厚度,即使按照頂級緩震的標準來看也算是比較高的,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10 毫米的后跟到前腳掌的落差確實起到了平衡作用,因為前腳掌離地面更近,但我建議你在前幾次穿著時在平坦的地形上跑步 —— 特別是如果你之前穿的是低緩震或中等緩震的跑鞋。如果你習慣穿像霍卡邦迪 9 代(Hoka Bondi 9,后跟 40.5 毫米,前腳掌 35.5 毫米)或亞瑟士諾瓦 blast 5 代(Asics Novablast 5,后跟 40.5 毫米 / 前腳掌 32.5 毫米)這樣中底更厚的鞋子,那你可能不會有什么問題。
我認為凱旋 22 代在公路跑鞋的緩震方面屬于中上等水平。后跟處 37 毫米的中底厚度提供了柔軟的緩震效果,有助于在長距離跑步中減輕疲勞感和地面沖擊力,而且我跑完步后可以一整天都穿著這雙鞋,從來不會急著把它們脫下來。與越野跑鞋不同,對于越野跑鞋我更注重它對石頭和樹根的防護和緩震,而公路跑鞋的緩震對于跑步時長和步伐帶來的疲勞感更為重要。我不希望因為重復的動作而讓腳底感到酸痛,PWRRUN PB 中底搭配貼合腳部的奧索萊(OrthoLite)鞋墊,是一個具有高度緩震和保護作用的組合。
多年來,我穿索康尼的鞋子有過不同的體驗 —— 他們的一些設計剛穿上時感覺很束縛(特別是 ride 系列和 peregrine 系列),不過穿幾次后就會伸展到合適的大小。我通常在前腳掌部位感覺到這種緊繃感,但凱旋 22 代的前腳掌更寬,鞋面材料更柔軟,能很好地貼合整個腳部。鞋后跟處對跟腱有適度的支撐,鞋面是柔軟且有彈性的針織網布,彎曲性能良好,在炎熱的天氣里透氣性也不錯。我大多在蒙大拿州干燥的氣候下穿著凱旋 22 代,所以我無法評價它在潮濕環境中的表現,但我從來沒有感覺到過熱。供你參考,我把這雙鞋從盒子里拿出來后,直接穿著去參加了一次有很多步行和跑步的旅行,沒有出現任何磨腳熱點或其他與摩擦有關的問題。有襯墊的鞋領為我的腳踝骨提供了一些保護,而且不會有壓迫感,鞋舌也能穩穩地固定在合適的位置。
因為這雙鞋的尺碼比索康尼的其他款式更寬松,所以我建議選擇你平常的尺碼。以我的經驗來看,它們的感覺更像颶風(Hurricane)系列,而不像游隼(Peregrine)系列,但如果你是第一次買索康尼的鞋,最好的辦法是試穿一下,因為不同款式之間的尺碼差異比較大。凱旋 22 代的低重量也增加了舒適度:一雙鞋僅重 1 磅 1.6 盎司,它們是市場上最輕的頂級緩震跑鞋之一,無覆蓋層的針織鞋面讓它們感覺非常輕盈,幾乎沒有存在感。
凱旋 22 代是一款公路跑鞋,不過我也穿著它在城鎮里的碎石路和平坦的泥土地上跑過,沒有出現太多問題。橡膠外底在平坦表面上的抓地力很好,快速轉彎時也感覺很穩,不過它沒有真正的凸耳 —— 相反,你會看到根據腳部形狀設計的圖案,有從前往后垂直排列的切口。這有助于減輕重量,但降低了整體的適應性,如果你預計在跑步時會遇到很多不同的路面,那么凱旋 22 代就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如果想要舒適度和緩震性類似,且抓地力稍好一些的跑鞋,我更喜歡布魯克斯卡斯卡迪亞 18 代(Brooks Cascadia 18,一款專門的越野跑鞋),它有 4.5 毫米深的凸耳,在各種路面上都被證明性能良好。但對于那些只在柏油路面上跑步的人來說,凱旋 22 代完全夠用。
我測試過很多跑鞋,所以很難準確評估某一雙特定跑鞋的耐用性。不過,在過去兩個賽季里,我穿凱旋 22 代的次數比其他任何一雙鞋都多,而且從鞋面到外底,它們都保持得非常好。當然,公路跑鞋不會像有深深凸耳的越野跑鞋那樣,外底花紋磨損得那么厲害,但這雙鞋沒有出現橡膠過度剝落、中底壓縮或鞋面磨損的情況。而且最新的凱旋 22 代相比上一代凱旋 21 代,在鞋面耐用性上有了提升,材料稍微厚了一點,增加的重量可以忽略不計,同時提高了耐磨性。
我唯一的不滿是這雙鞋很容易變臟。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柔軟的針織鞋面,但我測試的淺色款式肯定也沒起到什么好作用(選擇深色設計可能會更好地掩蓋污漬)。這當然不是什么致命缺陷,但這種材料不像聚酯纖維和其他合成材料那樣容易擦干凈,而且沒有覆蓋層意味著凱旋 22 代不太能防臟。盡管我主要穿著這雙鞋在公路上跑步,很少踩到泥里,但僅僅幾次在塵土飛揚的路上跑步和一次雨天出行后,它們就臟得不成樣子了。
我上面的測評是關于女款索康尼凱旋 22 代,它也有男款,價格相同。比較兩者,男款凱旋 22 代稍微重一些,一雙重 1 磅 4.2 盎司(比女款重 2.6 盎司),有不同的配色,尺碼范圍是 7 碼到 15 碼(女款尺碼范圍是 5 碼到 12 碼)。索康尼還提供女款的戈爾特斯(Gore-Tex)版本的凱旋 22 代,售價 180 美元(奇怪的是男款沒有防水版本),而且男款和女款都有專門為腳型較寬的人設計的加寬尺碼。
總的來說,對于任何想要一款舒適、穩定,具有大量緩震和出色能量回饋的公路跑鞋的人來說,凱旋 22 代都是一款非常出色的選擇。因此,在過去的一個賽季里,它一直是我的首選,但在頂級緩震跑鞋類別中還有其他幾個強勁的競爭對手。首先是索康尼的另一款有彈性的跑鞋:他們的啡速 4 代。這雙鞋非常輕,一雙僅重 14.4 盎司,采用了與凱旋 22 代相同的 PWRRUB PB 中底,但鞋面更簡潔,耐用性不如凱旋 22 代。 我們也喜歡霍卡的邦迪 9 代,它在超厚緩震跑鞋愛好者中很受歡迎,腳下的平臺甚至更高(后跟 40.5 毫米,前腳掌 35.5 毫米),落差更低(5 毫米)。在測試中,我發現霍卡邦迪 9 代比凱旋 22 代稍微遲緩一些,但兩者的特點非常相似。最后,外觀頗具未來感的布魯克斯甘油系列對于注重速度的跑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甘油系列的注氮中底提供了與凱旋 22 代類似的彈性腳感,不過我發現這雙鞋在快速轉彎和通過不平整路面時明顯不夠穩定。
]]>
標稱為 “防水” 的登山靴和徒步鞋,在外層之下有一層由防水膜(通常是戈爾特斯(Gore-Tex))制成的襯里。這種膜由膨體聚四氟乙烯(通常簡稱為 ePTFE)構成,并夾在襯里和針織背襯之間。為了提供舒適的貼合感,這三層材料會粘合在一起并縫制成類似襪子的 “鞋套”,然后放置在鞋面內部。為了簡單起見,在本文中我們將重點介紹戈爾特斯(Gore-Tex),因為它是徒步鞋類中最常見的技術。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制造商使用他們自己專有的防水技術 —— 比如科恩(Keen)公司在其廣受歡迎的 “塔吉四世(Targhee IV)防水款” 中使用的名為 “Keen.Dry” 的內部防水膜 —— 其工作原理與此類似。
大多數防水靴 —— 尤其是像薩洛蒙(Salomon)和斯卡帕(Scarpa)等知名品牌的產品 —— 都使用戈爾特斯(Gore-Tex)防水膜 | 圖片來源:布萊恩?麥柯迪(Brian McCurdy) 除了防水膜之外,為了提供額外的防護,鞋子的鞋面通常由耐水材料制成,或者經過持久拒水(DWR)涂層處理。然而,這種處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磨損,需要進行一些保養才能恢復效果。一些徒步旅行者每個季節都會用像尼克威克斯(Nikwax)這樣的特殊護理產品來保養他們的皮鞋,并且可以使用類似的噴霧式或洗滌式修復產品來重新涂抹持久拒水(DWR)涂層。
不讓水進入鞋子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重要的是要考慮其后果:如果你把濕氣擋在外面,這也意味著你把它困在了里面。這意味著無論一款防水鞋如何宣傳其透氣性,它的透氣性能都遠不如非防水設計的鞋子。非防水靴通常采用透氣鞋面和更具透氣性的網眼襯里,這使得汗水更容易排出。想象一下在雨中徒步時穿著一個塑料袋 —— 雖然它能防止水滲進來,但里面也會變得悶熱潮濕,明顯能感覺到汗水。如果你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徒步一整天,你的腳也會有類似的感覺。也就是說,戈爾特斯(Gore-Tex)防水膜的設計目的是讓濕氣能夠排出,從內到外進行通風。我們發現,在溫和的溫度下這種效果相當不錯(并且在寒冷時還能增加一定的保暖性),但事實仍然是,在炎熱的天氣里,防水鞋會明顯感覺更熱。
