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氣變冷了,今天來談談會出人命的失溫,失溫是指:身體核心溫度下降到35°C或更低。
細分為:
1. 輕度(35-32°C)
2. 中度(32-28°C)
3. 重度(28-24°C)或深度(<24°C)

表現
因為在野外,不易測量到人員的核心溫度,所以操作上是以臨床的表現來作為評估重點。(畢竟沒人會無聊帶支體溫計上山吧?)
基本上,出現中度以上失溫,在野外就不容易處理,要快點撤離下山。
輕度低體溫
人可保持警覺,但會出現行動不便和發抖不受控制。
顫抖會增加代謝熱的產生,并有助于防止體溫過低,只要患者有足夠的能量儲備來保持顫抖,并且與環境充分隔離以保留產生的熱量即可。
找到緊急避難點后,休息30分鐘,飲食,被動式回溫(移至溫暖的環境,脫掉濕衣服,在保暖層或失溫毯中進行保溫)以及主動進行外部取暖(飲用溫暖的飲料并使用熱水袋,大加熱袋) ,或使用加熱毯;足以治療輕微的體溫過低。
如果無法重新回暖或患者無法通過這些措施得到改善,則需要將其撤離。
中度低體溫
對環境的警覺性會下降,在耗盡能量儲備后,最后停止發抖。(沒力可以抖了...)
如果進一步失去控制血管舒縮功能,體溫過低的病人可能會感覺過熱,并想脫下衣服/衣服 (因為原本四肢收縮的血管突然放松,造成心臟打出來的熱血灌流),這是一種稱為反常脫衣服的現象 (paradoxical undressing)。
這些患者的心臟處于心律不整的高風險中,因此需要更小心地進行處理。重新加熱的方法應側重于在患者處于水平位置時加熱患者的核心,以避免四肢回心的冰冷血液造成刺激。因為這可能導致進一步的血液動力學不穩定。
除了進行被動回暖和主動回暖之外,還應在能夠取得的情況下,主動進行主動內部加溫 (靜脈打入加熱過的輸液)。
再嚴重下去,就要跑急救流程了,不在本次討論范圍中。

在電影《珠峰》中,曾有一名山友欲營救困在下山路上的男主角,卻在暴風雪中一邊喊熱一邊脫掉衣服,讓許多人難以理解;另一起發生于俄羅斯烏拉爾山的著名山難,9名登山者遺體被發現時,也只穿著單薄的衣服,保暖衣物則留在帳篷內,一時傳言四起,慘死于未知力量。
當海拔高度超過8000米時,因失溫、腦水腫等產生幻覺的機率超過8成,此時不禁會看到奇怪的東西,聽到奇怪的聲音,甚至還有體感幻覺,此時就算外面再冷,他們也會覺得熱,將衣服一件件脫掉。
雖然失溫容易產生幻覺,但基本上冬季很少有人會爬3000米以上的山峰,所以幻覺癥狀不會太嚴重。

補充一段,雖然不到失溫,卻是最多人會遇到的情況 ~ 冷壓力 (Cold Stressed),基本上就是核心溫度還沒下降,但是身體開始對冷做出反應了;一般會先減少流往四肢的血流,以維持核心溫度,所以會手腳冰冷。
在上山常常出現在以下三個狀況:
1. 停下來休息沒有找避風處或把外層防風衣物穿上 (風寒效應)。
2. 大休休太久 (身體沒有持續活動來產生熱量)。
3. 沒有途中動不動就吃一點東西補充熱量。
所以解決方法就很直觀:
1. 保暖做好,找到避風處再休息。
2. 每次休息不要太久,身體冷掉要快點動一動。
3. 想到就吃點東西,不要冷了或餓了才找東西吃。
最后用點人話來結尾,秋冬時節進入高山,晚上溫度常常會降到冰點,再加上風寒效應,真的不可不慎。
我自己是會帶個輕量化的保溫瓶裝熱水,小休時不用另外開火煮水;即便是有人負責做飯,背包中也會有個輕量化爐頭和110g的小氣罐應急 (這樣才不到300g);腰帶和胸前袋中,都是滿滿的行動糧;最后就是停下來一定會把風衣穿上,到營地就要把濕的衣服換掉,因為只要一冷下來,要回暖很花時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