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4日,我跟史黛西成功登上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頂峰,海拔高度5,895米。這篇便是關于我們七天在乞力馬扎羅山上的經驗。
乞力馬扎羅山
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第一高峰,最高點為 5,895米,故有非洲屋脊之稱。乞力馬扎羅山為世界著名高峰中唯一無需特殊登山裝備與經驗,便可一路『走』上頂峰的山。然而有興趣的朋友們萬萬不可因此而低估將近六千米的高海拔所帶來的風險。根據國家公園統計數據,成功登頂烏呼魯峰的機率為45%左右。我們也曾聽說有登山客自豪于自己已上過珠峰(又稱珠穆朗瑪峰)大本營,所以因而認為登上乞力馬扎羅山是一項簡單小任務而疏忽了應有的謹慎態度而登頂失敗。
攀登乞力馬扎羅山有六條路線,分別為馬蘭谷(Marangu,又稱可口可路路線)、龍蓋(Rongai)、希拉(Shira)、翁倍(Umbwe)、萊莫紹(Lemosho)與馬切姆(Machame,又稱威士忌路線)。其中馬切姆路線為風景最好但較陡峭;龍蓋路線從乞力馬扎羅的北面上山,聽說較容易但景色也較差;而最受歡迎的馬蘭谷路線,一路有山屋可睡無需帳篷,卻也因為一開始難度低,缺乏海拔高度適應時間,導致登頂的成功機率為所有路線中最低。我們審慎評估后,最后選擇的七天的馬切姆路線(也有人選擇六天),讓我們有多一點時間適應高度,以降低高山癥的風險以及增加上頂峰的機率。
出發之前
當我們還在盧安達時,我跟家人說我計劃要在坦尚尼亞爬乞力馬扎羅。然而家人們的反應只有注意安全以及找一家可靠的公司等等,并未有太過驚訝的反應。我猜大概家人們也都很習慣我常做一些瘋狂的事吧?!
出發前兩天 - 裝備檢查

出發兩天前,登山公司派了向導到我們旅館進行裝備檢查,以了解我們已有哪些還缺哪些,缺少的部分可跟公司付費或免費租用。
出發前一天 - 把所需費用搞定

坦白說攀登乞力馬扎羅并不便宜,兩人七天下來,花掉了我們旅費的好大一部分。根據過去11 個月的經驗,這個七天便花掉的登山費用足以支持我們的背包環球旅行好幾個月呀!不過后來想想,都將近一年來到山腳下,登上乞力馬扎羅頂峰又是兩個人的共同夢想,就心一狠花下去吧。
在阿魯沙(Arusha)跟莫希鎮(Moshi)的登山公司基本上都是以美金計價的,然后要求以當地貨幣坦尚尼亞先令(TZS)付款當然也是可以。當然啦,若是不在意刷卡手續費5%以及海外刷卡另計的貨幣轉換費 2-3%,直接刷卡當然也是可行的。可是當我們一計算總共7%的額外海外刷卡費,我們還是決定好好利用一下手中的海外提款零費用的提款卡。然而這表示我們得提領并以現金支付所有費用,這衍伸出幾個困難點:我們得先計算所有費用,包含登山結束后給的小費,以及如何解決每日可提領額度上限的問題,還有找出在莫希鎮上不收額外跨行提領費用的 ATM,最后是擬定提款計劃,能在最短時間之內將所需金額提領完畢,然后迅速交到登山公司手中,畢竟一大筆現金在身上也是一種風險。以上這些,我們花了幾天時間研究計劃,在出發前一天早上執行計劃。
第一天:莫希鎮(Moshi) - 馬切姆路線入口處 (Machame Gate,海拔 1,743 米) - 馬切姆營地 (Machame Camp,海拔 2,835 米)

出發當天天氣晴。希望接下來七天也會是這樣的好天氣,畢竟當我們一切就緒準備上山也已經三月底了,已是雨季的開始。祝我們好運!

隊友們正將我們接下來七天所需物品裝上車。而我們兩人攀登乞力馬扎羅七天,不含我們還需要一個10人團隊跟著上山!