防水鞋的價格和重量幾乎總是比非防水的同款鞋更高。例如,薩洛蒙(Salomon)輕便靈活的 “X Ultra 4” 鞋的戈爾特斯(Gore-Tex)版本零售價為 160 美元,每雙重 1 磅 11.5 盎司,而非防水款每雙價格低 20 美元,重量輕約 2 盎司。對于非戈爾特斯(Gore-Tex)的款式,你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對比情況。例如,奧博茲(Oboz)的 “鋸齒 X 中幫防水靴(Sawtooth X Mid Waterproof)”—— 它使用了該公司內部的 “B-Dry” 防水膜 —— 售價 180 美元,每雙重 2 磅 6.8 盎司。與它的非防水款相比,價格高出 15 美元,重量多 0.4 盎司。
簡而言之,沒有一款徒步鞋或登山靴是 100% 防水的。為了實現完全防水,一種面料就必須犧牲所有的透氣性。還記得你小時候穿的那些亮黃色橡膠靴嗎?當然,當你在水坑里濺水玩耍時,它們能讓你的腳完全保持干燥,但一旦你開始四處跑動,汗水積聚可能會讓你明顯感到不舒服。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徒步鞋類會更注重透氣性,但這意味著要犧牲一些防水性能。換句話說,防水登山靴在一段時間內是能發揮作用的。然而,污垢、沙子和其他污漬會弄臟脆弱的防水膜,最終會影響它防止內部(汗水)和外部(滲入的濕氣)水分的能力。讓你的鞋子盡可能保持防水的最佳方法是定期清潔它們,但在長途旅行或穿越惡劣地形時,這并不總是可行的。
在考慮你的選擇時,鞋子的高度也應該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雖然防水襯里在阻擋降水方面表現出色,但當你涉過小溪或試圖穿越較深的河流時,沒有什么能阻止水從鞋口灌進來。高幫登山靴會有所幫助 ——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傾向于選擇非防水靴,我們將在下面更詳細地討論這一點 —— 但它們在遇到濺水情況或你不小心失足時仍然容易進水。
你的鞋子意外地濕了 —— 這種情況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現在的問題是:非防水靴還是防水靴干得更快呢?非防水鞋通常使用網眼或其他孔隙較大的面料,這意味著空氣可以更快、更輕松地穿過這些材料,加快干燥過程。另一方面,由于防水鞋的空氣流通性很差,一旦水穿透了襯里,就更有可能留在面料里。被濕氣浸濕的防水鞋在徒步時會感覺很重,并且可能導致腳部不適和水泡。在像過河這樣鞋子會經常被浸濕的情況下(除非你打算脫鞋),非防水設計的鞋子更勝一籌,如果被完全浸濕,它們會干得快得多。換句話說,雖然這可能看起來有悖常理,但如果我們預計會有很多涉水路段,實際上我們更傾向于選擇非防水設計的鞋子。
在購買登山靴 —— 或者說任何戶外裝備時,你可能會看到所有這些術語被頻繁提及。雖然沒有行業統一的定義,但還是有一些大致的解釋。你可以相信任何使用戈爾特斯(Gore-Tex)材料制成的產品都能提供可靠的防水性能(但要記住還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我們發現許多品牌內部的防水技術也相當類似,盡管不同品牌和型號之間的性能不太一致。標有 “耐水” 的靴子通常比標有 “防水” 的靴子防水性能稍差 —— 它們可以抵御輕度到中度的降水,但再多的話水就可能會滲進去。最后,標為 “拒水” 的鞋類通常是在表面涂有某種處理涂層(比如持久拒水(DWR)涂層),這種涂層在受到輕微濕氣沖擊時能將其拒之門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磨損(同樣,它可以通過修復來延長使用壽命)。
當你在炎熱干燥的氣候中徒步旅行時 —— 比如猶他州南部或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的沙漠地區 —— 沒有理由多花錢或多負重去選擇一雙防水靴。當最大的威脅是你自己的汗水而不是大雨時,最好選擇非防水鞋,因為它具有更好的透氣性。同樣,對于輕裝快速的徒步任務來說,防水鞋增加的幾盎司重量在幾天的行程或較長的里程中可能會感覺像幾磅重。在這些情況下,像阿爾特拉(Altra)“獨峰 8 代(Lone Peak 8)” 或霍卡(Hoka)“阿納卡帕清風款(Anacapa Breeze)” 這樣的非防水鞋可以減輕重量,并且在高強度徒步時能增加汗水的蒸發。而且正如我們提到的,我們不建議在有頻繁且較深的過河路段的探險中穿防水鞋。在這些情況下,一款速干的鞋子比更厚的有襯里的靴子更可取,因為后者會更長時間地保留水分(盡管在這種情況下,溯溪鞋或徒步涼鞋可能是最佳選擇)。
防水鞋類當然也有其適用的時間和場合 —— 主要是潮濕寒冷的天氣,或者泥濘或積雪的地形。比如冬季徒步、淺溪穿越,以及在經常下雨的地區進行的一日游。我們也會在容易出現每日降雨的地區或較涼爽、不會讓我們出太多汗的地方穿著防水徒步鞋。最終,防水徒步鞋的理想使用場景處于中間范圍。換句話說,雖然非防水鞋類在極端干燥的氣候中表現出色,并且如果你計劃涉過較深的水域,它是更好的選擇,但防水鞋在中雨和下雪的情況下會表現得更好。
在決定購買哪種類型的徒步鞋或登山靴時,地形和氣候應該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如果你要前往極端的環境 —— 比如炎熱干燥的沙漠或極其潮濕、河流眾多的環境 —— 可以考慮選擇非防水鞋類,或者多帶幾雙鞋。一些背包客和長途徒步旅行者會在特別惡劣的天氣中選擇非防水鞋,并在上面套上徒步雪套以增加防護,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折衷方案(盡管水仍然會從鞋子側面進入)。最終,這個決定往往取決于個人喜好。如果你剛剛開始徒步,我們建議試穿幾雙鞋,研究一下你要去的地方,并與了解當地情況的戶外用品店專家交流。可能需要進行一些嘗試才能確定最適合你的選擇。
]]>對于一款顯然旨在控制重量的靴子來說,薩洛蒙的 X Ultra 4 Mid GTX 在整體舒適性方面表現出了驚人的出色。我的腳可以很好地滑進貼合的鞋跟部位,這個部位有足夠的襯墊,在徒步時能提供良好的保護,靴領剛好位于腳踝上方,有足夠的柔軟度,能保證一整天的舒適感。另一個因素是鞋帶系統,它能很好地固定在腳部周圍,即使在整天的背包徒步過程中也無需重新調整。X Ultra 設計的一個真正標志延續到了最新型號上,那就是它靈活的腳感,相比僵硬的高幫靴,它更像是一雙靈活的徒步鞋。將它與薩洛蒙更重型的 Quest 4 GTX 連續穿著進行對比,差異很明顯:X Ultra 輕盈且幾乎像越野跑鞋一樣的性能,使它在跳過溪流、在巨石間跳躍以及在倒下的樹木周圍穿梭時明顯更加靈活自如。
然而,這種輕盈靈活的腳感也存在一些固有缺點。最明顯的是,X Ultra 4 的鞋底緩沖明顯比 Quest 4 GTX 少,甚至比我之前的 X Ultra 3 代還要薄一些。當在堅硬粗糙的路面上背負沉重背包時,這可能會導致腳部酸痛。但公平地說,在經歷了 10 英里的徒步行程(包括早期的路況,有許多倒下的樹木)以及布滿松散巖石的小徑后,當我們到達營地時,我的腳仍然感覺狀態良好。換句話說,對于日間徒步和大多數背包旅行(前提是你控制好背包重量)來說,它的保護和緩沖完全足夠。最后一個小問題是,我最初在右腳踝內側鞋帶舌與靴領重疊的地方感覺到輕微的壓迫點,其他幾位用戶也提到過這一點。但到了下一次出行,大約在測試進行到 5 英里時,這種不適感就消失了,從那以后也再沒出現過問題。
我的這雙男款 9 碼的 X Ultra 4 僅重 1 磅 11.5 盎司,比薩洛蒙官方標注的重量(1 磅 14.0 盎司)以及市場上絕大多數徒步靴都要輕。事實上,當我第一次把這雙靴子放在秤上稱重時,我重新稱了一遍,然后又拿來我的低幫 X Ultra 4 以及上一代的 X Ultra 3 中幫款,只是為了確認秤沒有給我不準確的數字。但仔細觀察后,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薩洛蒙從之前的型號上削減重量的地方:靴領后部有一個明顯的切口,襯墊也薄了一些。但總的來說,我認為薩洛蒙在保留 X Ultra 最佳品質的同時,對整體設計進行了優化,做得非常出色。
