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荒山野嶺資源有限下,面對突發(fā)性腰痛,我們該如何簡單判斷? 求援前可做些什么? 平時又該如何預防呢?
首先,我們可以先稍微了解腰痛或下背痛常見原因:
# 局部軟組織傷害
# 腰椎間盤突出
# 脊椎退化性關節(jié)炎
# 壓迫性骨折
# 椎管狹窄
# 脊椎滑脫
# 不良姿勢
# 腎臟病或輸尿管結石
# 骨盆腔發(fā)炎等婦科疾病
# 腫瘤或脊椎感染
不幸山上發(fā)生腰痛時,可更簡單以3分法初步判斷:
(1) 內臟器官疼痛:
雖發(fā)生機率較低,但腎臟或輸尿管結石、腎臟炎、胰臟炎、主動脈瘤等皆有可能以不典型腰痛作為癥狀表現(xiàn);女性若伴下腹痛等,要小心骨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卵巢炎等相關婦科疾病。此類與內臟器官相關疾病,常伴隨腹部轉移痛、或發(fā)燒畏寒、倦怠無力等其他系統(tǒng)性癥狀 (與高山癥諸多癥狀亦常重疊),未經(jīng)妥善處置,病情常持續(xù)或加劇,但無論診斷或治療,多需至醫(yī)院,因此也常成為高山救援或山上猝死原因。
(2) 脊椎骨骼相關:
骨骼本身結構強韌,常需較大衝擊(跌落、撞擊)或超量負荷(疲勞性骨折)才會造成實質傷害;但舊有脊椎退化、狹窄滑脫、骨刺鈣化或嚴重骨質疏鬆等前提下,遭受新的加重因素很可導致惡化,甚至神經(jīng)根壓迫現(xiàn)象。這類疼痛感常較劇烈而難忍、放射延伸至臀部下肢,甚至行走困難或出現(xiàn)大小便異常等神經(jīng)學癥狀。
(3 )腰部軟組織傷害:
軟組織包含肌肉、肌腱、韌帶以及筋膜等,腰部肌群負責保護脊椎穩(wěn)定,同時協(xié)助分擔軀干的負重。受傷原因多為錯誤姿勢或不當受力下拉傷(大背包提放、箭竹林滑倒),另外,長時間負重姿勢(重裝縱走)也會造成肌肉痙攣或疲乏。軟組織傷害之疼痛多酸軟感,易受動作改變、特定角度、或阻力測試誘發(fā),有較明確局部壓痛點或緊繃感,且癥狀有可能因休息放松或伸展減緩。
但別忘了,超過2500米以上高度,就有發(fā)生高山癥機會! 而高山癥多樣化的癥狀,即便是腰痛,也常造成鑒別診斷不易與癥狀混淆 (常見高山癥癥狀: 頭痛、頭暈、厭食、腸胃不適、失眠、惡心、心跳加速、呼吸加速、全身倦怠步態(tài)不穩(wěn)、呼吸困難等...),因此,熟悉高山癥基本常識與自身對高度變化的反應,是登山準備極為重要一環(huán),更能提升突發(fā)狀況時的判斷準確性。
呼叫救援前,我還可以做些什么?
一般來說,單日郊山徒步登山活動,因爬升高度與強度相對低,醫(yī)療可近性佳,除重大摔落外傷外,大多可忍痛自行下山就醫(yī)檢查。最困難決策的情況,總發(fā)生在攀登高山等多天縱走行程。如何在荒山野嶺求助無門時,不致驚慌失措? 當聯(lián)系上協(xié)助時,又能提供專業(yè)人員判斷參考重要依據(jù)? 可以把握以下兩點:
1.平時健康狀況的了解
2.癥狀的發(fā)生與變化
平時健康狀況的了解:
慢性病或退化性疾病的年長者,若有心血管疾病甚至動脈瘤等病史者,急性腰背痛與臟器相關的可能性提高;心肌梗塞病史者出現(xiàn)相似癥狀,更須提高警覺,莫輕忽致命危機。更常見的狀況,舊有腰部宿疾: 脊椎退化、椎間盤突出或脊椎狹窄等疾病,因登山負荷造成舊疾復發(fā)或加重的機會相對常人高,其癥狀與疼痛分布可能與先前類似,部分山友早習以為常甚至培養(yǎng)出對應之道,不易驚慌失措,但仍建議尋求醫(yī)療專業(yè)根治。
癥狀的發(fā)生與變化:
因墜谷或跌落而發(fā)生,具明確時間點,而癥狀達無法承重移動、腫脹瘀血等,骨折的可能性就提高許多,除建議移至安全處待援外,初步處置仍可簡易固定與包扎壓迫。但登山中腰痛原因,還是以軟組織傷害居多,尤其大背包提放或滑倒時的急性扭傷最常見,因發(fā)生點明確,處置上急性期可利用冰敷、固定、調整姿勢、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減緩癥狀,后續(xù)行程則建議減少負重,調整腰帶包覆位置,善用登山杖以減少腰部屈伸。另外,長程重裝造成腰背肌肉痙攣也很常見,因癥狀變化相對緩慢,可嘗試休息放松,抵達山屋后,在地墊上加強背部伸展,放松筋膜軟組織;搭配就寢仰臥時,膝下墊適當高度衣物,幫助腰部被動放松。若癥狀于適當休息后明顯緩減,持續(xù)觀察即可。
大背包背放姿勢原則: 靠近軀干,減少彎腰,避免扭轉
地形容許下,建議分段先提至大腿前支撐,再后轉上肩背負,避免過分彎腰負重
可就地取材,利用合適工具(如:水壺外包軟衣物)于地墊上按摩放松腰部
如何預防登山過程中腰痛?
上山前:
# 日常鍛練—維持腰背核心肌群運動,可增強軀干穩(wěn)定性與負重能力,減少肌肉骨骼傷害機會。
# 充實基本知識—針對高山癥與常見肌肉骨骼傷害進一步了解
# 熟悉裝備—對背包的調整方式或打包位置熟悉,可預防錯誤姿勢操作下衍生的受傷
# 行程規(guī)劃— 強度過高或超出自我能力的行程安排,絕對是意外傷害的危險因子
在山中:
# 正確姿勢—避免錯誤方式背放大背包,并維持行進時姿勢穩(wěn)定。
# 背負調整—輕量化與打包技巧可減輕負重傷害,腰肩帶調整,以80/20法則(腰帶80%肩部20%)背負,但腰帶需正確包覆髂嵴(腸骨),以分散負重至骨盆與下肢。
# 按時休息—依計劃定時休息,釋放脊椎壓力,也有效避免疲乏
# 善用登山杖—國外研究已證實,使用登山杖除增進平衡外,將力量轉入上肢與軀干,可降低脊椎與下肢受力,減緩腰痛。
下山后:
# 尋求醫(yī)療協(xié)助—腰痛問題可尋求復健科、骨科、神經(jīng)外科或腎臟科等進一步診察,解決問題未來上山才無后顧之憂。
# 慢性病控制—維持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 恢復訓練—下山后適當收操與伸展活動是需要的,加上緩和性有氧活動,可增加對運動過程中的乳酸堆積排出。
總結:
以攀登為例,想要一親芳澤的代價可不小,除登山裝備外,知識技能與身體狀況更是一路平安的關鍵;但不可否認,資源缺乏環(huán)境下,連專業(yè)人員都很難做出百分之百正確判斷;但我們若能做到維持健康,建立知識,相信突發(fā)狀況時能減少驚慌,增加存活機會,更能健康平安的接觸美麗山林,家人無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