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登山圈而言,我認為雨鞋和登山鞋之爭是極為有趣的話題,原因有二:一來兩派都有大量的支持者,二來不同陣營間涇渭分明,談起相關話題總是針鋒相對;但在爭論的同時,也難免落入選擇性舉證的陷阱,或是太強調個人的經驗與看法,而忽略了教育上非常重要的通用性。
我個人從未穿過雨鞋爬山,但在過往數年的登山行程中,倒是常見到有人穿著去爬山,比起千篇一律的Gore-Tex登山鞋來說,似乎還更有話題性。
然而,撇開個人好惡,我認為大家應該站在歷史沿革和結構特性兩點,客觀地看待這個常見爭議。無論是你喜歡穿哪一種鞋,希望都能在獲得背景知識之后,更審慎地思考它們的定位。
雨鞋的來源和應用歷史
若要講起雨鞋為何風靡岳界而歷久不衰,還是得從它的歷史和設計緣由講起。雨鞋的誕生可追溯至19世紀初,當時英國第一代威靈頓公爵亞瑟?威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命人改造了一雙德國赫斯皮靴(Hessian boot),使它能更貼緊這位貴族的小腿,結果這雙定制化靴子卻成為了經典款式。爾后于1852年,一名叫做海蘭?哈欽森(Hiram Hutchinson)的英裔美籍實業家看出了加硫橡膠的潛力,并開始在法國生產完全防水、高度及膝的橡膠鞋款。

至今,橡膠雨鞋仍是世界上最受田野工作者歡迎的鞋款。
一瞬之間,法國農夫們就愛上了這個新發明,因為他們穿著傳統木屐工作時,雙腳總是泡在泥水中,非常地不舒適。雨鞋的出現,造福了廣大農夫及田野工作者,使他們在勞動時也能保持雙腳干燥。所以雨鞋和藍領工作者的強烈連結,或許是外國人無法理解為何要穿雨鞋爬山的原因我為何要讓自己看起來像個農夫呢?不可避免地,這其中確實有些階級意識存在。
時空轉移到國民政府時期的臺灣,早年時因為登山用品內銷市場小,加上政策以出口導向為主,幾乎所有的戶外裝備皆為價格不菲的舶來品,專業登山鞋自然也不例外。即便1960年代已開始有本土廠商自產自銷,厚牛皮和橡膠底組成的手工登山鞋價格卻毫不親民。于是約莫1970年代末,就開始有人以塑膠高筒雨鞋取代昂貴的登山鞋。

雨鞋的優缺點分析
位于中低海拔爬山時遇上爛泥、溪流、濕滑地形等狀況是司空見慣,而且非高山地帶都不會太過寒冷,不必太在意保暖問題,正是適合雨鞋的場合;然而,我們不可忽視雨鞋固有的先天限制,使其改進空間只存于細節,而難以有設計上的突破。
優點和缺點
在各種情況下保持雙腳干爽、溫暖
不透氣,天熱或運動時易流腳汗
優異的防滑性能
橡膠材質偏重且不保暖
易于穿脫
無鞋帶,容易不合腳
便宜
長距離行走會不舒適
換言之,若穿了雨鞋,就是我們去適應它的不便之處,而不是通過廠商改良設計來適應我們的腳。
就個人習慣來說,無論是穿雨鞋或登山鞋上山,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通常我們上山背很重的背包,雨鞋的抓地力非常好,走在有坡度、露水多的石板路,或樹根密布的道路上,雨鞋是非常有優勢的,此時若穿登山鞋則有滑倒的危險。若走在較平坦的林道或古道上,穿登山鞋就比較舒服。而穿雨鞋因為比較薄,走久了腳不舒服;穿登山鞋雖舒服,但遇到濕滑的路,則像溜冰鞋一樣常會滑倒。

雖然雨鞋本身設計不適合登山活動,卻因為其廉價好取得的特性而受山區工作者的歡迎。
總結來說,進行任何的戶外活動時,為自己安全負責是我們應有的基本態度,裝備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認為大家在選擇不同鞋款時,該對自身狀況、登山路線和氣候有清楚的認知。

登山者穿著雨鞋溯溪的一幕。
雨鞋和登山鞋雖各有各的長處,但遇上山區多變的地形和天氣,包覆性、支撐力較佳的登山鞋還是最好的選擇。更何況登山鞋的人體工學設計和材質會隨著時間推演而改良,而雨鞋則保留了19世紀創造之初的模樣,最適合的用途是平坦處的田野工作,而非地形多變的登山徒步活動。
有些新手聽聞雨鞋妙用無窮,于是起意模仿,其實卻忽視了一段必要的適應期,襪子、鞋墊、護踝等都要按照個人喜好調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可竟。所以任何負責任的戶外工作者,都應該建議新手不要貿然使用雨鞋,而不是模稜兩可的說習慣就好腳踝的包覆性不足就是不足,是明擺著的事實。比起加購鞋墊、護踝等配件,再拿自己未經訓練的雙腳反覆實驗,還不如一開始就挑一雙合腳的好登山鞋,降低受傷的風險。
所以若你是剛接觸登山的新手,我會推薦穿登山鞋來降低受傷的機會。更直接來說,我們的體能與腳感才是重點,并不會因為選擇了雨鞋或登山鞋而有所變化;不會走的人穿什么就是不會走,會走的人穿什么都走的既快又穩。假設行程拉長,我們的協調性也會隨著體能衰退而下滑,讓受傷機率提高不少,此時登山鞋能提供的保護就高于雨鞋。
最后,不管是什么鞋,都不能100%保證安全。本文從結構和材質上分析,是希望所有人都能用理性看待此事。實際上來說,我們自身的走路技巧和體能才是避免受傷的關鍵。我們不會因為穿了神奇雨鞋就成為高手,也不會穿了高檔登山鞋就不會受傷,腳感的養成還是得靠自己。
登山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要平安回家,切勿一時貪圖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