在競品方面,X Ultra 4 仍然是明顯的領先者,比類似的型號如阿索羅(Asolo)Falcon Evo GV(2 磅 2.6 盎司)和拉思珀蒂瓦(La Sportiva)Nucleo High II GTX(2 磅 1.6 盎司)都要輕。你可以選擇更輕的設計,比如薩洛蒙自己的 Elixir Activ Mid GTX(1 磅 10.5 盎司),但那款靴子在耐用性上要差一些,并且缺乏 X Ultra 4 的技術性能。其他輕量化的選擇包括丹納(Danner)的 Trail 2650 Mid GTX(1 磅 12.0 盎司)和阿迪達斯(Adidas)的 Terrex Free Hiker 2 GTX(1 磅 15.0 盎司),但同樣,我們認為 X Ultra 在這一組產品中在重量、舒適性和耐用性之間達到了最佳平衡。
與之前的 X Ultra 系列一樣,最新型號采用了薩洛蒙自家的 Contagrip 外底設計,不過他們稍微調整了配方,采用了新的 “全地形” 化合物。然而,整體性能基本保持不變:人字形的凸耳相當深,在各種地形上都能給人信心,并且在牢牢抓住地面的同時不會過早磨損。即使在我們在霍赫雨林遇到的泥濘和非常潮濕的條件下,X Ultra 4 也能毫無問題地抓住從深泥到滑溜的樹根和原木等各種表面(那種快速輕盈的感覺在這些情況下也有幫助,賦予了它一種你很少能在高幫靴上看到的運動感)。
輕盈靈活的 X Ultra 系列永遠不會被誤認為是一款結實的傳統徒步靴,最新型號也是如此。靴領頂部剛好位于腳踝上方(后部的切口實際上使它向下凹陷),即使在背負相當重的背包(加上我所有的測試裝備大約 35 磅)時,這里的支撐也足夠。這意味著它不會像一些更輕、受越野跑鞋啟發的型號,比如阿爾特拉(Altra)的 Lone Peak Hiker 2 那樣感覺單薄或松垮,但它明顯比薩洛蒙的 Quest 4 或洛瓦(Lowa)流行的 Renegade 等型號要缺乏剛性和穩固性。
也就是說,薩洛蒙確實對 X Ultra 4 的底盤進行了改進,亮點是一個類似翅膀的綁帶,它與腳外側的鞋帶系統融為一體。拉緊鞋帶時,你實際上能感覺到它收緊,并且為防止腳踝扭傷增加了不錯的安全性(它旨在減少向外側的扭傷)。在實際使用中,我發現這雙靴子對我的需求來說足夠穩定,應該能讓大多數輕裝背包客和徒步旅行者滿意。但同樣,它的鞋底相當靈活,對于那些在背負沉重背包進行技術型徒步時優先考慮支撐和保護的人來說,它肯定不是首選。在這些情況下,選擇像前面提到的 Quest 或 Renegade Mid GTX 這樣更堅固的款式是值得的。
盡管我們在霍赫雨林旅行期間出現了異常干燥的天氣,但我仍有很多機會測試薩洛蒙 X Ultra 4 的防水性能。由于小溪水位高且深,長長的小徑上覆蓋著濕泥,戈爾特斯(Gore-Tex)襯里承受了很大壓力,但從未出現故障或漏水情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款靴子的低幫設計意味著你在穿越水坑或小溪時,要對水的深度有把握,因為水可能會漫過靴口。但僅從材料方面來看,防水鞋面和經過驗證的戈爾特斯防護性能達到了預期,表現非常出色。
在防水靴中,透氣性是一個必然的權衡,盡管 X Ultra 4 的構造相對較輕,但在夏天你可能會覺得它有點悶熱。積極的一面是,在我們春季的背包旅行中,我的腳一直保持舒適,當時的溫度在華氏 20 多度到 50 多度之間。防水膜在保留熱量方面做得足夠好,并且(與厚重的徒步襪搭配時)在夜間和清晨寒冷的時候能提供一點溫暖。也就是說,如果你經常在更炎熱的條件下徒步,可能值得考慮像阿爾特拉的 Lone Peak Hiker 2 這樣的非防水設計(遺憾的是,薩洛蒙不再提供沒有戈爾特斯面料的 X Ultra Mid 中幫款,不過有一款非防水的低幫款式)。
選擇高幫型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為了增加保護,X Ultra 4 在這方面表現不錯。緩沖墊覆蓋了腳跟和腳踝上方,當在狹窄空間中穿行或碰到巖石和小徑上的雜物時,有足夠的保護。最后,鞋頭是由橡膠制成的,事實證明非常堅固。我在小徑上有幾次直接踢到樹根,但腳毫發無損。較薄的鞋面構造是一個潛在的薄弱點,但這是一個相對不太容易與尖銳和有磨損性的障礙物嚴重接觸的部位。
就重量和價格而言,薩洛蒙的 X Ultra 系列傳統上在制作質量和長期耐用性方面表現出色。這一款似乎也是如此:最新型號看起來和摸起來都很結實、做工精良,在整個測試過程中沒有出現過早磨損的跡象。鞋底的花紋有一點磨損,鞋面材料有一些輕微的磨損(泥濘小徑上的摩擦造成了一些損耗),但考慮到我對這雙靴子的使用情況,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結果。更多的徒步里程會讓我更好地了解 X Ultra 4 的長期耐用性,但值得指出的是,這雙靴子輕松經受住了同樣的地形考驗,而這種地形曾讓我上一代的邁樂(Merrell)MQM 鞋底花紋磨損,還把一雙中幫的阿爾特拉 Lone Peak 的鞋頭磨破了。
就合腳度而言,X Ultra 4 的低幫版本感覺明顯比上一代更寬,而這里測試的高幫型號則非常相似。將它與 X Ultra 3 Mid 連續試穿后,最新型號稍微寬敞一點,但在我看來仍然比平均寬度略窄一些。在長度方面,我標準的男款 9 碼非常合適,而且由于貼合的鞋跟和牢固的鞋帶系統,我發現在長時間的攀登中很容易減少腳跟滑動。最后,值得注意的是,X Ultra 4 有專門的加寬尺碼,這在這個價格和重量范圍內是相當少見的。
我們帶著 X Ultra 4 Mid GTX 在華盛頓的霍赫雨林進行背包旅行,薩洛蒙還推出了其他一些版本。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我們也測試了 X Ultra 4 GTX 的低幫版本,它的價格是 160 美元,重 1 磅 11.5 盎司,采用了薩洛蒙的單拉式 Quicklace 鞋帶系統(更多信息,請查看我們的 X Ultra 4 GTX 評測)。這款鞋也有無防水功能的版本,重量減輕了約 2 盎司。重要的是,所有這些設計都有女款,價格相同,主要區別在于合腳度和顏色搭配。在測試女款 X Ultra 4 Mid GTX 時,我們同樣對這雙靴子輕盈靈活的感覺印象深刻,但發現它在腳踝支撐和鞋底穩定性方面明顯不足。
■與之前的 X Ultra 版本一樣,最新型號在不犧牲長期耐用性或徒步時舒適性的前提下,重量輕且靈活性好,令人印象深刻。
■在各種各樣的表面上都有出色的抓地力,包括太平洋西北地區典型的泥濘和濕滑小徑。
■考慮到其低重量,腳趾和腳踝的保護出奇地好。
■有專門的加寬尺碼,這意味著大多數人應該都能找到合適的尺碼。
■175 美元的價格,整體性價比不錯。
■相對較少的襯墊在背負沉重背包穿越崎嶇地形時可能會導致腳部酸痛。
■靴領剛好位于腳踝上方,對于一款背包旅行靴來說這個高度相當低,相比高幫設計更容易讓小徑上的雜物和水進入。
■剛性明顯不如薩洛蒙 Quest,這意味著它不是我們進行艱苦背包旅行的首選 —— 它最適合輕裝的多日出行和日間徒步。
■只有采用戈爾特斯防水面料的版本,在夏天可能會感覺悶熱。
■一些用戶報告了過早出現的耐用性問題以及外腳踝周圍的不適感。
多年來,薩洛蒙(Salomon)的 X Ultra 系列一直位居我們徒步靴綜合評測的榜首,其最新型號很好地傳承了優良品質,在重量、舒適性和耐用性之間實現了出色的平衡。然而,這一類別中的競爭也相當激烈,邁樂(Merrell)的 Moab Mid GTX(如今已更新至第三代)年復一年地依然是廣受歡迎的選擇。與薩洛蒙的產品相比,Moab 3 在整體緩沖方面更為充足,尤其是在鞋底部分(這意味著能更好地與地面隔絕)。話雖如此,薩洛蒙每雙靴子在重量上輕了約 5 盎司,擁有更具現代感和運動感的腳感,并且使用了更高端的材料。Moab 能為你節省 5 美元(而且他們還出售價格低很多的非防水版本),但 X Ultra 4 是更全面的選擇。
