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這樣的畫面:你走在幽靜的山林里,空氣清新、鳥鳴蟲唱,遠處一朵朵白花吸引了你的目光,趨近一看,那花竟然名叫衛生紙,心里正覺得掃興,一個不留神,腳又誤踩「地雷」,正中「黃金」。「誰這么缺德呀!」你大罵,游興全失。

這景象并不稀奇,愛爬山的人很多,但這種愛已變成山林難以承受之重。一到假日,游覽車載來一車車登山客,人來了,垃圾、排泄物也來了,水源被污染,植被也被踐踏,影響水土保持,好山好水面臨浩劫。
游山玩水不應該等于破壞環境,近年國內外都在推廣「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簡稱LNT),七個簡單原則,不但讓自己玩得更輕松,對環境沖擊也降到最低,最愛護大自然:

1.準備越多,麻煩越少
出發前多做一分準備,旅程就多一分順利。
爬山前,應該要收集目的地的地形、氣候等資料,并訂出詳細的行程計劃、休息點及露宿地點,畫出行進路線圖,協調隊員如何分工,甚至連發生意外時的應變計劃、緊急聯絡電話都先準備好,在行前講習時讓每個隊員都知道,「這比活動開始后再講來得有效。」
事前準備也會影響裝備夠不夠、對不對,關系到個人安全。
常看到很多人穿著一般球鞋爬山,對腳的保護不夠,很容易受傷,鞋子也可能報銷。如果出發前做足功課,知道高山地形崎嶇不平、多碎石,就會穿登山鞋來爬山了。
盡可能避開周末、連續假日前往熱門地點,否則不知道是來看人還是來爬山?

2.植物在吶喊:「讓我活下去!」
只要幾個人走過草地,草就抬不起頭;過度踩踏更會讓土壤變硬,再也長不出任何植物,沒有植物抓住土壤,土壤也會流失,引起崩塌、泥石流。如果植物和土壤會喊痛,它們一定不停呻吟,抗議人類的踐踏與傷害。
用同理心想想其他生物的處境,就不難想到人類其實有更友善環境的做法。例如:盡量走在已建好的步道上、排成一列縱隊前進(不要多人并排),并走在步道中間,以免擴大步道,造成更多植物無法存活。
很多人嫌走「之」字形步道太慢,干脆抄捷徑,久而久之就踩出一條新路,造成植被死亡、土壤流失。「就像蝴蝶效應,一開始只是一個小動作,后來卻引發連鎖效應。」

3.別用垃圾點綴青山綠水
常在山上看到有的隊伍煮五菜一湯甚至七菜一湯,吃不完怎么辦?全「喂」給了土地或溪流,既浪費食物又污染環境。「要吃頂級餐點,為什么不等下山再去享受?」
而且,食物會多到倒掉,表示當初沒有精確估算食物量,如果出發前做好這項功課,根本就不需要背那么多食物上山,豈不是更輕松?
排泄物是山林里的一大污染源─污染視覺美感,也散播細菌、污染土壤和水源。
最好挖貓洞掩埋,才能加速分解。
很多人以為果皮、茶葉和衛生紙是可以在大自然分解的物質,丟在山里有什么關系?
事實上,山區溫度低,一張衛生紙可能一年也分解不了,而果皮也只會變干變硬,不易腐爛。更何況,衛生紙經過漂白、茶葉及果皮中有農藥,這些化學物質對土壤、地下水也是污染。「無痕山林」的重要原則是:所有帶進山里的東西,都要帶出去。包括垃圾和廚余,都應該帶下山再丟,如果擔心散發異味,可用夾鏈袋封好。如果不想背那么多垃圾,在準備時就不要帶,例如罐頭、鐵鋁罐飲料、碗裝泡面、過度包裝的零食等,既占空間又制造垃圾;用過即丟的東西也不適合帶,如一次性雨衣、免洗餐具等。

4.愛它,就讓它留在原地
在山里發現美美的花,摘一朵帶回家留紀念應該沒關系吧?
有關系。因為如果有一百個人、一千個人這樣想,這種花很快就會絕跡。而且,沒有花就沒有果,這株植物就不能利用種子繁衍后代,而同時,靠這種果實維生的昆蟲、動物也就活不下去。

5.別讓烈火灼傷土地
當大家生起營火高興地聊天、吃東西,上千度的高溫可能讓火點的生命與非生命遭受一場地獄烈火,生過火的地方一片焦黑,可能數十年都長不出植物。
建議盡量用爐子、氣罐取代傳統柴火。「即使是枯木,也是很多小動物的家。我們總不希望自己的家被拿去當柴燒吧!」
而且也不要用火燒垃圾。這樣會制造空氣污染,也可能引起森林大火。

6.不必跟野生動物搏感情
有人一看到野生動物,往往先興奮大叫,呼朋引伴來看,然后越靠越近,拍照留念,甚至摸它、抓它。其實這對動物是種打擾,造成不必要的驚嚇。而且,它會不會攻擊人、身上有沒有病菌,都很難說,最好用望遠鏡或相機鏡頭遠遠觀察就好。
很多人擔心野生動物餓肚子,會喂食物給它們,或在離開營地時留下食物。但野生動物并不需要人類的食物,它們能在森林里存活、繁衍,就表示有足夠的食物。而且,人類的食物又油又咸,并不適合牠們,有些動物甚至因為誤食食物包裝袋而喪命。
美國的國家公園會教育游客:一頭有人喂食的熊就是一頭死熊(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當野生動物過度依賴人類食物,會喪失求生本能。
動物甚至會因此變得有侵略性,成「動物強盜」。

7.尊重,最貼心的做客之道
爬山是遠離塵囂、體驗山林幽靜的好機會,既然來了,何不享受這份寧靜,聽聽自然的聲音?量放輕腳步、降低說話音量、少用手機等電子產品,不僅是尊重其他驢友,也尊重山林里的其他生物。
「無痕山林」其實沒有多深的學問,就是「尊重」兩字而已。「人類是山林的過客,客人就要懂得做客的禮貌,尊重主人和其他客人。」戶外的山林不干凈,主因是平常的環境教育就沒有落實,所以大家會抱怨:「我在山下都沒這樣做,為什么在山上要做?」
因此,最根本的應該是把「無痕」觀念應用在日常生活,許多環境污染問題才可能有真正解決的一天。太扯了!跟著垃圾走,就不會迷路?
原以為「不要亂丟垃圾」是幼兒園小朋友就知道的事,但顯然很多人還是做不到。很遺憾,「跟著垃圾走,就不會迷路」竟不是玩笑話。

高山的地形、氣候條件嚴苛,動植物本來就不易生存,一旦遭受人為破壞,更難恢復。而且,山區不像景區公園,常常有人來打掃,一個丟在樹林里的礦泉水瓶、塑料袋,代表它會永遠在那里,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