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山人經常說:沒有到過黑山的內陸,就等于沒有來過黑山!黑山之所以叫黑山,就是因為國人以他們黝黑的山脈而自豪,因而以此為自己的國家命名。
歐洲是什么?是時尚之都如巴黎和羅馬?是藝術之都如維也納和圣彼得堡?是美食天堂如西班牙和意大利?是度假勝地如克羅地亞和希臘?還是浪漫小鎮如克姆洛夫和羅騰堡?這些都對,但同時游客為患。歐洲有一隅,歷史斑斕,風景神秘卻到現在還少人深入感受,那里就是巴爾干半島(The Balkans)。
而在巴爾干半島的亞得里亞海濱,有一個小國,名叫黑山共和國(Montenegro),黑山的語言叫 “Crna Gora”。他的海邊城市如科托爾(Kotor)和布達雅(Budva),都是旅游度假勝地,名氣就如鄰國克羅地亞的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和斯普利特(Split)般。然而,黑山人經常說:“沒有到過黑山的內陸,就等于沒有來過黑山!”,黑山之所以叫黑山,就是因為國人以他們黝黑的山脈而自豪,因而以此為自己的國家命名。

黑山山脈包圍著的公路。
初次接觸
我在科托爾稍作休息一天,第二天便驅車開進黑山廣袤的內陸。先繞過大半個科托爾灣,駛進一分岔路,便慢慢地爬上山。沿途的風景、壯麗的峽灣盡收眼底,藍天和碧水、青山和綠樹,被右手邊的車窗框起成一幅又一幅的油畫。
不一會兒,穿過無數隧道后,我們進入了一片廣袤的平原,左右兩邊盡是延綿不盡的灰黑色山脈,像是一雙強而有力的臂彎擁抱著無盡的公路。太陽像要把大地烤成焦土般猛烈,公路的兩邊渺無人煙,只有一些矮矮的樹叢和散落的小樹林,屋子和田埂像是被廢棄一樣,東一塊西一座,很多屋頂都坍塌了,田里多是雜草蘆葦。
連續一個多小時驅車在這段路上,感覺像是開在大災難過后、人類文明被撞擊以后的景況,除了車子的引擎聲和熱風的呼哨聲外,就是自己的心跳和呼吸聲。眼前的畫面雖是晴空萬里,卻不是生機勃勃;是無垠大地,卻一片孤寂。我驚嘆,如此艱難的土地上,竟然能孕育出一幫黑山民族,披荊斬棘,建立了一方國家。不難想像,當年鄂圖曼人如洪水般沖擊這片土地,而黑山人就如這座山脈砥礪著他們的進犯。
開過了這一片寂寞的土地,一拐彎,一大片湖泊出現在眼前,而一些流動的、由附近村民開的土產和咖啡亭開始不為意地出現左右。終于出現了一些人類文明的味道了。眼前這片湖泊,名叫斯蘭斯科湖(Slansko Lake),是黑山內陸的大湖泊之一。她如一面鏡子靜靜地躺在這黝黑的丘陵之間。四野之寧靜,驀然覺得昆蟲們嗡嗡的工作聲是大自然最純粹的音樂。

古老的修道院。
山里圣地
再驅車一個多小時,我們來到了黑山人以至整個斯拉夫地區信奉東正教的教徒的圣地 – 奧斯特洛克修道院(Ostrog Monastery)。遠處看,她猶如一顆白色珍珠鑲崁在懸崖峭壁上,百年來保佑著、看守著眼前這片灰土地和黑山脈。看見她,猶如看見中國的懸空寺般,鬼斧神工。走在她的懷里,更一步一驚心。我們從停車場沿著林道而行,沿途看見信徒們光著腳來爬,也看到不少人把毛巾、襪子、鞋子放到梯旁。原來這是他們朝圣修行的方式,光著腳走是苦修,而把衣服等物件放在途中是希望圣人可以療愈他們的身體。人來人往,信徒的篤信不移一覽無遺。