另一款值得考慮的輕量化徒步靴是丹納(Danner)的 Trail 2650 Mid GTX。和 X Ultra 一樣,丹納這款靴子以輕量化的設計(1 磅 12.0 盎司)提供了出色的抓地力和防護性能。我們也很喜歡它時尚現代的外觀,這種外觀使其在城鎮周邊穿著和日常休閑時都很合適。但贊譽基本也就到此為止了:丹納在支撐性和穩定性方面不如 X Ultra(在整個測試過程中,它感覺相當松垮),在漫長的徒步過程中舒適度也欠佳,而且尺碼偏長偏窄,這讓我們很難找到合適的尺碼(我們還發現加寬版的又太寬松了)。歸根結底,Trail 2650 是一款外觀好看且比薩洛蒙稍輕的替代品,但從性能角度來看,它的競爭力遠不如薩洛蒙,而且價格還貴 25 美元。
霍卡(Hoka)最為人熟知的是他們的超厚緩沖越野跑鞋和公路跑鞋系列,但他們的徒步鞋系列也在不斷發展且極具競爭力。我們尤其喜歡他們的 Anacapa 2 Mid GTX,這款中幫靴保留了其跑鞋系列以舒適為先且緩沖良好的設計特點。總的來說,我們發現 Anacapa 在徒步過程中表現得非常靈活,貼合度好,鞋型舒適且穩固,鞋帶系統還可定制,長時間穿著也非常舒適。盡管如此,霍卡的這款鞋在穩定性和抓地力方面都不如 X Ultra 4,而且在長期使用中(尤其是在崎嶇地形或背負重物時)表現也欠佳。考慮到這些因素,再加上 Anacapa 更重且價格更高,我們認為薩洛蒙是制作工藝更優的靴子。
與霍卡 Anacapa 2 同屬輕便快速這一類型的,還有阿迪達斯(Adidas)的 Terrex Free Hiker 2 GTX,這也是一款值得關注的產品。將阿迪達斯和薩洛蒙的靴子進行比較,X Ultra 4 稍微輕一些,而且相比 Free Hiker 能為你節省 45 美元,不過阿迪達斯的鞋底緩沖明顯更充足。另一方面,X Ultra 4 采用了更厚實耐用的材料,隨著時間推移表現更佳,因而更具耐用性 —— 作為參考,阿迪達斯外露的泡沫中底在測試初期就開始出現磨損,導致多處劃破且有小塊泡沫脫落。最終,除了額外的緩沖,Free Hiker 在我們看來是一款競爭力較弱且價格更高的產品。
在薩洛蒙自家的產品線中,Elixir Activ Mid GTX 與 X Ultra 4 有著相似的設計理念,但其外觀更時尚簡約。兩款鞋都非常輕便(Elixir 每雙僅重 1 磅 10.5 盎司)、靈活,并且都配備了抓地力強的 Contagrip 外底和優質的戈爾特斯(Gore-Tex)防水技術。然而,為了將重量降至最低,薩洛蒙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Elixir 在結構方面有所欠缺,這導致其技術性能有所下降,而且鞋面明顯較薄,相比 X Ultra 4 的皮革和織物材質,更容易被勾住或磨損。雖然這完全是個人主觀感受,但我們也不太喜歡 Elixir 厚實的中底外觀,盡管它明顯比 X Ultra 的中底更柔軟。總而言之,我們欣賞 Elixir 的輕量化和類似跑鞋的腳感,但 X Ultra 4 每雙僅重幾盎司,卻具備更強的性能。
最后但同樣重要的是,還有另一款薩洛蒙的產品值得考慮:他們的 Quest 4 GTX。Quest 是兩款產品中更結實的選擇,更適合在崎嶇多石的地形上背負重物。具體來說,它明顯比 X Ultra 4 更硬挺,靴幫更高,造型更具攻擊性,同時增加了鞋底的緩沖和防護,能最大程度減少長距離行走時的腳部疲勞。最大的缺點就是重量增加了,Quest 重達 2 磅 14.2 盎司(比 X Ultra 整整重了 1 磅)。對于那些需要背負全副裝備進行野外探險的艱苦徒步旅行和背包旅行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很大的阻礙,但對于那些希望在維護良好的小徑上快速輕便行走的人來說,它就顯得過于笨重了。對于這些人來說,X Ultra 4 已經足夠,而且還能為你節省可觀的 55 美元。
]]>價格:75 美元
重量:13.7 盎司(男款中號)
防水性能:采用 2 層奧米技術(Omni-Tech )
我們喜歡的地方:作為一款日常在城里穿的雨衣,性價比很高。
我們不喜歡的地方:在潮濕天氣下的表現遠不及高端款雨衣。
評分:(4.0/5)
市場上有不少面向預算有限消費者的雨衣,而哥倫比亞功能多樣的防水二代雨衣是其中最受歡迎的款式之一。這款雨衣在潮濕天氣下的表現并不突出 —— 要想有更好的表現,你得花更多錢購買高端款 —— 但它價格親民、做工耐用,且尺碼選擇范圍廣,使其成為日常休閑出行、通勤以及偶爾雨天徒步旅行的必備單品。下面我們將詳細介紹我們使用防水二代雨衣的體驗。
對于在城里辦事和偶爾的非旺季徒步旅行來說,哥倫比亞的防水二代雨衣是一款性價比不錯的雨衣。在實際使用中,兩層的奧米技術防水面料能有效防止濕氣滲透,而且雨衣的耐久防水(DWR)涂層能很好地使水滴在表面形成水珠。在傾盆大雨中站了半小時后,防水二代雨衣的面料依然能很好地阻擋雨水。在防風方面,雨衣的兜帽、下擺收緊帶和魔術貼袖口能有效地阻擋氣流。
對于一件售價 75 美元的雨衣,我們要有合理的期望。防水二代雨衣適合在惡劣天氣下進行短至中等距離的出行,但它的性能無法與價格是其兩倍甚至更高的雨衣相比。例如,在暴露于大雨中約一個小時后,防水二代雨衣開始滲水。雖然外殼和耐久防水涂層依然完好,但兜帽和袖口末端的縫線開始失效,導致這些部位的其他面料也被浸濕(這款雨衣標明是 “全壓膠處理”,但顯然這是有局限性的)。綜合來看,我們不會穿著防水二代雨衣進行長時間的野外探險,但對于日常使用和短途徒步旅行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它還是能勝任的。
雨衣通常不以透氣性好而著稱,防水二代雨衣也不例外。雖然在城里使用時它的透氣性還不錯 —— 我在辦事時從未感到悶熱或潮濕 —— 但隨著活動量的增加,我很快就開始覺得燥熱。我在運動時確實容易發熱,但在一個 50 華氏度(約 10 攝氏度)的雨天爬坡徒步大約 5 分鐘后,我就想脫掉這件防水二代雨衣了。這款雨衣沒有腋下透氣拉鏈是一個很大的缺點 —— 相反,它依靠帶網眼襯里的插手口袋來調節體溫。事實證明,在進行任何較為劇烈的活動時,這種方式的效果都相對較差,而且這樣做還會讓口袋里的東西暴露在外界環境中。
現實情況是,要想達到高透氣性,你要么得花更多錢購買高端的防水面料(戈爾公司的戈爾 - 特克斯面料是市場領先產品),要么就得選擇具有更多性能導向功能的產品,比如腋下透氣拉鏈。例如,REI 合作品牌的 Drypoint GTX 雨衣使用了戈爾 - 特克斯 Active 面料,在大量使用時幾乎不會讓人感到悶熱,但價格高達 249 美元。即使是像巴塔哥尼亞 Calcite 這樣的 2.5 層雨衣,雖然有腋下透氣拉鏈,但使用的是該品牌自家的防水技術,透氣性也不是很好,而且價格超過 200 美元。歸根結底,入門級甚至是中高端的雨衣在透氣性方面都有所欠缺,要想獲得良好的透氣功能,你就得花更多錢購買一款注重性能的產品。
就重量而言,防水二代雨衣拿在手里感覺屬于中等水平:既不算太重,也不是很輕。根據我們的測量,男款中號的重量為 13.7 盎司,略重于其標稱的 13 盎司,但與其他受歡迎的經濟型雨衣,如 REI 合作品牌的 Groundbreaker 2.0(14.5 盎司)和 Rainier 雨衣(13 盎司,不過 Rainier 有腋下透氣拉鏈)重量相當。與一些價格稍高、提供更好天氣防護性能的競品相比,比如土撥鼠的 PreCip Eco(10.1 盎司)和北面的 Venture 2(11.6 盎司),防水二代雨衣就顯得有點重了。在便攜性方面,這款雨衣可以很好地塞進左手邊的口袋里,口袋配有一個操作方便的雙向拉鏈。收納好后,防水二代雨衣比一個耐潔水瓶稍大一些。
就制作質量和手感而言,像哥倫比亞防水二代雨衣這樣面向預算有限消費者的產品,根本無法與巴塔哥尼亞等品牌的高端產品相媲美(而且它的設計初衷也并非如此)。這款雨衣拿在手里感覺很像塑料,但它的堅固耐用程度卻讓我感到意外。在進行了多次城里和野外的出行后,我對它的耐用性沒有太多擔憂。尼龍外殼沒有出現任何瑕疵或撕裂,魔術貼袖口也依然像新的一樣好用。不過,有一個地方讓我有些擔心,那就是拉鏈的質感輕盈且脆弱。到目前為止它們還沒有出過問題,但如果隨著我繼續使用這件雨衣,它們最終出現問題,我也不會感到驚訝。
防水二代雨衣的兜帽大小適中,在提供足夠遮蓋范圍的同時,還保持了簡潔的外觀。它的大小剛好能套在我最喜歡的連帽中層衣物 —— 始祖鳥 Atom LT 外套上,而且半硬質的帽檐不會遮擋我的視線。此外,兩側的收緊帶能很好地阻擋強風。總的來說,我對兜帽的整體舒適度印象深刻,尤其是考慮到這款雨衣的價格較低。
