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帶作為登山杖(手杖,雪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意義不亞于登山杖本身,沒有腕帶的登山杖只能叫一根棍,腕帶的出現使得現代登山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功能性裝備。

但是一條腕帶到底該怎么用?
各種論壇文章和微信大V號都在千篇一律的轉載著上個世紀就廣為人知的那套“握式法則”,但是腕帶這個不起眼的東西真的就是這樣用嗎?
這是一個嚴肅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阿迪決定撥亂反正一把。
先看看“握式法則”是個神馬情況吧

很直觀,也沒有啥說道的地方。再簡化一下其實就是這樣:

用文字來說,就是手掌從腕帶的內側穿過,壓住腕帶然后握緊手柄。這就是中國內地所有戶外店和戶外俱樂部給新人培訓用的“標準教材”。當然這個“握式法則”也是來自國外,屬于舶來品 ,在歐美也確實是這樣的教法。
這種“握式法則”看起來很正常,會有什么問題嗎?
有..............................
我們首先來看看這種“握式法則”的最后結果,也就是手腕的狀態。
注意看畫面右側的手腕狀態

這張似乎更清晰直觀一些

從上面看“握式法則”的手腕狀態

類似的照片很多,你也可以在家里用標準的“握式法則”感受一下。
好了,現在我們來看看“握式法則”下的“腕帶”是怎么工作的。上面的三張照片清晰的展示了一個“尷尬”的事情 :
就是手腕的下方完全是空的!!!所謂的腕帶只是部分包裹在手腕上部靠近虎口的位置,如果是這樣的話,叫“腕帶”顯然不合適,應該叫“手帶”,顯然這種“握式法則”的受力點不在腕部,而是更靠前,甚至靠近掌心。
下面我們談談運動解剖學
下圖,膽小者可忽略:

上圖銷魂的“姿勢”大概就是我們平常握杖的姿勢。人體所有的關節都有一個基本特點:容易受傷,不耐疲勞。 腕關節更是人體關節里格外弱小的那個。(如果你用鍵盤姿勢不正確,不用多久就會出現腕關節疲勞甚至損傷,何況重裝遠征...)
登山杖的運動
我們使用登山杖,本質上就是 施力+力反饋=平衡 的動態過程。按照“握式法則”的握法,我們的施力點在手掌,而我們的腕關節處于完全的活動狀態,為了配合手杖的運動,腕關節會通過調整不同的角度來是適應手掌位置的變化,這種運動對于相對脆弱的腕關節并不是特別理想的狀態,同時“握式法則”下,手掌是很難完全離開手柄的。也就是你要“緊握”。這會讓手部更加的疲勞。
掌心施力+緊握手柄 是“握式法則”的核心
真正的腕帶
先看看我們的登山杖常見的腕帶是啥樣,如果你把腕帶攤開來看就是一條中間寬兩邊窄的帶子,很簡陋

我們來看看高大上的滑雪杖的腕帶啥樣:

是不是屌絲和土豪的差別。為啥滑雪杖的腕帶看起來這么大一坨呢?

仔細看一下,這種腕帶是把手腕完全包裹住,然后再連接到手柄上。而且腕部的受力面積要大很多,不用想也知道這種方式既舒服又省力。滑雪杖在使用過程中手部受到的沖擊較大,這種方式是自然之選,但是實際上現在在越野跑和健行杖的腕帶上也大多采用包裹式的腕帶。
這種方式有別于“握式法則”,我們叫做“掛式法則”
上兩張“掛式法則”的圖,感受一下


“掛式法則”
這種握法最為簡單并且符合我們的運動方式,下面以MGL dragonfly 蜻蜓杖為例說明“掛式法則”的握法, 蜻蜓杖的腕帶長度是根據使用者預先調整好的,套上之后手腕會懸掛在手柄之上,行走過程中,無論是施力前進還是改變方向,手部可以完全放松
擺放

直接穿過腕帶

握住手柄

腕帶固定

可以使用了

從上部看腕帶的狀態,可以對比一下上面提到的“掛式法則”的圖

VS

兩者幾乎是完全一樣,手腕被完全包裹起來,起到承托施力的作用,腕帶上部連接手柄,將施力傳遞到手杖上。
這種“掛式法則”的優點是不言而喻的。
現在你應該是那0.01%的人了吧!
就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