在馬切姆路線入口處,每一個跟著上山的挑夫的行李都得過磅秤,確保行李總重不超過規定的20公斤上限。

從入口處至馬切姆營地的地貌為雨林,故天氣型態為潮濕容易下雨,因此雨具是必備的。
第一天我們從入口處的 1,743 米爬升至 2,835 米的馬切姆營地,花了我們約6小時。 當我們一行四人(我、史黛西以及兩外向導)抵達營地時,帳篷都已經搭好了,而隨隊廚師也已經開始料理晚餐了。
第二天:馬切姆營地 (海拔2,835 米) - 希拉營地 (Shira Cave Camp,海拔3,750 米)
這天我們繼續往上推進至海拔3,750米希拉營地。這天還算是輕松的一天,花了約 5 小時。

由于海拔高度的提升,地貌景觀從前一天的雨林變成了以蘚、草本、矮小灌木為主的高山沼地(Moorland,分布于海拔2,800 - 4,000米)。

從乞力馬扎羅的馬切姆登山路線看到的梅魯火山(Mount Meru,海拔 4,562 米)

乞力馬扎羅的馬切姆登山路線

Senecio Kilimanjari 是分布于乞力馬扎羅高山沼地的特有代表性植物,這還是我頭一次見到這種長得既像鳳梨又像冰泣淋的樹呢!

大濃霧的希拉營地

希拉營地又稱希拉洞穴營地,顧名思義,營地附近肯定有個洞穴。在該洞穴被國家公園禁止使用前,一直是帶登山客上山的嚮導以及支援團隊成員睡覺的地方,而登山客們則睡在不遠處的營地帳篷裡。支援團隊成員沒有帳篷睡袋,于是只好砍樹生火取暖對抗夜晚寒風。后國家公園因為安全(落石)以及環境保育(砍樹)兩大因素,決定禁止洞穴使用。

希拉營地的夕陽

夜幕低垂的希拉營地。這里因為海拔高度高,一旦太陽西下,氣溫立馬驟降,所以想頂著低溫拍照除非毅力或耐寒力驚人,不然還真不是簡單事一件。照片左上角的點點燈火是乞力馬扎羅山腳下村落城鎮的燈光。
第三天:希拉營地(Shira Cave Camp,海拔 3,750 米) - 熔巖塔 (Lava Tower,海拔 4,600 米) - 巴蘭卡谷營地(Barranco Camp,海拔 3,900 米)

希拉營地的清晨破曉時分最美
第三天的預定路線為,自希拉營地出發后,先爬升到位于海拔 4,600 米的熔巖塔,再降到海拔 3,900 米的巴蘭卡谷營地。這樣的『走高睡低』可有效幫助登山客適應高度。這樣的路線行程,我們約花了 8 小時才完成,其中包含 30 分鐘在熔巖塔午餐。

自希拉營地與熔巖塔間的馬切姆路線看乞力馬扎羅奇柏火山西南側

乞力馬扎羅的白領烏鴉

生活在乞力馬扎羅高海拔地區的的花鼠,其特徵為背部的四條黑紋。

熔巖塔180度全景

分布于乞力馬扎羅高山沼地的 Lobelia Deckenii也是一種代表性植物

巴蘭卡谷營地附近的巨大 Dendrosenecio Kilimanjari,其葉片干枯后不會掉落,而是附著圍繞著主枝干,形成厚實的枯葉裙,變成類似毛衣的保暖層,以應付海拔 4,000 米的極端氣候。

早在我們抵達巴蘭卡谷營地前,我們的支援部隊(廚師以及挑夫)不知早已抵達多久。一如往常帳篷都搭好了,還特別唱歌跳舞恭喜我們完成今天的挑戰。

我去拜訪時大廚 Sadick 正在油炸我們的晚餐
第四天:巴蘭卡谷營地(海拔 3,900 米) - 卡蘭加營地 (Karanga Camp,海拔 3,995 米)

第四天貌似最困難的是營地正前方的巴蘭卡牆(Barranco Wall),一面直挺挺 90 度立在那兒,看到腿都軟了。不巧地上巴蘭卡墻是這是唯一通往下一個營地的路,上吧。

