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營時,睡袋是主要的保暖裝備,選擇一款合適你的睡袋意義不言而喻。睡袋的參數中,最重要 的是溫度等級和填充材料。
睡袋外形(SHAPE)

睡袋傳統上分為信封式和木乃伊兩種樣式,相較于長方形的信封式,木乃伊式不僅節省了材料,還能完全包裹頭部,充分保暖。然而,拘束的睡眠姿勢也限制了木乃伊式更適合溫度較低時使用。當前國外超輕背包客逐漸傾向使用Quilt。

Quilt
Quilt看上去有點古怪,由一個足倉(footbox)和打開的上半部組成。睡袋,尤其是羽絨睡袋,的背部在被體重壓縮下會失去保暖作用,而quilt則將膝蓋以上的底部保暖交給了睡墊,較木乃伊式進一步節省了材料。睡覺時你可以隨意把腳伸出足倉,而大部分quilt可以像信封式一樣完全打開當被子蓋,quilt能適應較大范圍的溫度,尤其是溫度較高時。而溫度較低時,你可以利用quilt兩側的繩圈把它固定在睡墊上,抽緊拉繩,保證頸部也不透風。當然,這時你想坐起來就比較難了。
溫度等級(TEMPERATURE RATING)
睡袋的溫度等級一般分為夏季、三季和冬季。
夏季 > 32° > 0°
三季 10° ~ 32° -12° ~ 0°
冬季 < 10° < -12°
而多數中高端睡袋會提供兩個溫度等級,
舒適溫度:表示能讓一名女性或“睡覺發冷”的人感覺舒適的最低溫度
極限溫度:表示能讓一名男性或“睡覺發熱”的人感覺舒適的最低溫度
小貼士:部分知名國際品牌的睡袋上會在溫度等級旁標注EN13537,EN代表歐洲標準(European Norm),表示睡袋已經過了獨立的體溫模型測試,而不僅僅是廠家給出的參考值。按照歐標的測試標準中,“標準”男性是一名身高173cm、體重73kg的25歲男子,“標準”女性是一名身高160cm、體重60kg的25歲女子。
每個人的體型、體重、體感以及睡眠習慣都不一樣,溫度等級僅能作參考使用。盡量選購溫度等級比你目的地的預估氣溫低一個檔次的睡袋,比如你預估自己走的線路夜間最低溫度會達到5°C,那就選0°C的睡袋。
填充材料(INSULATION)
睡袋主要有兩種填充材料,羽絨和人造纖維。相比之下,羽絨輕而透氣且易壓縮,而人造纖維則便宜、抗濕,也不會引發過敏反應。對于背包客來說,只要不過敏,一定會選擇羽絨睡袋。
小貼士:羽絨強大的保暖性來自其結構能存留大量靜止空氣,遇水或長時間壓縮會極大損壞這一特性。閑置收納時要盡量保持干燥,不要用睡袋壓縮包,可以用專門的收納袋或大號垃圾袋存放,有條件的話把袋子吊起來就更好了。
衡量羽絨保暖性的參數是蓬松度(Fill Power)。蓬松度越高,保暖效果越好,也就是說,在同一個溫度等級下,同樣大小的睡袋,蓬松度越高的重量越輕。

羽絨
羽絨也分為鵝絨和鴨絨,鵝絨屬于高端選擇,能達到900FP甚至以上的蓬松度;而近幾年鴨絨的質量也已逼近鵝絨,兩者之間的區別已不再那么明顯了。
拉鏈(ZIPPER)
拉鏈增加了重量,在選擇睡袋時盡量避免選擇帶拉鏈的睡袋。但是,如果無法避免,則盡量選擇長拉鏈而非短拉鏈。長拉鏈更方便進出,尤其是在木乃伊式上,出現突發情況時這非常重要,安全永遠第一。
睡袋套(BIVY BAG)
Bivy是Bivouac shelter的俗稱,也可拼為bivvy或bivi,直譯是臨時遮蔽棚,實際使用上分成兩種,帶支架的貼身帳篷(bivy tent)和不帶支架的睡袋套(bivy bag)。
對于像我一樣不常走冬季、高原和雪地線路的背包客來說,真遇上寒冷的天氣,一個輕量的睡袋套可以大幅提高睡袋的抗寒能力。

bivy帳篷

睡袋套
我的建議(RECOMMANDATION)
如果資金充裕,而且對四季徒步都有興趣的話,最好是選擇一條夏季(0°C/32°F)的quilt和一款條季(-15°C/5°F)的木乃伊,分開使用。
如果暫時沒有在冬季、雪地、高原出行的計劃的話,可以選擇一條三季(-7°C/20°F)的quilt,在早春和晚秋露營時,戴一頂羊毛帽,穿一身保暖內衣褲,必要時穿上帶帽羽絨服睡,一般也足夠了。
而如果有嚴寒天氣的出行計劃,但又不愿意單買一條冬季木乃伊,可以考慮在睡袋外罩一條超輕的睡袋套;還不放心的話可以再加一條超輕睡袋內膽。這時總重(睡袋+睡袋套+內膽)和一條冬季木乃伊不會相差很多,但不僅節省了開支,應對不同的溫度也更加靈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