朝圣者點燃的蠟燭。

修道院一角的馬賽克圣像。
修道院是十七世紀時圣巴素主教所建立的,里面的一個小圣堂里還放著他的圣髑,讓人們瞻仰。小圣堂面積狹小,卻引來不少信徒來朝圣。圣徒們親吻著放圣髑的木棺,在旁的東正教牧師一揚手里的十字架,加持朝拜者。光線微弱,乳香縈繞,讓整個小圣堂充滿了神秘又神圣的氣氛。雖然我不是東正教徒,但在如此環境下也不禁低下頭,閉上眼,冥想一下。
走出小教堂,步上小木梯,沿途都是修道士休息的房間。登樓之巔,眼前豁然開朗,黑山脈和綠樹林又出現在眼前。背后的巖石壁上用馬賽克拼砌了圣人的畫像,在黃黃的陽光照耀下顯得閃亮又繽紛。天臺的盡頭,有一葡萄樹,據說當年圣巴素主教去世后,他的遺體在沒有任何土壤和水的景況下,冒出了一株葡萄樹,看見的人都堅信這是奇妙的神跡,讓此處成為巴爾干半島上一處朝圣地點。

壯麗的科托爾灣,就如雙臂擁抱著一方山水。
千古黑山
看著面前的無垠大地,我回想黑山的歷史。十五世紀,當黑山還不是一個國家時,“黑山”人首領 Ivan Crnojevi? 帶領他的子民在這片浩瀚的、灰黑色的山脈里中建立基地,與威尼斯人同仇敵愾,抵抗進犯的鄂圖曼軍隊,也建立了 “黑山” 地區第一個都城采提涅(Cetinje)。十八世紀末,彼特洛維奇·涅果什(Petrovi?-Njego?)王朝的彼得一世(Petar I)帶領黑山人驅逐境內的鄂圖曼人,令黑山的領域在巴爾干的土地上擴展。十九世紀初,彼得二世(Petar II)更是以詩人的身分寫下了波瀾壯闊的愛國詩歌,激起黑山人的身分認同和民族情懷,令黑山的輪廓更加鮮明,令黑山的國力達到高峰。
這些歷史,全都是由發跡在黝黑的山峰中,那群在嚴苛環境下天生天養、勇敢好戰的黑山人寫下的。今天,我終究看到了,如此神圣、神秘又野性的浩瀚土地,是如何令黑山人自豪,是如何令他們心有皈依。因此,“沒有到過黑山的內陸,就等于沒有來過黑山” 這句話,鏗鏘入耳,正確無誤。

科托爾和背面連綿的灰色山脈。
旅游資訊:
如何前往
黑山共和國(Republic of Montenegro)位于巴爾干半島的亞得里亞海濱,從香港、新加坡或馬來西亞是沒有直達飛機的。筆者是從香港乘坐卡塔爾航空(Qatar Airways)經卡塔爾轉機到克羅地亞的薩格勒布(Zagreb),再從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租車進入黑山的。
最佳旅游季節
4 – 10月是黑山的旅游旺季,而7 – 8月則是旅游高峰期,很多歐洲以至全世界的人都會來到這里或附近的亞得利亞海濱度假城市旅游。黑山的內陸旅游則不算發達,公路上車子不多,文中的 Ostrog Monastery 也較多是本土的朝圣者。
簽證
黑山對97個國家地區實施免簽,持有中國護照者,可免簽進入、過境黑山并停留不超過30天。
如從克羅地亞驅車入境要過關,因為克羅地亞是申根區,要先從克羅地亞蓋出境的印章,再入境黑山。
貨幣
黑山使用歐元。
交通
黑山的交通不算發達,若要從度假城市如科托爾(Kotor)、布達雅(Budva)坐巴士到內陸,普遍都比較轉折,也沒有火車。如果不是自駕游的話,建議向民宿主人或酒店??前臺詢問,安排出租車或包車。
筆者是從克羅地亞租車自駕游的,在克羅地亞取車時,一定要告訴租車公司:
1.你會不會出境?
因為他需要特別一張憑條讓你遞給其他國家的關員,證明你的車子是可以過境的。
2.你會不會讓車子駛上渡海輪?
在黑山的科托爾灣有一個渡口,可以讓車子渡海而免去大概一個小時的迂回路,若你選擇擺渡,要先告訴租車公司。過境的憑條和擺渡費用是要另外付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