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山時產生的熱量,
在冬天,是“雪中送炭”
在夏日,卻是“火上澆油”。
炎炎夏日,與太陽較勁,是登山者有時為了趕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兒。
但是,運動中肌肉產生的熱量,加上來自太陽的強烈關懷,你體內的熱量實際上每每瀕臨“嚴重超標”!這種超標,仿佛疲勞駕駛導致發動機過熱的汽車一般,如果不及時為它降溫,結果便是罷工!
日本運動生理學專家山本正嘉曾以跑步機模擬1小時的登山運動,得出能量的產生量和體溫上升的情況。實驗分析得出兩組數據:理論的體溫上升數值?和?實際的體溫上升數值。
從理論數據分析來看,如果運動中所產生的熱量全部滯留在體內,僅1小時的運動便會使靜止時37.5°C的體溫升高約12度,達到49°C。(人的體溫如果超過42°C就會死亡)
而從實驗中實際的體溫升高情況來看,即使在1小時后,也僅僅比靜止時上升了1.5°C,達到39°C。
數據來源 《登山技巧全攻略》【日】山本正嘉
為什么實際的體溫上升數值會遠遠低于理論的體溫上升數值?
這是因為運動中不斷有熱量散發出體外的緣故。擔負這一重任的便是“汗水”。汗水的蒸發,帶走大量熱量,使你的體內不至成為燃燒的“小火爐”!
但在夏季炎熱天氣下登山,很容易因為出汗太多卻不及時補充水分而導致脫水,于是陷入脫水引發的熱疲勞危機。

每當體內因排汗而脫水一公斤時,血液量就會減少100ML,體溫會上升0.1°C,心跳數也會每分鐘增加5下,所以為了能夠舒適的登山,恢復血液量是非常必要的。數據來源 《登山技能訓練全書》能勢 博
喝水是必要的!
如何喝水?佛系派可能會說:喝多喝少重要么,隨意著喝就好了!但烈日酷暑下登山,喝水還真不能太佛系!
喝多少水 才合適?

人體平均每天體液代謝量
讓身體最舒適的狀態,是最好能夠及時補足在運動中流失的等量水分。但這是個大多數人懶得思考的問題。
日本登山家山本正嘉通過攜帶精密的體重計,在各種各樣的山上所做的精密測算,為大家提供了一組方便簡單計算使用的公式:
注:山本正嘉通過大量實驗測算得出:除了體質為不容易出汗的人外,每小時每千克體重相當于5克脫水量的數據。在有背包的重量、山的高度、季節差異等不同的條件下,這一數值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如,體重X千克的人進行y小時的登山運動時:
脫水量(克)= 5克 * x千克 * y小時
例如:60千克體重的人進行8小時的攀登時,脫水量預計大約在5克 X 60千克X 8小時=2400克,即2.4升左右。
數據來源 《登山技巧全攻略》【日】山本正嘉
在瀕臨脫水狀態下,人體體溫調節功能會變得越來越差,疲勞感也因此增加。
權威研究表明,脫水量僅僅達到體重的2%時,耐力就會下降約10%。
因此,為了避免出現脫水引起的傷害,即便是無法補充和脫水量等量的水分,也最好將脫水量控制于不超過體重的2%。必要的補充水量可以從下列公式得出:
x千克的人進行y小時的登山運動時:
飲水量(克)=5xy-20x
例如,體重60千克的人,進行8小時的攀登時,需補充水量為5克*60千克*8-20*60千克=1200克,即1.2升的水。
數據來源 《登山技巧全攻略》【日】山本正嘉
注意:登山時喝水和日常喝水一樣,要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飲用,一口氣喝太多的水,又做高強度運動,胃會更加容易不舒服。
水,越喝越渴怎么辦?
前面我們說過,登山時喝水也不能太隨意,一些自認為比較硬核的人,即便是走到大汗淋漓也不想著喝水,在運動的后半段很容易走到脫水,體溫升高,導致輕微或嚴重中暑。
但也有的人恰恰相反,因為喝水喝的太猛,越喝越渴,導致水中毒!
什么是水中毒?當我們飲水量過多,使得血液中電解質(鹽分)的濃度過于低,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也就是所謂的“低血鈉癥”。

尤其是夏季登山,出汗量更多,身體流失的鹽分更多,低血鈉會引發肌肉痙攣,意識喪失等癥狀的發生,此時,情況就不僅僅是疲勞那么簡單了,非常危險!
因此,在按照我們上述所推薦的公式來補充流失的水分同時,要注意攝取帶鹽分的食物,或者喝些運動飲料。
出汗不蒸發?還是會導致熱疲勞!
汗水的蒸發帶走運動中產生的大量熱量,熄滅我們體內蠢蠢欲燃的小火爐。
此處,劃重點:“汗水蒸發”!
有時候,炎炎夏日,我們偏置身在野外很惡劣的環境中——高溫且多濕!尤其是在夏季濕熱的南方。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雖然大量出汗,雖然勤勞的補充水分,但是,汗水卻囤積在身體上,難以蒸發掉,使得熱氣在體內囤積,體溫仍會繼續上升,引發熱疲勞,最終導致中暑!
重度中暑時,出汗會停止,體溫上升更快,意識漸漸模糊,失去行動能力,最終危及生命。
因此,如果你在野外面對這種情況,最正確的方式便是停止登山。
最后,非常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在炎熱夏季你想去此種環境登山,應提前做好計劃,避開白天被太陽蹂躪,選擇相對涼爽的時間段行進,且要武裝好,做好個人防暑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