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登山新手,要怎么開始我的第一趟行程呢? 其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能夠讓我降低行程中的風險? 讓戶外從業人員,將被問過五百次的問題,咀嚼過后一次反芻給你!

尋找對彼此不離不棄、永遠忠誠的伙伴
新手登山,尤其是高山,獨行通常不會在選項之內,而此時選擇同行的隊友,跟選擇伴侶一樣重要,弄得不好都會出人命。
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登山模式大概有兩種:自組隊與商業隊,就像旅游有自由行和旅行團,各有優缺點,并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可依照個人的需求去做選擇。
商業隊顧名思義,就是有營利的商業行為,付了團費,便有人替你打點好所有瑣碎的行政流程,也有協作員會幫忙背負公共裝備、炊煮伙食,有領隊向導照顧你,出發前還有行前說明會,為你介紹本次路線、所需的裝備等等,所有自組隊需要自己動手做的事,他都幫你,你需要做的,就是負起自己的責任,將裝備備妥、鍛煉體能,可以的話,多研究一下要去路線,就可以安心上路了。
若是新手登山,沒有自信能在山上把自己照顧好,商業隊是蠻推薦的登山模式。但商業隊這么多,要如何做選擇呢?我會建議跟購物一樣,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如果對一個東西很心動,卻因為價格而下不了手,就買;如果因為價格好俗不買對不起自己的,就不要買,我的貧窮就是這樣造成的。
有的商業隊團費甚高,走小團模式,一位向導只需要照顧3~5人甚至更少,可以為隊員付出多一點心思,不會有人落單,還會在行進的路途中帶入課程,讓你邊爬山邊學習相關知識,不只是一昧悶著頭走。此外,收費合理通常也意味著工作人員可以獲得合理的報酬,通常也可以換來更好的服務,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商業隊伍收費高,但口碑一樣很好,開團還會被秒殺。
而團費低廉的隊伍,很多都是走薄利多銷路線,利都薄了,給工作人員的待遇大概也不會太好,或是聘請較少的人力,導致低價團的向導會有點像是臺灣的社工,需要被照顧的隊員遠遠多于你能付出的,搞得彼此都憔悴,隊伍不等人、各走各的都是司空見慣、稱不上是新聞的新聞。
當然,以上只是提供一個非常粗略的比較,并不是所有高價團都有所值,也不是所有低價團都高風險,網上有很多經驗分享,也都查得到,就不在此多做說明了,誠心建議,都要花錢了,不妨先做點功課,以免勞財又傷身!
自組隊則有很多種可能:熟識的朋友、朋友的朋友、通過網絡認識的朋友。
其中首推原本就熟識的朋友,一來不用擔心該如何相處,二來行程安排也能比較有彈性、不需要太多的顧慮,而且邊爬山邊講干話,所有的辛苦都可以云淡風輕,開心的過程,也可以提升往后爬山的意愿。但別忘了,登山是休閑,同時也是一種運動,是體力活,建議可找有運動習慣的朋友一起(前提是你也有),如果對方沒有運動習慣,又打死不鍛煉體能的話怎么辦呢?既然你們是朋友,只好互相包容!但還是要提醒一下,別忘了評估可能會失去一位朋友的可能性!
至于通過網絡認識的朋友呢,基本上就是陌生人了,要沒有利益關係的陌生人對彼此負責,現實層面是有點困難的,所以建議還是要建立一定的情感基礎,若條件許可,先一起走個郊山,大家交流交流,培養感情與默契,也順便了解一下彼此的體能、登山習慣,以及對方是個怎么樣的人,畢竟每個人爬山的目的都不大相同,有人爬身體健康,走到哪算到哪,有人即使凄風苦雨也要登頂,有人埋著頭走想趕緊到目的地休息,有人想沿路欣賞風景,順便拍美照放上網,有人習慣隨手拍照作記錄,有人每到景點就要拍一百張。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登山風格也是理所當然,重要的是彼此尊重,倘若真的合不來,在多天數的行程出發之前,你都來得及身體不適、來得及臨時有事、遠親都來得及過世,但請不要太造成對方的困擾,不然登山的圈子很小,出來混,遲早要還滴。
無論商業隊或自組隊,安全永遠是最重要的選項,如果你是渾身菜味的登山新手,建議一定、一定要選擇有經驗、有辦法照顧你、真的發生意外也有辦法處理、不會拋下你的隊友,尤其是自組隊,責任歸屬一直都是很復雜的問題,在選擇隊友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跟這個人/團體出門,有沒有辦法讓我們一起平安地回家?
了解自組隊的法律責任

