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和潛水都是需要專業知識和循序漸進的戶外活動,但是和登山相較,潛水有很明確的入門學習規范,這是民間組織的認證,行之多年十分具有公信力,也早就被公認是必經的程序。這些潛水教學組織都是來自歐美的民間企業,也是有不同品牌的,而且有大牌和小牌之分,但是教學目標是相同的,發出的證明也具有同樣效力,學程和學費也大致差不多。


休閑潛水門檻低,登山裝備是錢坑
休閑潛水對于體力要求的門檻很低,幾乎是會走路的人就合格了,全身重裝雖然不輕(也才10幾公斤),但下水后就沒什么重量(海水浮力)而且移動的范圍很小,最多數百米的范圍內而已,深度一定在40米以內。登山則是非常耗體力的活動,背負裝備輕則12、13公斤,若連攝影器材也算進去,一個大背包超過25公斤也很普通,而且活動時間長,對于參加者是嚴酷的體能考驗,比起休閑潛水辛苦N倍。
至于裝備的花費,若都以高階專業等級相較,我覺得潛水裝備比登山裝備便宜很多,不含攝影器材的話,全套輕重裝+配件、儀表,就算連行李箱也算,就這些裝備錢,而且正常使用與保養都能使用超過10年以上的時間。(除非下水后想玩攝影,那就..開銷無上限。)
登山裝備的價格相對高不少,食衣住行裝備加總后花費就高了,而且壽命不長,如果喜歡汰舊換新,那口袋要相當深才行。當然也有很簡陋的便宜選項,但這得建立在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而且上山后”愿意忍受“的人才有辦法接受。
潛水專業組織的認證與公信力
為什么要持有這些發證才能玩潛水呢?最大的原因是若不持有這些單位發放的證照,一般的氣瓶店是不愿意租氣瓶給你的,甚至就算是有證照,有些地方的業者也不見得愿意租給你,若沒有氣瓶,當然也就玩不下去啊!
我不會游泳耶!怎么學潛水?這是最常聽到的問題,「是的!只要你會呼吸、手腳功能正常就可以學潛水了!」
進入潛水領域的門檻并不高,利用現有的裝備從浮潛系統(面鏡、呼吸管與蛙鞋)、防寒衣系統、供氣系統(氣瓶與調節器)、潛水資訊系統(包含各種組合的壓力表、深度表、計時裝置、指北針、溫度計及潛水電腦表等)、浮力控制系統(包含浮力補償裝置與配重)等,依靠這些裝備都能幫助你能夠在水中自在移動,并輕鬆完成水底觀光。
每年新踏入潛水領域的學員有相當高的比例都不會游泳,如果時間夠閑的話,三天之內的室內學科、泳池訓練和海洋實習,就可以具備基本的潛水技能而跟著大家一起出去玩,然后等著領證啦!學潛水并不困難,潛水本身絕對不是一種「極限運動」,重點是要慎重選擇合格的潛水訓練中心,學習正確潛水觀念與技巧。如此你便能跟著同好們一起探索美麗的海洋世界,享受截然不同的海洋渡假經驗。
當然,有這些證照的人不代表都一定“功力深厚”,但是都有基本的知識與能力,只是為了安全,各家教學系統都強烈提醒潛水員不可單獨下水,并有經過科學的研究后所推估出來的潛水時間、深度限制,以及上升的速率,只要遵守這些數值或潛水模式,雖不保證一定沒事,但能讓意外風險有效降低。絕大部分的休閑潛水員應該不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所以潛水意外并不常聽到。
登山活動各憑本事
至于登山,幾乎也可隨意入山,常登山的人都知道,又不是每一座山都有人把守,冷門山徑就算假日也很難看到幾個鳥人,只要沒出事,那就一切相安無事,一旦出事,免不了動員找人,不一定找得到!
總之,要從事登山活動其實不方便,一個無經驗的人若身邊都沒有認識任何登山者,那就很難接收到登山資訊了,當然也只能單方面接受大眾媒體的誤導。至于登山教學單位?很難感受到他們的存在,其實雖然也不少,但是登山畢竟是陸地上的活動,除非死到臨頭,否則一般人一開始并不會感受到壓力,這就是為何總是會在大眾路線的高山路徑上看到運動鞋、牛仔褲、不合身的背包,甚至連頭燈、睡袋等基本戶外裝備都不想買的原因。

參加行程的模式
潛水旅游不太可能自己一人出門與下海,潛水客都是跟著帶隊教練一塊出發,并且在當地潛導(如同高山向導)的帶領下,一同出入水,很少落單,就算有,也應該就在附近,除非流走了….可能性很低啦,岸潛、船潛、放流(A點下水,B點出水),這些是最常見的休閑潛水型態。出水后要吃住多豪華都可以安排,總之不會是露宿荒郊野外,出入都有人服侍。
而登山的模式就五花八門,獨行、自組隊、商業隊,原路來回、單攻、縱走、越嶺等,不同季節不同安排都很有意思。可以花錢請背夫,但都得自己走,可以煮給你吃,但也得自備碗筷,不想花錢或沒錢的,一切自理,生死有命。
但是無論哪一種,都很好玩啦,但奉勸參加者不要有付錢就是大爺的心態,為何自己不能照顧自己?為何不愿學習動手?甚至自己制造的垃圾不愿自己帶走?凡事都只想假手他人的話,這種人就留在大眾路線當中貢獻經濟發展就好,不要深入自然原野吧,不管是山上還是海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