在儲物方面,哥倫比亞為防水二代雨衣配備了兩個簡單的帶網眼襯里的插手口袋,這應該能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口袋足夠大,可以存放手機和鑰匙等必需品,而且還配有小的防風片,有助于防止濕氣進入。值得注意的是,當穿著背包時,這些口袋的位置有點低,不太容易夠到,不過解開背包的腰帶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這款雨衣沒有胸前口袋和內袋,但對于日常使用來說,這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
版型與尺碼
和我穿過的大多數哥倫比亞產品一樣,我發現防水二代雨衣的版型偏大。我訂購了標準的男款中號,很容易就能在里面穿上一件輕薄的中層衣物,而且不會感到束縛,這對于寒冷天氣下的散步來說非常合適。然而,在雨中進行強度較大的徒步旅行時,里面只穿一件 T 恤的話,它就比我想要的寬松一些(供參考,我身高約 5 英尺 9 英寸,體重 160 磅)。總之,如果你在兩個尺碼之間猶豫,或者想要更修身、注重性能的版型,你很可能需要選小一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防水二代雨衣是少數幾款同時提供加大碼(1X 到 4X)和加長碼(LT 到 4XT)的雨衣之一。
在本次測評中,我們測試了男款的防水二代雨衣,而哥倫比亞也推出了女款,名為阿卡迪亞二代。兩款雨衣都采用相同的兩層奧米技術防水透氣面料,而且功能配置也相同,包括拉鏈插手口袋和可調節且非常實用的兜帽。除此之外,阿卡迪亞二代雨衣采用了適合女性的版型,并提供不同的配色方案,但兩款雨衣的售價均為 60 美元。
防水二代雨衣的建議零售價為 60 美元,而且經常打折,價格更低,對于日常穿著和輕度戶外活動來說,性價比很高。 外殼面料手感結實,應該能穿很多個季節,這對于經濟型產品來說并不總是能做到的。 兜帽提供良好的遮蓋范圍,同時不影響視野。
在大雨中,雨衣的接縫處最終會滲水。 兩層的結構和沒有腋下透氣拉鏈意味著透氣性不足。 版型比我們期望的更寬松,不過對于搭配其他衣物來說還不錯。
哥倫比亞防水二代雨衣成功地在親民的價格和為普通用戶提供不錯的天氣防護性能之間取得了平衡,這使其成為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經濟型雨衣之一。然而,REI 售價 60 美元的 Groundbreaker 雨衣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替代品。兩款雨衣都有寬松的版型,都采用兩層防水層壓面料和網眼襯里,而且重量也差不多(REI 的雨衣重 1.5 盎司)Groundbreaker 雨衣的面料更柔軟,品牌標識也更少,因此在日常使用方面更具優勢,不過 REI 的這款雨衣只是關鍵部位采用了壓膠處理,這意味著在更專業的戶外活動中它會有所不足。總的來說,我們更傾向于將 Groundbreaker 雨衣用于日常穿著,但在輕度徒步旅行方面,防水二代雨衣更勝一籌。
如果你需要比哥倫比亞防水二代雨衣或 REI Groundbreaker 雨衣更好的天氣防護性能或更多的功能,你應該考慮土撥鼠的 PreCip Eco 雨衣。土撥鼠這款雨衣采用更現代的 2.5 層結構,且接縫處都進行了密封處理,能更好地阻擋雨水(我們使用防水二代雨衣時,就是接縫處漏水),而且腋下透氣拉鏈在活動時能更好地調節熱量積聚。我們也喜歡土撥鼠這款雨衣稍顯修身的版型,即使這樣也仍然有足夠的空間搭配其他衣物。防水二代雨衣和 Groundbreaker 雨衣的價格都要便宜得多,但如果你的預算允許,我們建議多花點錢購買功能更強大的 PreCip Eco 雨衣,售價 100 美元。
另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是北面的 Venture 2 雨衣,它是一款受歡迎的用于徒步旅行、旅行和日常在城里穿著的雨衣。Venture 2 售價 99 美元,采用 2.5 層 DryVent 防水結構,總重量稍輕,為 11.6 盎司,并且有腋下透氣拉鏈等額外功能。但盡管 Venture 2 在紙面上看起來不錯,一次在大峽谷的暴風雨天氣中的出行卻讓我們感到失望。簡而言之,它寬松的版型、廉價的做工以及令人質疑的天氣防護性能,在大多數情況下僅比防水二代雨衣略好一點。對于預算有限的人來說,價格更低的哥倫比亞雨衣是更明智的選擇。
如果想在上述 REI Groundbreaker 雨衣的基礎上提升價格和性能,REI 還銷售他們的 Rainier 雨衣。多花一些錢,你就能得到升級的 2.5 層防水結構,能在持續降雨中保持良好的防水性能,腋下透氣拉鏈能快速散發熱量,而且重量也比較合理,為 12.5 盎司。我們確實發現它的版型相當寬松,但我們認為 Rainier 雨衣的表現遠遠超過了它 90 美元的價格。除非你的預算非常緊張,或者只打算偶爾穿雨衣,否則我們建議選擇 Rainier 雨衣而不是防水二代雨衣。
最后但同樣重要的是巴塔哥尼亞的 Torrentshell 雨衣,它是這幾款中價格最高的,為 149 美元,但在防護性能、功能和制作質量方面有顯著提升。首先,它采用了更能應對惡劣天氣的三層結構,我們發現即使在大量濕氣和強風的情況下,它也能提供很好的防護。此外,Torrentshell 雨衣的版型修身,能容納里面的其他衣物,但不會感覺或看起來過于寬松(這是我們對防水二代雨衣不滿意的一個問題),而且還增加了一些實用功能,比如腋下透氣拉鏈和一個用于在收納時將雨衣掛在背包或背帶的登山扣掛環。總之,如果你計劃經常進行徒步旅行或背包旅行,我們認為巴塔哥尼亞這款雨衣的額外功能和性能提升是值得多花一些錢的。
]]>
提供廣泛的尺碼、顏色和款式選擇,包括帶帽和不帶帽的長袖襯衫,為那些想要更多防護的人提供了選擇。
在徒步襯衫市場上,你可以找到更便宜的產品,但在質量和貼身舒適度等方面可能會有所犧牲。
----------------------------------------------------------------------------------------------------------------------------
土撥鼠的極簡主義雨衣并不是新品,但它價格與性能的完美結合,使其年復一年地成為我們最喜愛的雨披之一。憑借經過驗證的戈爾公司(Gore-Tex)防水技術、周全的功能配置以及高端的制作質量,這款雨衣是日常穿著以及偶爾進行野外活動的絕佳選擇。而且其 199 美元的合理價格使其具有很高的性價比。下面我們將詳細介紹我們對這款極簡主義雨衣的使用體驗。
編輯注:我們在這次評測中測試的是上一代的極簡主義雨衣,此后土撥鼠對這款雨衣的設計做了一些改動。最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連帽后部只有一根抽繩(之前的版本在連帽兩側各有一根),胸前口袋增加了一個防雨罩,整體重量也減輕到了 13 盎司。此外,現在的極簡主義雨衣采用了 100% 再生聚酯纖維面料,并且使用了不含全氟化合物(PFC)的耐用防潑水劑(DWR)涂層,消除了防水涂層中常見的有害化學物質。
土撥鼠極簡主義雨衣采用堅固的戈爾公司(Gore-Tex)Paclite 面料制作,在惡劣條件下表現出色。Paclite 是一種 2.5 層的設計,在概念上與許多經濟實惠且輕便的款式相似,但其厚實的表面面料(現在由 100% 再生聚酯纖維制成)在長時間的降雨、降雪和大風天氣中表現明顯更好。此外,我們發現其防潑水劑(DWR)涂層在防水方面表現出色,且使用壽命長。考慮到這款雨衣僅 199 美元的價格,其類似硬殼的防護性能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 你需要花費更多的錢購買一件 3 層的雨衣才能超越它。
