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爬山的驢友都會知道,冬天的高山其實是非常寒冷的,尤其是當寒流來襲時,白天的氣溫降到零度以下都是常見的,夜晚的溫度自然就更低了,凌晨時降到攝氏零下10度以下也是常有的事。那么,在這么寒冷的環境下要如何做好保暖呢?

要做好保暖,最簡單卻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選對衣物的材質。有一句話:「棉質的衣物是死人在穿的。」這句話或許有些夸大,但所強調的重點在于:「棉質衣物是非常不適合山野活動的材質,尤其在冬天的低溫下更是如此」。因為當棉質衣物吸濕達8%時,就會失去保暖效果,更糟糕的是,棉質衣物會將水分保留,身體需要花費比身體干燥時7倍的能量才能蒸干水分,而這些能量卻又是低溫環境下登山者保暖所最需要的能量,絲毫都浪費不得。
正因為蒸干潮濕的身體會比干燥的身體多花7倍的能量,所以保持身體干燥是冬天保暖的一個大重點。相信每個人在夏天都有這樣的降溫經驗,就是將臉和手臂弄濕之后,就已經達到散熱降溫的效果了,如果這時有一陣微風吹來,降溫的效果就更明顯了。所以,行進時的水氣預防,對保暖而言就變得很重要,而這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行進速度的控制,以不流汗的速度行進是冬季舒適登山的不二法門。而這當然與背包重量、行進時衣物的穿著選擇以及衣物本身的透氣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另一個與保暖息息相關,但卻也容易被忽略的大重點是防風的工作。身體所感知的溫度,會隨著風速的大小而有所改變,隨著風速變大,身體所感知的溫度就越低。與此同時,身體被風所帶走的熱量也就越多越迅速,而這寶貴的能量是冬季登山時,最寶貴的保暖資源,由此可見防風與否在保暖工作中所扮演的關鍵因素。
當你在山上活動時,一覺得冷就馬上添加衣物是最簡單,卻也是最有效的保暖方法,也是預防失溫最有效的方法。因為,所有的失溫者都是撐出來的,認為在冬天感覺冷是很正常的,冬天的高山本來就很寒冷,再撐一下應該沒有大礙,下一次休息的時候再加衣服就好了,體溫往往就這樣在不知不覺當中漸漸降低。而這時,如果水分的補充不夠充足,又伴隨著強風的吹襲,很容易就會在這個體溫喪失過程理,也加速意識程度降低的速度。天候不佳時,這個過程可以快到在半個小時之內,就使患者喪失行為能力。喜歡冬天上山的驢友,對「風」「水氣」可能造成的麻煩事不可不慎。

以下僅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保暖法,希望能讓喜歡冬天登山的朋友們,在山上能有個溫暖舒適的旅程:
1.毛帽
有一句俗諺:「一覺得冷就戴上帽子。」這是因為人體經由頭部所散失的熱量占身體熱量散失的60%,而且隨著溫度的降低,所佔比例會隨之升高,由此可見頭部保暖的重要性。
毛帽的部分,目前并不建議穿戴防風材質的產品,因為這樣的材質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會嚴重影響聽覺,不容易聽見自然界的聲音,當然也會聽不清楚隊友的話,有可能會造成安全上的顧慮。
2.高領排汗內衣
這樣的排汗衣就是設計給雪地登山時穿著的,這類的排汗衣除了將保暖部位延伸到脖子外,也比一般排汗衣厚一些,保暖效果更佳。
3.套頭風衣
風衣在以往并不被重視,但其實風衣在實際保暖作用上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風衣阻擋了高山保暖二大殺手「風」、「雨」其中之一的「風」,風衣除了防風的功能之外,又同時制造了一個密閉的空間,大大提高了實際保暖的效果,是行進間休息時的好幫手。套頭風衣又比一般風衣更進一步,增加了頭部的防風功能保暖,將這個密閉空間延伸到頭部,因為頭部保暖的重要性是所有部位當中最重要的,這樣的做法,在所有的保暖投資當中,報酬率是最高的,是聰明登山者的選擇。
4.套頭防風的保暖中層
以往的保暖中層,常稱為pile,大多數都是不防風的材質所制成的,只要稍微有風,保暖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在最需要保暖的時候只能得到50﹪甚至更少的保護,顯然不符合需求。因此,選擇防風的保暖中層其實是必要也非常重要的,如果再加上套頭的設計,所提供的保暖效果保證會讓你滿意。
5.防風的保暖手套
相信不戴手套的驢友都有手指接近凍僵的經驗,尤其在冬天的高山上,許多人都會把手擦插在口袋里,但這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如果是手拿登山杖的話,手指就變得無處躲藏,增加失溫的可能性。所以,盡管很不習慣,但只要隨手戴上保暖手套就可以大大增加保暖效果,減少不舒服的情況,是非常值得的投資。
在選擇上有二個要注意的設計,一個是小臂部分的長度要長一些,這樣才能將衣服完全包覆住,另一個是要有松緊帶的設計,在包覆之后還能造成手部的密閉空間,提高保暖效率。

