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2020年的洗禮,出國旅行不再是生活日常,更多人嘗試留守本地,游山玩水,某程度上亦是進一步普及山野文化的契機,不少人亦早已習慣讓山野融入生活,繼續山野游。
隨著經驗累積,新手對裝備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尤其是一對高緩震的舒適的戶外鞋,從享受山野慢活的戶外愛好者,到資深的越野跑高手,無論是實踐何種程度的目標,都同樣需要的裝備。近年戶外興起高緩震越野跑鞋潮流,大量品牌各自出招。數月來,我分別測試過幾款設計相近,要求相似的款式,發現優秀的高緩震越野跑鞋,并非傳統大品牌專利。
無論是因為時尚因素還是山野性能,近年連adidas這類并非針對戶外裝備的運動品牌,都積極開發戶外系的產品;加上像TOPO這類新晉品牌亦在這段熱潮中順勢冒起,挑戰HOKA ONE ONE等等的領導地位,一時間令戶外鞋設計百花齊放。但總結起來,不難留意到厚底、高緩震,是這個年代的設計中,不可缺少的特色元素。
近月我分別測試過3個品牌的出品,分別是TERREX Two Ultra Parley、Speedgoat 4和Ultraventure Pro,同樣是高緩震的款式,標榜的中底性能固然重要。但其實走在山野,針對耐磨、抓地、靈活等性能的部件配合,同樣重要。
公認性能優秀的品牌出品,或者是入手時的參考指標。但其實,再全能的設計,相互間其實還是有點差異。最重要,依然是先了解清楚自身能力、水平和目標,因為越野鞋這回事,歸根究底,其實并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實至名歸的當代神鞋 HOKA ONE ONE Speedgoat 4
測試HOKA ONE ONE Speedgoat 4這款鞋,這個系列本來就是我幾年間的常規戶外鞋。基本上,當我預定的山野旅程并無特別目的,沒有需要加強應付某方面,Speedgoat 4就是我不用多加思索,穿起就出發的選項。作為一款當今山界公認,數一數二的優秀的越野跑鞋,是非常大路的配搭。
Speedgoat是由超馬跑手Karl Meltzer參與設計的系列,順理成章地以他的綽號命名。至今已推出到第4代,屬于HOKA ONE ONE中眾多鞋款之中,最高知名度的系列之一。所以令它在實力主導的山野世界中長出長有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它面對不同環境、地貌之上,各方面的表現均十分全能。

Speedgoat本身是超馬跑手Karl Meltzer的綽號。
例如33毫米的輕量化泡棉制作的厚中底,這種絕佳緩震性能的要求,基本上就是HOKA ONE ONE開創先河制造出來的山系潮流,務求令登山者不受地貌的影響,得到飛一般的跑感。配合了Vibram Megagrip的外底,令鞋子不論在濕滑、砂泥上,全路面皆不大影響抓地力發展,真正舒適又安全。
HOKA ONE ONE Speedgoat 4的細節:

第4代的Speedgoat跟上一代的設計風格大致相同。

最大的改變在于鞋身的調整。

運動流線的外底輪廓,也擁有HOKA ONE ONE既定標準。

厚中底基本上就是HOKA ONE ONE開創先河制造出來的潮流。

Vibram Megagrip的外底。

33毫米的厚中底,由輕量化泡棉制作。

跟部輔助穿鞋的布圈。

此外還有反光材質。

看中底配置更夸張。

鞋舌結構跟上一代不同。

足弓提供支撐。

0.5厘米層狀鞋底紋結構,增加地表的接觸面。

這個角度看更清晰。

Vibram Megagrip外底。

后外底跟中前掌分離,加強扭動靈活。

鞋面以3D列印技術包覆,增加中足支撐及鞋身穩定。

今代嘗試改善鞋頭較窄的問題,但個人認為分別不大。

這角度看,可見鞋跟的承托比例之高。
第4代的Speedgoat跟上一代的設計風格大致相同,最大的改變在于鞋身的調整,由于部分用家認為上一代鞋頭太窄,長時間運動后肌肉膨脹或不太舒適。因此,品牌便以調整編織網布制作鞋身、改變鞋舌等結構應對,配上3D列印技術的包覆,增加中足支撐及鞋身穩定,同時維持輕巧。
當然吧,由于我本來就是那種偏好腳掌受約束的,感覺較穩定自然,較安全。個人對于3、4代之間鞋身的調整,并無特別感覺。總括而言,除非是要求多一點腳踝支撐而選擇登山鞋吧,否則以Speedgoat 4這程水平的設計,對普羅大眾無特別目的的假日行程來說,實在游刃有余,可以無慮即決。
貼地的入門緩震越野跑鞋 adidas TERREX Two Ultra Parley
我本身對TERREX系列的認識不多,但對Boost方面,從2013第一代面世的Energy Boost,到歷代Ultra Boost都有穿著過,總算是有點心得。總括而言,我是不太喜歡穿Boost中底物料的鞋款來跑,純粹是不喜歡它那的跑感太膩。養腳歸養腳,腳掌在回彈之前,卻像踩進了泥濘中跑一般,太沉太重的跑感令人越跑越沒精神。
然而,如果純粹用它來走路、或者慢跑吧,結果就不一樣了,這種舒適的承托力,對長時間走動對節省體力有直接幫助,亦令我很好奇Boost中底在山野間到底有多少能耐。