挑夫們迅速拔營裝袋上頭上肩,開始爬巴蘭卡墻。東西雖重,可他們還是比我跟史黛西爬得快。

我們花了 90 分鐘從營地爬上巴蘭卡墻頂,其實也沒想像中困難,只是『看起來難』而已。基本上就照著嚮導們的腳步一步步往上,終究是會到的。

巴蘭卡墻頂的景色

巴蘭卡墻與卡蘭加營地間的馬切姆登山路線

挑夫們頭頂肩扛著重物迅速地超越我們,繼續朝卡蘭加營地前進。有時候甚至還用跑的,都不知道他們的神力是吃啥得來的。

在卡蘭加營地再一次以唱歌跳舞來慶祝一天的結束,這也表示我們又順利地朝頂峰又邁進的一步。

卡蘭加營地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營地,因為只有選擇七天行程的登山客會在此扎營住一晚,選擇六天的則短暫在此停留吃個午餐,就繼續推進前往下一個約 3 小時遠的基地營。

因為我們不趕行程選擇了七天的路線,所以我們有更充裕的時間在卡蘭加營地休息以及欣賞傍晚的景色。
第五天:卡蘭加營地(Karanga Camp,海拔 3,995 米) - 巴拉夫基地營(Barafu Base Camp,海拔 4,675 米)
這天對我們而言容易不困難,僅有短短的 3 小時與 3 公里要走,便可從位于海拔 3,995 米卡蘭加營地上到海拔 4,675 米巴拉夫營地。不過話雖如此,同樣的一天對于支援團隊來說并不輕松,因為巴拉夫營地沒有水,所以接下來三十幾小時所需用水,得靠人力從前一個營地卡蘭加運上去。
一如往常,我們 6:30am 起床,弄好出發上路約 8am,而我們 11am 左右便抵達巴拉夫營地,也就是所謂的基地營、沖頂前的最后一個營地。因為我們選擇七天的行程,故從抵達營地到當天半夜 11 點起床淮備沖頂的十二個小時,都是休息時間。而選擇六天行程的登山客們,則會提前一天于下午三四點左右抵達這路,然后休息個七到八小時,便沖頂去了。

破曉時分卡蘭加營地,照片中右方的是海拔 4,562 米的梅魯火山。

清晨在我們卡蘭加營地帳篷旁唱歌的 Alpine Chat(鳥)

清晨的卡蘭加營地很冷,所以我們決定把『餐廳帳篷』的門打開,讓溫暖陽光直接照進來,這才讓整個人暖起來吃早餐。另外直得一提的是,這頂特別的餐廳帳篷以及里頭的桌椅都是專為登山客人背上山的,而團隊的工作人員則一般是窩在自己的小帳篷里吃,或是外頭隨處找個石頭坐著吃。