在很大程度上,土撥鼠在防水防風的細節方面處理得非常出色。首先,連帽很容易收緊,并且有一個寬大的帽檐。再加上高高的衣領,在暴雨中能提供出色的防護,即使在大風中也能穩固地保持在原位。此外,插手口袋有防雨罩保護,防雨罩中間用魔術貼固定,袖口采用了同樣高質量的魔術貼系統,以阻擋寒冷和濕氣。唯一外露的拉鏈是外部胸前口袋的拉鏈,它有防水涂層,并且在拉鏈頂部有一個小的織物 “拉鏈倉” 以防止漏水(注意:土撥鼠增加了一個翻蓋,以更好地保護胸前口袋,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很棒的改進)。 我們希望看到的一個小改動是增加更多的魔術貼搭片,以固定中間拉鏈上方的防雨罩。目前,當雨衣完全拉上拉鏈時,你可以用魔術貼固定頂部,并且在下擺處有一個紐扣閉合。這意味著如果你不把拉鏈完全拉上,僵硬的防雨罩就不能平整地貼合在外套上,會使一部分不防水的拉鏈暴露在外界環境中。再次強調,這是一個小問題 —— 而且拉鏈下方還有一層防雨罩 —— 但我們更希望有一種方法能在天氣多變的情況下真正地做好防護措施。
與戈爾公司(Gore-Tex)的許多高端設計不同,Paclite 面料并不以其透氣性著稱。這種材料在抵御長時間降雨方面表現很好,但它的薄膜設計有些過時,當你進行高強度運動時,它無法跟上排汗的需求(注意:升級版的 Paclite Plus 面料的雨衣透氣性有所改善)。因此,當你出汗時,光滑的內部會變得有點像塑料,而且很滑。值得慶幸的是,土撥鼠在腋下設計了透氣拉鏈用于散熱,這使得極簡主義雨衣在寒冷天氣的徒步旅行中仍然可用。但對于野外滑雪或其他高強度運動,我們認為值得多花點錢購買一件以性能為導向的 3 層外殼雨衣。像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的 Galvanized 和極簡主義的 Storm10—— 這兩款都采用了該品牌的 3 層 H2No 高性能面料 —— 價格要貴得多,但它們為背包旅行、滑雪和高山活動提供了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我們一直覺得很奇怪,土撥鼠為什么給這款雨衣取了 “極簡主義” 這個名字。它肯定不是超輕型的:堅固的外部面料和豐富的功能設計使得男士中號的總重量達到了 14.9 盎司(官方標注為 13 盎司)。作為參考,土撥鼠自己的 PreCip Eco 雨衣輕了近 5 盎司,僅重 10.1 盎司。此外,你可以買到像始祖鳥(Arc’teryx)的 Zeta SL 這樣的極簡主義硬殼雨衣,它采用了升級版的 Paclite Plus 面料,重量更輕,僅為 10.9 盎司。但使用 Zeta 雨衣你確實要在功能上做出一些妥協,它沒有腋下透氣拉鏈和胸前口袋,而且價格高達 299 美元。最后,考慮到土撥鼠這款雨衣出色的防風防雨性能和相對實惠的價格,這個重量似乎是合理的。但超輕型徒步旅行者和騎行者不應該太在意這款雨衣的名字(也許它指的是簡潔、簡約的設計風格)。 即使它不是最輕的雨衣,我們還是很驚訝土撥鼠沒有為極簡主義雨衣配備一個收納袋。雖然土撥鼠自己的輕量款 PreCip 雨衣以及像戶外研究(Outdoor Research)的 Foray 雨衣等競品都可以收納在插手口袋里,但極簡主義雨衣沒有雙面拉鏈。不過,如果你要用這款雨衣進行背包旅行或旅行,你可以把它卷進連帽里,然后用后部的抽繩收緊。收納后,極簡主義雨衣不是很緊湊 —— 它的大小和形狀大約像一個美式橄欖球 —— 但對于日常穿著和偶爾的野外旅行來說已經足夠了。
我們非常喜歡土撥鼠極簡主義雨衣 —— 它多年來一直位居我們雨衣綜合評測的榜首 —— 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它的制作質量。簡單地說,在這個價格范圍內,我們穿過的其他雨衣都無法與之相比。它的外部外觀超級干凈,具有高端的質感,土撥鼠在細節方面也處理得很好,魔術貼長時間使用后仍然粘性良好,抽繩和繩扣也很耐用。所有的拉鏈都很容易操作,多年來一直使用順暢,我們特別喜歡主拉鏈,它的齒很大,拉鏈頭也很結實,戴著手套也能方便地操作。確實,Paclite 是戈爾公司(Gore-Tex)最輕、最易壓縮的設計之一,但除了將這款雨衣用于它并非為其設計的活動(如滑雪或攀巖)之外,我們對它的耐用性幾乎沒有什么擔憂。
正如我們上面所提到的,極簡主義雨衣的連帽設計很棒。它很大,但有足夠的調節功能,幾乎可以適合任何頭型和大小,而且防護效果很好。它有一個堅硬的帽檐,可以將水從額頭引開,兩側和下巴處也有很好的防護。通過后部的抽繩調節大小也非常簡單(注意:上一代的極簡主義雨衣在兩側各有一根抽繩,以便更好地定制大小,但自我們測試以來,土撥鼠已經去掉了這些抽繩)。連帽的大小不足以套在頭盔上,從技術上講,始祖鳥的單拉式 StormHood 連帽使用起來更方便,但總體而言,我們對土撥鼠極簡主義雨衣的連帽設計評價很高。
兩個插手口袋和一個外部胸前口袋構成了它的主要功能特點。插手口袋大小合適,位置標準,所以日常使用起來很舒適,但會被背包的腰帶或攀巖安全帶蓋住。胸前口袋對于旅行者或那些喜歡把物品放在手邊的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補充。不過,在傾盆大雨中,我們不會冒險把電子設備放在胸前口袋里,因為拉鏈只是防水的,所以這個口袋并不是完全安全的(盡管它有一個保護翻蓋以增加安全性)。
總體而言,我們認為極簡主義雨衣的常規版型非常適合日常使用。我們測試的男士中號在軀干和手臂部分有點寬松(對于一個身高 5 英尺 9 英寸、身材苗條的人來說),但它不會過于臃腫,也不會對活動自由度產生任何影響。這個額外的空間也很適合搭配其他衣物:我們在城市中行走、背包旅行和春季滑雪時,都能舒適地在里面穿上不同厚度的羽絨、合成材料和抓絨夾克。在長度方面,后部的下擺略長,能提供很好的防護。通過收緊兩側的下擺調節帶,很容易就能調整出合適、均勻的版型。那些尋找專門用于高性能活動的雨衣的人可能會選擇始祖鳥的 Zeta SL,但我們認為極簡主義雨衣更寬松的版型是更通用的選擇。最后提一點:對于體型較大的人,土撥鼠也有專門的加大碼和加長碼的極簡主義雨衣可供選擇,價格會額外增加 34 美元。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看到許多戶外品牌在其產品線中融入了更多環保措施,土撥鼠也不例外。就極簡主義雨衣而言,其戈爾公司(Gore-Tex)的面料由 100% 再生聚酯纖維制成。我們希望在未來的更新中能看到更多的改進 —— 包括使用不含全氟化合物(PFC)的防潑水劑(DWR)、bluesign 認證的面料和 / 或公平貿易認證 —— 但在我們看來,這種再生材料的設計確實有助于提升極簡主義雨衣的整體吸引力。
我們在這里測試了男士版的極簡主義雨衣,土撥鼠也提供女士專用版,價格相同。女士版的極簡主義雨衣更輕,重 13.6 盎司,并且有不同的顏色可供選擇,但在其他方面,其功能配置與男士版相同。為了完善極簡主義系列產品,土撥鼠還推出了男女款的雨褲,同樣采用了戈爾公司(Gore-Tex)的 Paclite 技術,價格為 165 美元。對于那些尋找帶保暖功能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的人,土撥鼠提供了極簡主義三合一夾克(Minimalist Component 3-in-1 Jacket)。顧名思義,你可以得到外層的極簡主義雨衣外殼,以及一個可拆卸的合成材料內襯夾克,在溫暖的天氣里可以輕松地拉開拉鏈取下。然而,它的價格相當高,為 350 美元,我們認為這里測試的標準雨衣(或者單獨購買一件保暖衣物)性價比更高。
對于一件高品質的雨衣來說,價格非常實惠。 在潮濕和多風的天氣中表現出色。 功能全面的設計:簡潔的款式,安全且易于調節的連帽,舒適的版型,以及充足的口袋。
“極簡主義” 這個名字有點名不副實:這款雨衣功能豐富,對于放在背包里攜帶來說有點重。 沒有配備用于收納的收納袋。 戈爾公司(Gore-Tex)的 Paclite 面料外殼的透氣性不是很好。
土撥鼠極簡主義雨衣的高端制作質量和合理價格使其在雨衣市場中脫穎而出。如果想要在防護性能上更上一層樓,巴塔哥尼亞的 Torrentshell 3L 雨衣是我們今年的首選。首先,這款雨衣采用了更能應對惡劣天氣的 3 層結構,這也意味著它具有更好的透氣性和耐用性。也就是說,我們發現 Torrentshell 雨衣不如極簡主義雨衣舒適,而且明顯更硬,沒有胸前口袋對于存放像手機或錢包這樣的貴重物品來說也很不方便。這兩款雨衣都制作精良,功能強大,但我們認為巴塔哥尼亞的這款雨衣在整體性能上更勝一籌,而且價格比土撥鼠的這款便宜 50 美元。
