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前往35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區(qū)徒步,每個人都心懷期待出發(fā),也渴望能夠平安歸來。但由于很多人對這一高度所潛藏的危險仍有認識不足,因此讓人悲痛惋惜的事故總時有發(fā)生......
說到危險的高原地區(qū),人們往往想到6000m以上的高山,但實際上4000米左右才是更經(jīng)常讓人致命的危險高度。例如肺水腫,幾乎都發(fā)生在海拔3500-4500米的高度。
《登山技巧全攻略》山本正嘉
即使你生活在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地方,遠足數(shù)十公里尚且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而如果你住在海拔高度近乎于海平面持平的城市,要面對的困難就更多了。

海拔越高,天氣情況往往越不穩(wěn)定,因此,氣候多變是高海拔地區(qū)的共性,也通常是我們徒步穿越中的攔路虎。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作者田豐在《貢嘎日松貢布:追隨洛克的腳印前行》中曾這樣描述他在2002年穿越木里到稻城,走向神山道路中遭遇的惡劣環(huán)境,當時正值五月:
在干旱的河谷中,大家都是短衣短褲,進入杜鵑林后,沖鋒衣抓絨衣就上了身;等我們走出林帶,進入4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區(qū),看到夏諾多吉就在眼前時,突然起了暴風雪,氣溫驟降不說,能見度也只剩下短短幾十米,僅僅半個多小時,穿越的情況就變得非常糟糕,而周圍的世界,早已完全變了模樣。
高海拔徒步,不只有眼前絕美的風景,還要抵抗惡劣環(huán)境以及安撫時時叫囂的身體。除了復雜多變的天氣,?“三低一高”——低氧、低溫、低濕度、高強度紫外線,是所有高海拔徒步者都要克服的困難。

低氧
走上高海拔
每一口呼吸都十分珍貴
氧氣支撐著我們所有的身體活動和精神活動,而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空氣越來越稀薄,人的身體機能開始出現(xiàn)各種異常,行動能力也隨之下降。
實際上,在海拔3000米開始,絕大多數(shù)世居低海拔的人就已經(jīng)有高山反應了,只不過,這時多數(shù)人并沒有表現(xiàn)出來,但通過簡單的醫(yī)療檢測很容易看到身體的異常。
在這個海拔進行大強度的運動,會讓高山反應明顯表現(xiàn)或是加劇。而從海拔3500米開始,很多人就開始明顯表現(xiàn)出高山反應癥狀了。
出現(xiàn)以上癥狀就是你的身體在向你發(fā)出預警,你該知道,一些小毛病在高海拔地區(qū)也會被無限放大,如果沒有積極應對,癥狀很可能會惡化發(fā)展為嚴重的高山病——腦水腫或肺水腫,甚至會導致死亡!

低溫
引發(fā)低體溫的因素
不僅是低溫環(huán)境
2017年“五一”期間,八名戶外愛好者約伴鰲太穿越,半路遇到暴風雪,3人失蹤,最終遺體被找到,三人均是失溫致死。
氣溫低、大風、身體產(chǎn)生熱的能力下降,是在高海拔區(qū)域出現(xiàn)低體溫癥的主要原因。
首先,海拔每上升100米,溫度降低0.6度,相對于平原地區(qū),高原的氣溫普遍較低。
其次,高海拔經(jīng)常會伴隨著大風,風速越大,人體散失的熱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越來越感到寒冷。有時大風還伴隨著濃霧、大雪等天氣,阻斷太陽熱量。
最后,缺氧和缺水,都會導致人的體溫調(diào)節(jié)機制下降,引發(fā)低體溫癥。而人在低溫低氧環(huán)境里面會產(chǎn)生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殼核效應——shell/core effect),使得身體遠離軀干的部位(四肢)代謝能力降低,無法獲取足夠的熱量,因此導致行動能力降低。
在高海拔,移動能力降低,導致脆弱的自己長時間暴露在惡劣環(huán)境之中,是相當可怕的事情,也因此釀造了很多悲劇事故!
低濕度
低濕度的環(huán)境容易降低
人體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
濕度低,直觀的表現(xiàn)就是呼吸道難受,容易嗓子、鼻腔出血等,這些表現(xiàn)雖然沒有什么直接的嚴重問題,但是會讓初入高原者特別害怕。
空氣濕度低更大的危害在于,同樣的運動,通過呼吸散失的水分比在低海拔更多,因而長時間運動就會脫水更厲害,脫水嚴重就會導致血液粘稠從而影響運動表現(xiàn)。
高強度紫外線
高原日照時間長
而且紫外線隨著海拔升高而增強
高原日照時間長,而且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中的塵埃和水蒸氣少,被吸收的太陽輻射少,因此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就更強。
據(jù)公開信息顯示,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紫外線輻射強度就增加1.3%,海拔4000米時,紫外線強度比海平面強約1.5-2.5倍。
過量的紫外線對暴露在外的皮膚、眼睛,甚至免疫系統(tǒng)都會造成一定的損傷。不同波段的紫外線會帶來不同的影響,其中中波紫外線(UVB)則會導致皮膚變紅和曬傷。
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加上自身防護不當,嚴重者會有日光性皮炎、潰瘍、化膿感染等情況出現(xiàn)。而紫外線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還會引起頭痛、體溫高等癥狀。
尤其值得高海拔徒步者注意的是:紫外線不僅隨著海拔上升成比例增強,而且在雪面和冰面的反射會使得紫外線的破壞力更強。也就是說,在有冰雪覆蓋的高海拔徒步,我們要同時面臨紫外線從天上到地面的雙重攻擊。
所以,在雪面上行走,如果不注意防曬還特別容易造成眼睛被紫外線灼傷,也就是雪盲。雪盲后,人幾乎喪失了行動能力,這對于身處荒野的戶外運動團隊來說絕對是很致命的事情。
以上為高海拔徒步中你不得不面對的“三低一高”風險,而在實際情況中,只會更復雜一些。因此,事先對此了解越多,越有利于我們在行前做好準備。

此外,在低海拔地區(qū)登山徒步所常見的風險,如,因?qū)β肪€軌跡不熟悉等原因造成的迷路被困,因路況復雜難行或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qū)е碌幕瑝嫛⑴龋诟吆0蔚貐^(qū),由于環(huán)境更加惡劣以及救援成本和難度更大,一旦發(fā)生,風險指數(shù)就會被放大數(shù)倍。
近些年來,參與戶外運動的人群不斷增多,更多人不再僅滿足于大眾休閑路線而選擇去挑戰(zhàn)更高更遠,因此一些高海拔徒步路線也越來越火熱。
例如被很多戶外愛好者熟知的鰲太穿越、狼塔穿越、夏特古道穿越、洛克線,EBC、ABC、博格達環(huán)線、岡仁波齊轉(zhuǎn)山等路線。
然而,路線火熱和線路成熟,并不代表它客觀存在的風險也隨之降低;商業(yè)化再成熟發(fā)達,也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向?qū)Ш吞舴蛏砩?.....

也許高海拔徒步最大的精神魅力和挑戰(zhàn),就是,腳下的路沒有人能夠幫你走,都要靠你自己用汗水甚至淚水走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