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頂了!
測量登山隊員在珠峰峰頂
1960:國內一口鍋都買不到
1959年10月20日,賀龍副總理把中國登山隊隊長史占春請到了辦公室,問道:“如果蘇聯不參加,我們自己攀登珠穆朗瑪峰有把握嗎?”
時值中蘇關系急轉而下,原本中蘇聯合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計劃成了泡影。一并消失無蹤的,是蘇聯專家的指導和專業的裝備援助。

史占春(左一)。圖片來源/《中國登山運動》
新中國百廢待興,工業剛起步,又處在歷史上的“三年困難時期”,連一個高山用的鍋都很難生產。時任登山隊運輸隊長的張俊巖為了采購小鍋跑遍了北京市,沒有找到,又去上海找,也沒有。
最后,迫不得已,在一個小作坊里用手工敲打的方法才制作了一批小鍋,說是“小鍋”,也遠比國外登山者用的要大很多。
小鍋尚能這樣拼湊,但技術裝備卻成了問題。當時國外的登山繩已經可以達到抗拉20kN的技術水平,而國內沒有這個生產水準。

1960年珠峰攀登的鋁鍋為手工制作。圖片來源/《中國登山運動》
最終,賀龍向劉少奇主席請示,批了70萬美元外匯,由史占春、周正乘專機飛往歐洲,在瑞士采購了高山帳篷、鴨絨夾層登山服、高山防風服、鴨絨睡袋、尼龍繩、氧氣裝備、便攜式報話機、小型液態煤氣罐及灶具等裝備。
即便這樣,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登山鎬為木柄鐵制、冰爪為鐵制綁式、羽絨服也并非如今的連體羽絨服......這些裝備在今天看來也極其簡陋。這也使得那個時代的珠峰攀登遠比今天更艱難兇險。

1960年三位登頂隊員之一,貢布使用的羽絨服。攝影/宋明蔚
登頂之后,這批裝備,包括羽絨服等衣物在內,全被被國家回收,至今我們仍能在博物館看到。
1975:蹣跚學步的國產戶外裝備
1974年3月,22歲的桑珠作為登山隊候選隊員來到了珠峰大本營,發到他手里的是一件打著好幾個補丁的羽絨服。
“我的登山靴很舊了,鴨絨衣服還補過好幾個地方,睡袋更是到處漏毛,一覺睡醒,身上頭上白茫茫一片。”桑珠在接受《新民晚報》采訪時這么回憶。
當時的中國經濟并不比十五年前好多少。為了節省開支,登山隊的候選隊員訓練時用的依舊是1960年登山隊員用過的那批舊裝備。

1975年登山隊員所使用的裝備。攝影/宋明蔚
1974年8月,上海市延吉服裝生產合作社接到了登山服試制任務,立刻投入了緊張的設計生產。最終,合作社設計出茄克衫式登山服、背心、褲子、帽子、手套、腳套、睡袋和儀器套八種羽絨制品。
1975年3月,50套羽絨制品交付登山隊,桑珠終于穿上了新的羽絨服。“我領到的是湖藍色衣服,大紅色褲子,可時髦了。”

身著國產羽絨服的登山隊員。圖片來源/上海檔案信息網
1960年為了攀登第二臺階,屈銀華失去了雙腳。1975年再登珠峰,為了保障登山隊員順利通過第二臺階,登山隊后勤主管的羅志升想到了架設金屬梯。他聯系到了西安紅安機械制造公司,這是一家飛機制造廠。
最終,制造廠交付了一套組合金屬梯,梯子采用輕量鋁合金擠壓型材料制成,適合架設、通過冰裂縫、巖石陡坡等艱險地形。

第二臺階的鋁梯,也被譽為“中國梯”。
它每節長度為1.2米,結構簡單、可多節聯用。這批金屬梯的其中五節,在1975年成功安置在了第二臺階。此后,約13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通過這一梯子,成功登上地球之巔。

同時,這也意味著,當時我國不僅可以生產服裝類裝備,更可涉足技術類裝備。而今,這個服裝廠和飛機制造廠均發展成國際化大廠。
2005國產裝備:我長大了,還不夠強
2005年,中國首測珠峰30周年,中國登山隊和測繪隊再次來到了珠峰腳下。這一次,登山隊員的羽絨服、高山靴、帳篷等大量裝備全都為本國品牌設計制造。
這次服裝不是1975年那樣趕制而得。以羽絨服為例,那次攀登所穿連體羽絨服,填充為800蓬的鵝絨,大身面料防水指數8000mmH2O,透氣指數20000g/m^2/24Hr在那個年代而言,已經不遜色于許多國外專業品牌。