另一個不錯的選擇是戶外研究的 Foray II 雨衣。這兩款雨衣都采用了戈爾公司(Gore-Tex)的 Paclite 面料,并且制作都非常精良。它們最大的區別在于功能特點:Foray II 雨衣更偏向于多運動用途,其前部的拉鏈具有防水功能,使其看起來更具專業性,長長的腋下透氣拉鏈一直延伸到下擺,打開時就像一件雨披,并且還有一個內置的收納袋。極簡主義雨衣則更像是一個全能選手,其簡潔的外觀非常適合日常使用,但它在防風防雨性能和可收納性(當卷進連帽里時)方面與 Foray II 雨衣相似。如果這兩款雨衣價格相同,選擇起來會很困難,但極簡主義雨衣便宜 26 美元,這使它在我們看來更具優勢。
始祖鳥以其高端硬殼雨衣而聞名,但他們也涉足中高端徒步旅行雨衣市場,推出了 Zeta SL 雨衣。雖然極簡主義雨衣和 Zeta SL 雨衣都采用了基本的戈爾公司(Gore-Tex)Paclite 設計,但它們的區別很快就顯現出來了。始祖鳥的這款雨衣是為野外活動設計的,功能配置簡潔,采用了升級版、更透氣的 Paclite Plus 面料,重量非常輕,僅為 10.9 盎司。這使得它比極簡主義雨衣輕 2 盎司,收納后體積也小得多。如果你需要以最輕的重量獲得出色的應急防雨保護,Zeta SL 雨衣顯然是更好的選擇。然而,始祖鳥的這款雨衣價格要貴 100 美元,沒有腋下透氣拉鏈,而且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它修身的版型用于日常穿著。這是一款很棒的雨衣,但總體而言,極簡主義雨衣是更優秀的雨衣。
對于預算有限的人來說,REI Co-op 的 XeroDry GTX 雨衣(159 美元)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輕量款雨衣。與極簡主義雨衣一樣,XeroDry GTX 雨衣也采用了戈爾公司(Gore-Tex)的 Paclite 面料,但它是 2 層結構,重量稍輕,為 12.5 盎司。然而,與極簡主義雨衣相比,雖然便宜了 30 美元,但你確實犧牲了一些日常使用的便利性,而且 REI 這款雨衣的網眼內襯插手口袋在散熱方面不如土撥鼠的腋下透氣拉鏈有效。在整個測試過程中,我們還發現 XeroDry GTX 雨衣較便宜的表面面料表現不佳,在持續降雨中更容易被雨水浸濕。我們喜歡 REI 這款雨衣的價格,但只需稍微多花一點錢,我們更傾向于功能更全面、制作更好的極簡主義雨衣。
最后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是土撥鼠自己的 PreCip Eco 雨衣。首先,這兩款雨衣的制作方式非常不同:極簡主義雨衣采用了高質量且厚實的戈爾公司(Gore-Tex)面料,而 PreCip Eco 雨衣采用的是輕薄的 2.5 層 NanoPro Eco 面料。PreCip Eco 雨衣價格也便宜 99 美元,大約輕 3 盎司,但它在防風防雨性能和長期耐用性方面明顯不如極簡主義雨衣(想了解更多信息,請查看我們對 PreCip Eco 雨衣的詳細評測)。在這兩款雨衣之間做出選擇應該取決于你的優先考慮因素:如果你想要一件輕便的雨衣,適合在城市中穿著,并且可以輕松塞進手提箱或背包里,那么選擇 PreCip Eco 雨衣。如果你想要更好的防風防雨性能、更時尚的外觀和高端的制作質量,那么極簡主義雨衣是更好的選擇。
]]>
如今,北面(The North Face)的 ThermoBall 夾克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它依然是一款非常受歡迎的保暖夾克。最新的 “Eco” 版本采用蓬松的合成填充材料和光滑的外殼,很有輕型羽絨夾克的感覺,而且最近的更新包括新的絎縫圖案和更多再生材料的使用,使其更具吸引力。然而,這款夾克明顯比許多同類產品重,透氣性也不太好,這使得它在野外使用時吸引力稍減。以下是我們對 ThermoBall Eco 連帽夾克的使用體驗。
北面 ThermoBall Eco 連帽夾克因其保暖填充設計而得名,它采用了成簇的再生合成纖維,賦予夾克標志性的輕盈感和蓬松外觀。這種球狀的聚酯填充材料由 PrimaLoft 研發,通過高效蓄熱且重量極輕的特點來模仿鵝絨和鴨絨。在這次最新的更新中,北面優化了設計,包括更大的隔層以增加蓬松度,以及經過改進的填充材料,使用了 100% 的再生材料。其結果是帶來了類似羽絨夾克的穿著感受,讓人聯想到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的 Down Sweater 等熱門產品。需要明確的是,它在重量相同的情況下,無法與填充 800 蓬羽絨的巴塔哥尼亞產品所帶來的舒適感和保暖性相媲美,也比不上巴塔哥尼亞的 Micro Puff 等最新的合成材料產品,但 ThermoBall Eco 仍然是一款優質的保暖夾克。
在保暖方面,我們發現 ThermoBall Eco 與巴塔哥尼亞的 Nano Puff 等流行的輕型合成材料夾克相當,同時比始祖鳥(Arc’teryx)標志性的 Atom LT 夾克提供稍多的保暖性。這意味著它并非為高海拔登山探險而設計,但在春秋季,當地氣溫通常在華氏 40 多度時,它作為外層衣物非常適用。在像高山滑雪這樣的活動中,它作為中層衣物也表現出色。供參考,我們曾在滑雪場零下溫度時穿著之前版本的 ThermoBall 夾克,預計最新款的表現也會類似。
鑒于 ThermoBall Eco 可作為中層和外層衣物的實用性,我們期望它具備適度的防風防雨性能,而它也確實做到了。其外殼有一層耐用的防潑水劑(DWR)涂層,可以抵御小雨和降雪,但在大雨中,夾克的表面面料會開始滲水。好消息是,與其他合成材料夾克一樣,ThermoBall Eco 在潮濕時仍能保持保暖性能,不像羽絨填充材料那樣會結塊且干燥速度極慢。防風性能同樣不錯,表面面料可以抵御陣風 —— 夾克的前部防風效果尤其好,因為內部有一層結實的、無隔層的襯里 —— 但如果天氣真的變得惡劣,你還是需要穿上雨衣或硬殼外套。總體而言,其防風防雨性能與 ThermoBall 的預期用途非常匹配:適合日常穿著以及偶爾的山區出行。
在我們的秤上,男士中號的 ThermoBall Eco 連帽夾克重 1 磅 0.5 盎司(官方標注為 15.9 盎司),這使它在輕型合成材料夾克市場中處于偏重的一端。作為對比,巴塔哥尼亞的 Nano Puff 連帽夾克重 12.8 盎司,而始祖鳥的 Atom LT 連帽夾克重 13.2 盎司。巴塔哥尼亞的 Micro Puff(9.3 盎司)更輕,但那件夾克不太耐用,而且價格還要貴 69 美元。ThermoBall Eco 也無法與大多數羽絨產品競爭 —— 即使是面向休閑用途的巴塔哥尼亞 Down Sweater 連帽夾克,重量也比它輕,僅為 15.1 盎司,同時還能提供更多的保暖性。
與重量情況類似,ThermoBall Eco 作為一款合成材料夾克,具備一定的可收納性,但不會讓人誤以為它是一款高端羽絨產品。這件夾克可以相當輕松地壓縮進其內部的胸袋中,胸袋配有一個雙面拉鏈用于收納。收納后,較高的胸袋使 ThermoBall Eco 呈一個長矩形,但我們發現,將它塞進背包或行李箱時(長寬高尺寸大致為 11×6×4 英寸),還能進一步壓縮。如果收納后的體積對你很重要,我們建議多花點錢購買一件羽絨夾克或像巴塔哥尼亞 Micro Puff 這樣的超輕型合成材料夾克,但我們認為大多數旅行者和背包客對 ThermoBall Eco 的收納性不會有太多抱怨。
ThermoBall 剛推出時,曾被宣傳為高運動量戶外活動的可行選擇,但在不斷發展的主動保暖材料市場中,它已被許多后來推出的產品超越。像巴塔哥尼亞的 Nano-Air、始祖鳥的 Proton 系列以及黑鉆(Black Diamond)的 First Light 等較新的產品,采用了有彈性且透氣的襯里、填充材料和外殼,在有氧運動時調節體溫方面表現出色。而 ThermoBall Eco 更像是一件羽絨夾克 —— 它的目標是高效蓄熱并阻擋小雨和陣風。因此,光滑的內部無法吸走汗水,很快就會變得濕滑和黏膩。根據你的預期用途,這不一定是個決定性的缺陷,但不要期望 ThermoBall Eco 在攀巖或野外滑雪等活動中表現出色。
