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Salomon越野大神Kilian Jornet兩度登頂珠峰成為當年的雄偉事跡,盡管有一些爭議,但不得不承認,齊力安的心肺能力與登峰能力是全球頂尖的。但如果撇開這些爭議不談,還是會為他瘋狂的行程感到訝異。齊力安在二十天內四度攀爬8000米高的山巔,但必須知道,齊力安確實為此做好了準備。

盡管2017年Kilian Jornet兩度登頂珠峰的事情備受爭議,但不得不承認,齊力安的心肺能力與登峰能力是全球頂尖的。
來自運動生理學和性能國際期刊,由洛桑大學的生理學家Grégoire Millet格雷寡爾?米列與齊力安合著的報告中,說明了他的高度適應策略的細節資料。盡管不是每個人都嘗試登頂珠峰,但確實有些細節值得參考。

洛桑大學的生理學家Grégoire Millet格雷寡爾?米列
齊力安的高度適應計劃第一階段是在挪威的住家中使用模擬高地的低氧帳篷。前往圣母峰的前兩個月,每周安排兩到三天睡在帳篷內。前一個月則是每晚都睡在帳篷內,低氧帳篷的高度相當于4000-5000米海拔的程度。齊力安一共在帳篷內睡了46個晚上。

睡在模擬高地的低氧帳篷
出發前一個月,除了低氧帳篷外,齊力安也開始戴上模擬高海拔面罩(6000米海拔高度)在跑步機上慢跑。這種高海拔面罩是真實的低氧供耗,而不僅是讓人難以呼吸的面罩。他從最初一個小時的輕松跑,到后頭增加了一些更高強度的訓練。

live high, train low and high這項名為LHTLH protocol。
以6分鐘/公里的速度進行10分鐘熱身
四輪 (4分鐘/公里跑五分鐘,6分鐘/公里跑五分鐘,增加到跑步機到達15%斜度以6分鐘/公里跑五分鐘)
五分鐘緩跑
齊力安對他跑步的自覺感受輕松跑大概是65%-70%,強度訓練會達到85%。米列則是引用了一些證據來解釋他不使用過往的『live high, train low』原則,而是引用『live high, train low and high』這項名為LHTLH protocol。
除此之外,齊力安也進行手指扎針的血氧測試,一般來說在海平面的情況下,大多數的人血氧飽和度都在95%-100%之間,這意味血液順利地帶著氧氣通往身體各處。但在高海拔地區,血氧飽和度這個數值會下降,在齊力安帶著低氧面罩輕松跑,他的血氧飽和度會下降到80%,訓練一小時后則恢復到98%。但在他進行更高強度的訓練時,血氧飽和數據一度下降到70%,但隨著訓練時程進展,最后的下降數據僅到85%,這意味著他的身體已經開始適應低氧環境。

盡管使用低氧面罩、帳篷可以模擬低氧環境,但與實際上的山巔珠峰是完全不同的。低氧帳篷盡管供氧量低,但仍然是常壓下的空氣。而實際上的珠峰,除了氧氣少之外,更是處于空氣壓力更低的狀態。到底這層差異是否存在著,是一直爭議的問題。但至少,米列與齊力安確認并試圖排除這項差異。
最后在前往喜馬拉雅山區一周,齊力安飛到阿爾卑斯山,在真正的高地環境生活度過了一百個小時,后來才飛向尼泊爾。整體來說,齊力安在珠峰上的表現讓這個高度適應計劃成功了,米列也為高度適應計劃提出新的建議:首先,使用LHTLH protocol提升血氧濃度。再來則是前往高地進行空氣壓力適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