只要求輕松休閑的路線使用,享用它舒適的回彈性能,TERREX Two Ultra Parley依然值得信賴。
測試這款鞋子時,印象不是很好,或許跟山鞋配置必須比跑鞋堅固的關系,上腳時感覺的中底硬得非常不似Boost。加上它采用的Primeknit鞋面,雖然輕巧亦時尚,保護性能本身卻不足夠應對山野間的硬物撞擊,因此而必須額外添加補強的縫線、涂層,增加鞋面的耐磨度,代價就是,大大影響踏步時鞋子屈曲的流暢度,鞋面的線頭和Primeknit出現格、格、格聲的磨擦,阻礙步伐靈活。
adidas TERREX Two Ultra Parley的細節:

Primeknit物料較薄,腳掌包裹的面積亦不太多。

前掌屈曲的位置,額外添加了補強的縫線,增加鞋面的耐磨度。

鞋身中后部分設合成防磨部件,適量加固鞋身。

耐磨Continental橡膠外底。

外底抓地坑紋不算深,抓地力不過不失。

鞋頭保護腳趾頭的部件。

鞋子加固部件不算特別堅韌,腳掌包裹的面積亦不太多。

非彈性鞋帶,較易甩掉。

內有防磨部件。

鞋跟差約8毫米。

后跟的反光部件。

未開鞋前,中底出奇的硬。

襪筒型結構有效防止石塊、樹枝等異物進入鞋內。

Boost中底雖然不算厚,卻又擁有比美厚底登山鞋的緩震。

鞋領前方剪裁長而堅挺,能夠為腳腕提供額外的支撐。
幸好走了一定距離之后,鞋子的物料得到充分的熱身,表現是有明顯改善的。本來偏硬的中底逐漸恢復正常的Boost觸感,而且相對Hoka One One Speedgoat 4這類高緩震厚底山鞋比較,Boost中底不離地,亦有媲美厚底山鞋的緩震,山路地表之間的觸感更立體,是它獨特的優勢。但是Continental橡膠外底的抓地力只屬不過不失,遠不及Vibram Megagrip般全面。
要是只要求輕松休閑的路線使用,TERREX Two Ultra Parley依然不失為一款目標鮮明的設計。你可以感受到它舒適的回彈性能,而adidas出品的外觀設計,對造型配搭上依然有相當吸引力。
令人驚喜的新晉品牌 TOPO Ultraventure Pro
創立不過7年的美國新晉戶外系品牌TOPO,當中的旗艦款越野鞋Ultraventure Pro,絕對是近期其中一款令我驚喜的山鞋。及至身為Speedgoat的多年忠粉,個人認為兩者甚至有資格作直接比較。
相比較緩震方面,Ultraventure Pro擁有30毫米厚的ZipFoam中底,比Speedgoat 4薄3毫米,但應用上的性能分別卻毫不明顯,回彈力比大多數品牌常用的EVA中底表現都要鮮明。而且,品牌刻意補充鞋子在足弓位置的支撐,整體承托感非常充足,絕對是當代最流行的戶外鞋觸感。
加上創始人Tony Post作為前美國Vibram總裁的身份,基于他對這種鞋底物料的深刻認識,鞋子采用Vibram Megagrip外底可說是必然的配置,亦令它的外底跟Speedgoat 4毫無分別,及至整體的抓地和緩震表現上,亦跟這款名作的表現沒有明顯差異。

TOPO Ultraventure Pro絕對是近期其中一款令我驚喜的戶外鞋。
如果純粹復制Speedgoat 4的特點,只會是毫無品牌性格的表現。Ultraventure Pro在鞋身設計,才是這款山鞋與眾不同的地方。這款鞋子的形狀,有點像鴨掌般,呈由鞋跟向鞋頭左右擴展的輪廓,預留給腳掌的位置很寬。前面講過,由于我向來都偏好較合身的跑鞋結構,所以我最初都有點質疑這樣的設計。鞋跟雖然十分貼合,前掌卻松得有點不真實,穿上后,甚至懷疑過是否需要穿細半碼?
TOPO Ultraventure Pro的細節:

Ultraventure Pro的鞋身有一個很特別的設計,就是預留給腳掌的位置很寬。

ZipFoam厚中底表現出色。

鞋子還可扣上防沙套。
Ultraventure Pro跟Speedgoat 4一樣,使用 Vibram Megagrip外底。

前掌的ESS rock plate保護部件。

鞋子的結構簡潔。

鞋帶并沒彈性,但影響不大。

鞋面物料上又薄又輕,但透氣度尚有進步空間。

ESS rock plate保護部件的包裹度只屬基本程度,對使用者本身的山野經驗自然有一定要求。

抓地力十分良好。

Vibram Megagrip

完成旅程后,亦未見個人因為小腿肌力不足,而經常出現腳掌內拗的問題。

鞋領穩定系住腳掌。
但是經過一定路程之后,這個疑慮卻得到非常充分的解答,很難確切地形容這種腳感,只能說腳掌未經運動熱身前,鞋子確實有點游離。但當肌肉開始膨脹后,才可感覺它的好,鞋子預留的闊度實在恰到好處,尤其下坡時,每一步當前掌受壓而向橫擴展,鞋頭的松緊實在拿捏很好,不局促也不會移位。
亦因此,我并不建議采取全程慢行或太短程的戶外愛好者使用,全因為肌肉運動量不足時,就只會感覺到鞋頭太松的腳感,甚至會嫌它不卻穩定。總之,記得它始終是一款偏向快鞋的性質就是了。
然而,近日當我多穿了幾次Ultraventure Pro后,卻發現它作為一款快鞋的時,還是有一個較明顯的問題,就是它僅得232克的重量,卻換來了鞋身強度不足的代價。鞋面耐磨度和彈性不夠強,較容易撕破磨損,如果是經驗不足的新手,或者走一些地表環境較極端的原始山徑,鞋子或會較易破損。整體來說,鞋子的設計在多方面已非常高分,但作為一個新品牌,依然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