如往常,我跟史黛西早餐后便跟著向導出發上路,留下后勤團隊將營地拔起、打包、上路移動到下一個營地。

從卡蘭加營地往巴拉夫基地營途中,因為海拔高度關系基本上已經看不到植物了。這兒地貌則被稱為『高原寒漠』(Alpine desert)。

巴拉夫基地營,海拔 4,675 米,是沖頂前的最后一個營地。選擇馬切姆、希拉或萊莫紹路線的登山客,最后都會聚集在這里,以此為據點淮備凌晨的沖頂。可想而知登山旺季時,這里會有多熱鬧,然而我們三月底在哪兒時,是雨季的開端也是淡季,人不多。
第六天:沖頂
每一天的晚餐后,兩位向導都會來跟我們講解隔天的行程計劃,當然沖頂的其一晚也不例外。只是這回說的內容著重于心理建設與傳授一些沖頂小技巧,例如,把明天當成第一天登山,因為我們需要『第一天興奮的心情』,以及建議我們邊爬邊想一些讓人心情愉快的事情,而非專注于眼前陡峭的坡。于是史黛西轉頭跟我說,她打算整晚都以想『美食』度過。
我們半夜 11pm 起床,花了三十分鐘整裝,穿了兩雙襪子、三件褲子、六件上衣包含外套、一頂毛帽加上防風防水外套的帽子、戴兩層手套,最后穿上防水登山鞋,完成。之后跟兩位向導喝了杯熱茶跟吃了兩片餅干,準時凌晨 12 點出發。
自我們抵達巴拉夫基地營后,呼嘯的風便一直沒停過,這讓已經很冷的營地感覺更冷。而到了凌晨,風依然大照樣無情地吹,越往高處越冷,甚至可到零下 15 - 20 度,風一吹更冷。這也是為何向導們要我們穿得跟雪人似的。過去幾天兩位向導已經了解我們的速度,到了沖頂這天,他們刻意再策略性地放慢腳步,跟蝸牛速度差不多,不過這也是沖頂時的最佳速度,因為如此一來,我們不會消耗體力太快,也不用時常頂著刺骨寒風休息兼喘氣。時常停下腳步反而容易讓人想放棄。
這一路上我的話不多,因為在這五千多米高處步行,稀薄空氣讓人連喝水都會喘。史黛西則是根本不講話悶著頭一路跟著向導的腳步慢慢往上爬,我雖然不講話,但偶爾還是轉個頭欣賞一下從五千多米望下去的夜景,山腳下人們正在睡夢中的城鎮依然燈火閃爍以及天空中數以百萬計的星星,若說是我見過最美的夜景也不夸張。我們兩個都刻意不看手表不問還有多遠,只是跟著走,因為知道時間也沒意義,只會讓人覺得怎么還這么久這么遠。因此那個晚上我們失去的時間的概念,只知道無情寒風一直猛吹像刀在刮一般。有幾次我都爬到眼睛快閉起來了,被墊后的副向導發現,于是他便開始跟我講話防止我睡著。神奇吧,我們的向導居然還可以在稀薄空氣中聊天… 突然,我注意到東邊的地平線有微光,當時心想這該不會是… 日出吧。隨著光越來越亮,我的心情也約來越激動,因為這表示我們已經熬過漫漫長夜,更表示距離頂峰不遠了。這股內心激動也立即轉換成動力,支持著我跟史黛西繼續往上爬。
過去十年我們通過旅游看過不少日出,但從 5,500 米的山上看還是頭一回,就是『美到掉淚』四個字。
約早上七點左右,我們終于爬上奇柏火山口(Kibo crater rim)抵達海拔 5,685 米的史黛拉點(Stella Point),于是向導們再度讓我們小歇片刻三分鐘喝水,然后就催促著繼續上路,為了是不讓我們動起『好累,我不想走了』的念頭。向導們說,許多登山客看到史黛拉點的牌子后,就覺得夠了不愿意再爬升二百米到最高點烏乎魯峰,但其實兩者距離不遠,就只差再堅持個四五十分鐘。

上午 7 點 57 分,我們終于拖著雙腿來到乞力馬扎羅頂的烏乎魯峰,海拔 5,895 米!當我看到這塊牌子出現在不遠處時,我哭了。這不僅是因為這是我目前為止做過最困難最需要意志力的事,這也表示我又將實現一個人生的夢想。


奇柏火山口


從奇柏火山口環看到的垂直冰河

馬文濟峰(Mawenzi,海拔 5,149 米),乞力馬扎羅的第二個火山口,也是非洲第三高峰。這照片是當我們完成登頂下山途中拍的。

這個 GPS 高度圖顯示沖頂當天的海拔高度變化
上午 11 點,我們一行四人順利返回基地營,算了算我們足足花了 11 個小時來回 10 公里,這還真是這輩子走過最久的 10 公里!之后我們小睡了一小時、吃了午餐、接著打包行李,淮-備-下-山。是的,這一天還沒結束,因為我們還得走上 4-5 小時下到 3,100 米的馬維卡營地(Mweka Camp)。
第七天:馬維卡營地(Lower Mweka Camp,海拔 3,100 米) - 馬維卡出口大門(Mweka Gate,海拔 1,640 米) - 莫希鎮
最后一天只有短短 10 公里的路要走,3 小時搞定,從馬維卡營地下到馬維卡出口大門。在出口登記處簽名注記幾時幾分登上頂峰,向導簽字后,便會收到一張來自國家公園的官方登頂證明書,之后我們便搭著登山公司派的車,跟著全體隊員一起回莫希鎮。

『一個團隊,一個夢想』我跟史黛西非常感謝整個團隊七天下來的指導協助與支持,沒有他們,我們不可能完成登上非洲第一高峰的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