2005年登頂照片。供圖/探路者
但是遺憾的是,我們還是有很多裝備,必須依賴國外廠商,尤其專業設備。
2005年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攜帶雷達探測器登上了峰頂,這將是人類第一次使用探地雷達較為精確探測珠峰雪蓋厚度,從而測出來珠峰的“裸高”——巖面高度。
2005年四月下旬,隊員們已經完成高海拔適應性訓練,意外發生了,將于峰頂使用的探地雷達突然出現了故障,無法正確顯示數據。
這件儀器關乎珠峰雪蓋測量的成敗。測量行動總指揮張燕平緊急下令:把出故障的設備運回北京維修;立即聯系意大利的生產廠家,請他們立刻將新儀器盡快運到我國。

測繪隊員正在使用雷達探測器測量珠峰冰雪厚度。圖片來源/紀錄片《大地雄心》
意大利的技術人員迅速飛到了北京,新的冰雪深雷達探測儀也很快運到北京。23日,測量隊員攜帶儀器從北京飛往拉薩,并日夜兼程趕往珠峰大本營,終于在24日夜安全抵達。
5月11日,隊員們攜裝備從大本營出征。22日,隊員們成功登頂珠峰,并測得珠峰巖面高度8844.43米。
這次測量取得了圓滿成功,但成功之余也令人心有余悸:關鍵技術不在自己手中,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非常麻煩。
2020珠峰測量:國產裝備的崛起
今年我們再測珠峰,一個重要的突破就是國產裝備撐起了這次測繪任務的大梁。

▲2020年5月6日,測量登山隊從大本營出征。攝影/汗斯
我們再也不會發生像2005年那樣,在關鍵時刻,關鍵儀器出現問題,自己無法解決,而專程請國外專家處理的尷尬。
這次我們的裝備不止是追上了國外裝備,部分方面已經實現了趕超。比如,北斗衛星系統將參與進來,為本次測繪提供更精準的定位服務。5G也將覆蓋到珠峰峰頂,為隊員們的通訊保駕護航。

中國移動在珠峰建立的5G基站,目前已實現峰頂信號覆蓋。圖片來源/中國移動
而這次登山隊所使用的攀登裝備,同樣“黑科技”滿滿。
即使是珠峰最“炎熱”的季節,峰頂溫度也能低到零下三四十度,更有最高可達十幾級的大風。1960年、1975年、2005年,三次珠峰攀登活動均有凍傷的情形發生。

珠峰大本營。攝影/汗斯
但今年的珠峰測量,隊員們的保暖裝備可謂是被各種新一代裝備科技武裝到牙齒。

登山測量隊員全副武裝。
服裝中最核心的是登頂時所穿的連體羽絨服,填充物是900蓬的白鵝絨。同等重量的羽絨,蓬松度越高,保暖性越好,一般600~700蓬的羽絨就已經算是高檔羽絨。
這意味著,能夠以更輕的羽絨實現更出色的保暖性能。
珠峰空氣極其稀薄,大聲說話都可能高反,而登山裝備每輕1克,登山者就多一份安全、少一分痛苦。

1975年的時候,羽絨服雖然能夠國產,但沒有如今這么高蓬松度的羽絨,只得用厚度來湊。“穿上以后笨重得很”,桑珠說。
一片質量好的暖寶寶能連續8小時散發熱量,人的核心區域的面積需要40片暖寶寶才能貼滿,珠峰的攀登周期一般是50天,如果每天換三次暖寶寶,那么一個人一個周期需要6000個暖寶寶,大約重270公斤,而今用740g的羽絨即可達到同樣的保暖需求。

本次珠峰攀登,登山隊所使用的羽絨服、沖鋒衣、保暖內衣、手套、帽子、面罩....... 這些從頭到腳的保暖裝備,以及帳篷、睡袋、登山包、防潮墊等攀登露營裝備,為國產品牌探路者設計制作。

登山隊背負的探路者背包。攝影/汗斯
為了保障這次珠峰攀登順利進行,在這次珠峰攀登中,這些裝備的總設計師、產品經理,也親臨珠峰現場參與裝備指導。
而這個總設計師本身就是一位十次登頂過八千米級山峰的攀登者:探路者董事長王靜(@飛雪靜靜)。

本次珠峰登山隊所使用的探路者帳篷。攝影/汗斯
這意味著,我國的國產戶外裝備,不僅實現了自主制造、自主設計,更實現了自主研發。并且我國戶外裝備研發中心的研發水平完全不輸于許多國外研發中心。

不僅是珠峰登山隊的裝備,我國極地科考、航天員的艙內服等各種極限環境下的裝備,也出自探路者產品研發中心。
自1960年以來至今,我國登山隊一次次以國家名義攀登珠峰,攀登裝備在不斷進化。
從全部國外采購,到自己獨立制作,再到自己設計研發。從當年的延吉服裝生產合作社到今天的探路者。這也是我國戶外品牌、戶外企業的進化之路。
僅僅過了十幾年,中國的戶外裝備品牌已經走向了獨立研發的道路。這在中國的戶外裝備史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登山裝備的變遷,記錄的不僅是中國的國家登山史,也是中國人和中國企業勇攀高峰、精益求精的奮斗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