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始登山到現在也邁入第七年了,露營用品都是從原先家里舊的戶外裝備,不斷隨著時間及我自己的購物能力,逐步的汰換過舊或過重的登山裝備,每一次出隊都要換一件戶外裝備,是我對自己登山動力維持的期許,帳篷一直是我想更換的裝備之一。早期的戶外帳篷沒那么多種材質可以挑,人數也都是四人六人上下,個人或雙人小帳篷以前似乎沒這么流行,舊式帳篷多半都是玻璃纖維營柱,帆布帳篷,連防水地布也都是縫在帳篷底下的,這讓一個帳篷的重量來到4.3公斤,而我以前都是背著這樣的帳篷上山,隨便塞一塞就超過25公斤,重量根本降不下來。

這個就是我以前使用的帳篷,不僅重量重(4.3kg),非常容易返潮,而且非常不抗風,更沒有前廳可以做飯,每當下雨都得要在凄風苦雨中做飯,不然就是得要多背一件400g天幕帳,實在不是件好的選擇,不過空間是真的很大,連三人的大背都塞到帳篷裡也還有寬敞空間,而且因為是帆布真的超防水。
他號稱四-六人帳,直的可以睡四人,橫的可以睡到6人,我們是有試過,不過天氣很冷時,最兩側的最倒霉。
為了替換新的戶外帳篷,物色很久的帳篷終于有機會下手了,在挑選的過程中看了很多不同的帳篷種類,REI,全美大型戶外用品店之一,如果湊幾個人一起辦一張會員卡,常常買戶外裝備的人很劃算,尤其是單價高的商品會比國內便宜很多,這網站挑選最大的優點是品牌多,而且有條件篩選機制,可以迅速篩掉你不需要的產品,當然我也不會海淘,所以就通過買戶外網站進行購買了,過程中看了隧道帳、圓頂帳、金字塔帳等等...

隧道帳超夢幻的...
后來先確定了自己的需求后,決定將挑選帳篷的定位決定在:『3人(小團體短天數自組隊伍)、3kg以內(起碼得背起來得有重量減輕的感覺吧)、好搭設抗風性好(像犀牛U300太難少人搭設就不考慮)、顏色鮮艷(攝影嘛,好看也得是因素之一)。』
所以挑到最后選出The North Face、Marmot、Big Agnes 三大戶外品牌各一頂,TNF重量偏高價格也偏高,且螢光黃不是很喜歡,BA不用說價格真的高得夸張,所以最后挑了Marmot。
《官方介紹》


重點節錄:
空間寬敞。(這就是我選這個帳篷的原因)
使用DAC Featherlight SL 超輕帳桿,高抗力且重量輕。(目前不少輕量的帳桿都是這材質)
Body Zone 預彎帳桿,內帳壁面更加垂直,可利用空間更大。
擁有四個內帳的置物袋,提供絕佳的置物空間。(真的很方便,尤其是放眼鏡)
一個超大尺寸的D前門加上一個較小D后門,雙前庭可供利用。(可以省去攜帶天幕帳的重量)
Stake Tape快搭設計,帳桿與內帳連接處標色快搭設計。(我是覺得沒差,反正外帳拉撐后一大一小還是可以分辨,長寬不影響進出)
地布可與內帳分開使用,有兩種搭設重量可供選擇。(也就是天氣好或是敢直接睡天幕帳又不想背太重的人可以只攜帶外帳與地布

內外帳+地布與帳桿
這個帳篷讓我選擇的原因之一是地布,現在不少帳篷地布都要分開購買,附贈地布的帳篷不多了

左邊是帳桿緊急修復套管、地釘、防風繩
我后來用我舊帳篷的地釘,畢竟只有6支在山上不太夠
實際搭建

這是在戶外店里搭起來的樣子



正常的內帳搭建

地布搭設
如果敢直接睡天幕帳的人,或是縱走不想背整個帳篷又怕緊急扎營需求的話,這組是一個好選擇,蓋上外帳就跟一般帳篷沒兩樣了。

驗明正身~

DAC輕量帳桿

就是這個內帳置物袋

不得不稱贊一下這個拉稱的設計,可以讓外帳不會緊貼整個內帳,反潮會完全累積在外帳上

這個紅色的標記就是給大前庭外帳的那一側使用

下次來試試就帶外帳跟地布出門爬山好了~

這是外帳上的透氣孔
野外實際使用

搭設時的結冰,整個帳篷變得超級硬

還可以抖下一堆冰霜

反倒是樹林或稜線上的營地就沒有這么夸張

外帳反潮歸反潮,內帳卻完全安然無事,我非常滿意
這次正好測試到了一項重點:下雨,在營地扎營,下午下起大雨,夜間至早晨則是霧雨不斷,帳篷就只有濕外面的那個六角形,內部完全沒事,其實我用過的幾頂帳篷,一般而言帳篷的防水都算好。

營地算是排水很良好的營地,要淹水可能很難,除了排水好,地勢也算高,畢竟在稜線上,算是很不錯的營地了!

早晨結冰的樣子~

這一面就是前庭較為寬敞的那一側,可以躲在帳內炊煮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背景是日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