6.防風的厚保暖褲
腿部因為遠離身體的主要器官,相對于上半身而言,是比較不會流汗的部位,對于溫度變化的容忍度也比較高,相對而言就比較不敏感,因此容易被登山者所忽略,但并不代表腿部的保暖可以馬虎,相反地,如果腿部的保暖做好了,其他部位的負擔就不會那么沉重了。
防風的厚保暖褲,我連夏季都會穿著爬山,因為穿這樣的褲子,很容易就減輕了身體其他部位的保暖負擔。在布料的選擇上冬天可以選擇透氣性比較差的布料以提高保暖性,反之在夏天就要選擇透氣性高的布料以求舒適。
7.保溫水壺
在營地時可以裝熱水放在口袋或是胸前,增加保暖程度,睡覺前則裝沸水,放到睡袋內,可以讓你有個暖暖的夜晚。
保溫水壺在嚴寒時的另一個功能,就是當作夜壺來用。想像一下,在零下30度的夜晚,睡到半夜卻有尿意,是要撐到隔天早上,還是鉆出帳篷去上廁所,如果很難以下決定,保溫水壺當作夜壺來使用就可以是你的另一個選擇。
8.干的厚毛襪套住褲管
做這個小動作會有非常高的保暖報酬。這雙毛襪要選寬松一些的,這樣才不會影響血液循環,影響睡眠品質。
9.長的備用排汗內衣、內褲與襪子
這套備用內衣褲不只是備用衣物而已,當你遇到輕微失溫者時,這套衣物馬上就變成幫助失溫者度過難關的關鍵裝備,所以這套備用衣物是每一個驢友背包里,不能少帶的戶外裝備,尤其是擔任向導或是領隊的人。
當全身的衣服褲子在大雨中淋濕的時候,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即使在夏天,高山上的溫度都足以使人迅速失溫,而最簡便也最有效的處理方法,就是換上這套干的備用排汗內衣與內褲。
10.營地保暖鞋

雖然這項戶外裝備一般戶外店很少有賣,但還是非常值得向各位推薦。如左圖所示,這樣的一雙保暖鞋就像是腳上的睡袋一般,保證你有個溫暖而舒適的營地活動,但前提是要先換上一雙干的毛襪。
11.套頭毛帽

當你把其他部位保護起來的的同時,吹來了一陣風,這時,你會突然驚覺,為什么臉頰和鼻子卻開始覺得冷,因為這些部位的保暖尚未完成。套頭毛帽是非常好的保暖裝備,但穿戴的舒適問題與習慣問題。
12.雪鏡
雪鏡跟以往比較常見的太陽眼鏡比較起來,在登山的領域當中,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保暖度的差別,尤其當山上括起強風,甚至括起暴風雪的情況下,兩者根本就是天差地別。雪鏡的另一個優點在于,對眼睛的保護性較佳,所有進到眼睛的光線都會先經過雪鏡,減少眼睛受到傷害的機會。
購買時要注意一件事,如果你有戴眼鏡的話,記得選購時要挑選可以套上眼鏡的雪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