在制作質量方面,我們認為北面相比上一代產品有了一點小退步。先說說優點:與上一代 ThermoBall 一樣,最新款在標準夾克、背心和連帽夾克上都使用了 20 旦尼爾的外殼和襯里。總體而言,這種再生防撕裂聚酯面料手感舒適、光滑,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任何耐用性問題,非常適合 ThermoBall Eco 作為輕度戶外活動和日常穿著的預期用途。我們主要的擔憂在于主拉鏈,北面最近將其換成了一種小型的線圈式設計。我們不僅發現拉鏈底部容易卡住,拉合和拉開時有點不太順暢,而且總體感覺明顯更廉價,讓人缺乏信心。如果這是一款超輕型的高性能產品,這樣的決定或許更容易理解,但我們希望他們在未來的更新中能換回原來的大齒拉鏈。
ThermoBall 有連帽和無帽兩種款式,我們在這次評測中選擇測試連帽款。它的設計相當基礎,沒有任何可調節功能,當你在惡劣或特別寒冷的天氣中想收緊連帽時,這可能是個缺點。也就是說,考慮到 ThermoBall 更偏向休閑的定位,很多人可能并不在意它是否可收緊,而且連帽的尺寸很合適,戴在頭上不會顯得過于臃腫。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它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搭配一頂帽子或無檐小便帽,以增加一點保暖性。
在收納設計方面,我們認為它的設計很合理。外部有兩個標準的插手口袋,位置足夠低,背包的腰帶或攀巖安全帶可以覆蓋住,但對于日常使用來說,這個高度也很合適。內部還有一個非常大且適合放手機的胸袋,配有一個雙面拉鏈,用于收納夾克。有些人可能希望有更多的收納選擇 —— 我們個人希望在內部有一兩個插袋,用來存放像手套這樣的小物件 —— 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種簡單的布局已經足夠了。
我們通常發現北面的夾克尺碼總是偏大且版型較寬松。然而,最新款的 ThermoBall Eco 連帽夾克在大多數方面打破了這一趨勢,我們測試的男士中號(我們的測試者身高約 5 英尺 9 英寸,體重 155 磅)感覺尺碼合適。袖子長度剛好過手腕,肩部活動自如但又不會過大,背部長度作為中層衣物也非常合適。如果按照我們對其他一些品牌的習慣選擇小一碼,這件夾克可能會太緊。
話雖如此,它的版型仍然最適合描述為寬松型,我們很容易就能在里面穿上一件厚的基礎層衣物。這使得它對那些想要一件日常穿著的夾克或用于度假村滑雪等用途的人來說具有廣泛的吸引力。但對于野外活動 —— 以及我們個人對更修身版型的偏好來說 —— 這種版型讓我們懷念像始祖鳥 Atom LT、巴塔哥尼亞 Nano-Air 和黑鉆 First Light 等我們喜歡的合成材料夾克。從好的方面來看,腰部的單根抽繩可以令人驚訝地均勻調節下擺(對我來說,單側抽繩通常會把夾克拉得太偏向一側),而且我們預計最新款的 ThermoBall Eco 能相當好地適合大多數體型。
我們在這次評測中測試了最近更新的男士 ThermoBall Eco 連帽夾克,該系列還有許多其他選擇,包括無帽夾克和背心。ThermoBall Eco 夾克價格約低 30 美元,為 199 美元,由于沒有連帽,重量也輕了幾盎司,但在其他方面,它保留了我們測試的連帽夾克的許多相同特點,包括 PrimaLoft 合成保暖填充材料、20 旦尼爾的外殼以及類似蓬松夾克的外觀。北面也有女士版的夾克、連帽夾克和背心,價格相同(重量和顏色略有不同)。最后,值得一提的是,ThermoBall Eco 系列已經大幅擴展,包括冬季派克大衣、保暖滑雪夾克、靴子等 —— 所有這些產品都采用了專有的 ThermoBall Eco 保暖填充材料。
名副其實,最新款的 ThermoBall Eco 連帽夾克具備多項可持續性特點。首先,所有材料都是 100% 再生的,包括尼龍外殼和合成的 ThermoBall 保暖填充材料。在最新的更新中,北面還換成了不含全氟化合物(PFC)的 DWR 涂層,這意味著它不含有害的全氟化合物。我們希望在未來的更新中能看到使用 bluesign 認證和 / 或公平貿易認證的材料,但我們仍然贊賞北面最近所取得的進展。重要的是,這些改變很好地融入了整體設計中,對性能沒有任何明顯的影響。
作為一件舒適的外層或中層衣物,在春秋季有足夠的保暖性。 ThermoBall 保暖填充材料賦予夾克類似羽絨夾克的蓬松外觀,并且在模仿羽絨的輕盈保暖性能方面表現相當不錯。 有大量不同的顏色和款式可供選擇,還有無帽夾克和背心款式。 明確注重可持續性,包括使用 100% 再生材料和填充材料,以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 DWR 涂層。
男士中號的 ThermoBall Eco 重量超過 1 磅,比大多數競品都重,這限制了它在野外活動中的吸引力。 新的線圈式主拉鏈不太好用,感覺明顯比上一版本的大齒拉鏈更廉價,也更讓人缺乏信心。 雖然我們欣賞這款夾克不那么寬松的版型,但它仍然缺乏我們喜歡的巴塔哥尼亞 Nano-Air 或始祖鳥 Atom LT 等競品那種修身版型和全方位的舒適感。 透氣性遠不及巴塔哥尼亞的 Nano-Air 和始祖鳥的 Proton 系列等適合運動的合成材料夾克。
ThermoBall 首次推向市場時,已經有許多知名的合成材料夾克,但它創新的保暖填充材料、良好的款式設計以及出色的營銷活動使它成為了經典之作。在保暖性、價格和在城市中的受歡迎程度方面,與它最接近的競品是巴塔哥尼亞的 Nano Puff。這兩款夾克都有足夠的保暖性,在華氏 40 多度的氣溫下穿著都很舒適,它們光滑的外殼和襯里作為中層和外層衣物都很舒適。我們確實更喜歡巴塔哥尼亞常規版型的 Nano Puff,而不是 ThermoBall Eco 更寬松的版型,但這可能是個人主觀選擇。另一個個人偏好是外觀 —— 盡管名字叫 Nano Puff,但它的外觀比 ThermoBall Eco 更低調,ThermoBall Eco 更像一件羽絨夾克。最后,Nano Puff 輕幾盎司,為 12.8 盎司。總體而言,我們更喜歡巴塔哥尼亞的設計,但值得注意的是,ThermoBall Eco 的連帽款價格比 Nano Puff 連帽款便宜約 20 美元(無帽款價格相同)。
另一件值得考慮的巴塔哥尼亞熱門夾克是 Micro Puff。與 ThermoBall Eco 類似,Micro Puff 連帽夾克也是一款模仿羽絨的合成材料夾克,但在性能方面更偏向野外活動。作為一款更適合野外使用的產品,它重量明顯更輕,僅為 9.3 盎司,收納后體積更小,而且由于采用了 10 旦尼爾的外殼,也更加輕薄。在保暖方面,我們發現這兩款夾克表現相似,盡管 ThermoBall Eco 稍占優勢。最終的決定應該取決于預期用途:ThermoBall Eco 作為更休閑的款式,在城市中穿著更具吸引力,價格也便宜約 70 美元;對于野外活動來說,價格更高的 Micro Puff 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在 ThermoBall Eco 推出時 —— 直到現在 —— 我們最喜歡的合成材料夾克之一是始祖鳥備受推崇的 Atom LT 連帽夾克。這款夾克采用更柔軟的材料,側面有彈性面板,版型比 ThermoBall Eco 更修身,穿著更舒適。北面這款夾克重 15.9 盎司,而始祖鳥 Atom LT 官方標注重量為 13.2 盎司,北面的這款更重一些,不過保暖性也有適度提升。這兩款夾克都非常適合日常穿著,但我們認為 Atom LT 的舒適性、版型和制作質量值得多花那 29 美元。
最后但同樣重要的是,考慮到 ThermoBall Eco 的定位,將它與真正的羽絨產品進行比較是有必要的。在這個市場中,巴塔哥尼亞的 Down Sweater 連帽夾克絕對是經典之作。雖然價格要貴 49 美元,但你能從優質的 800 蓬羽絨以及更柔軟的外殼和襯里中獲得更好的保暖性和舒適性,而且我們也認為 Down Sweater 的版型更修身一些(更接近常規版型)。ThermoBall 的合成填充材料在潮濕天氣下的性能更具優勢,這對于春秋季的日常天氣狀況來說確實有其好處。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認為 Down Sweater 更舒適的配置值得多花那一點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