登山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是去世的那種說走就走,光是在國內旅游可能都會需要先查好住宿、景點、交通方式及美食,沒道理登山不用,對吧?
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挑選路線,請記得量力而為。量力而為是,除了了解路線之外,還要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認知,若是超出所能負荷的范圍,導致初次登山的經驗太差,以后大概也很難有更多的嘗試。在確定目標后,就要開始對人家做身家調查了,身家調查時,有幾個問題你一定要知道:
要去的路線沿途有住宿點嗎?是山屋還是營地?有廁所嗎?有提供伙食嗎?需不需要自行炊煮?有提供租借睡袋睡墊或帳篷嗎?如果沒有,我有背負裝備以及正確使用裝備的能力嗎?
我能如何取得飲用水?沿途有水源嗎?是什么樣子的水源?需要帶過濾裝備嗎?我要帶多少的飲用水在身上?
沿途會有什么地形?崩塌地?斷崖?拉繩?涉水?沿途有指標嗎?有路徑不明顯的地方?容易走錯的岔路?
要去的地方海拔多高?一天要走多久?需要上升多少高度?有沒有機會高山癥?如何預防高山癥?要怎么知道是不是出現高山反應了?出現高山反應該怎么辦?
行程間的天氣狀況如何?會有午后雷陣雨嗎?日出日落時間大概幾點?氣象預報看起來很糟還要上山嗎?
交通該怎么辦?包車?開車?有停車場嗎?停車場離登山口有多遠?山區的路有沒有管制時間?需不需要收入場費?下山會不會腳抖到沒有辦法踩油門?
有誰知道我去爬山了?他知道我要去多久嗎?他知道我要去哪里嗎?他對我的行程、會攜帶的裝備了解多少?我會不會無聲無息地消失在這世界上?在信號不穩的地方要怎么跟外界做聯系?跟誰聯系?他可以給我什么幫助?
要知道接下來會遇到什么樣子的地形,是不是走在正確的路徑上?距離下一個休息的地方還有多遠?有一個很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在哪里,只有先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才能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走,如果不會使用地圖與指北針的話,請一定、一定要學習使用離線地圖!!!
如同其名,離線地圖只有在第一次下載的時候需要用到網,之后的每次開啟,只要有GPS信號即可,不用擔心山林間信號不穩定的問題。
走多久是常見的問題,畢竟有人體能好、有人體能差、有人背得多、有人背得少,還有些人甚至用跑的,如果單單只以一份記錄作為參考標準,很有可能會錯估了路線的難度與行進時間,因此會建議在找查記錄的時候,收集3份,甚至更多的記錄,將它列印出來,或存在手機記事本內,每走到一個標的物時,將自身隊伍與記錄中的行進時間進行比對,幾次之后,大概就能知道哪一份記錄的速度是跟自己比較接近的,之后便可以他作為主要的參考依據。
工欲善其事,利其器之外還要學會如何使其器

在新手登山的忐忑之中,最困擾的大概就是裝備的準備了。登山的裝備從頭到腳、食衣住行樣樣都有,分別又有好多選擇,通常也都要價不菲,可能要先賣個內臟才有辦法一次買齊,到網上搜索、問身邊的朋友,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腦袋里各種信息爆炸,這下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了。
這時就請切記沒有最好的裝備,只有最適合的裝備,不同的季節、行程、登山模式,都有其適合的裝備,在缺乏登山經驗的情況下,要將所有裝備一次買到位是不可能的,一定是多走幾次,才會漸漸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再照這個需求去采買,總之,不要害怕走冤枉路,假設真的很怕買了又不適用,有些高單價的商品,可以先用租借的方式來慢慢嘗試。
無論是租借或購買,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提早準備、提早準備、提早準備,若是沒有足夠的準備時間,很難會有余裕去挑選到適合自己的裝備,其中又以鞋子最為常見,如果趕在出發前才去買登山鞋,便只能穿新鞋硬著頭皮出發,把磨合期帶到山上,腳痛了、起水泡了,讓痛苦挾著你繼續走。又或是為了挑一雙不太需要適應期的登山鞋,讓自己的選擇變地更少。
如果對于裝備的挑選毫無頭緒,可以挑個有空的時間,到專業、商品齊全、品牌多樣、口碑好的登山用品店慢慢逛。專業的店家,門市人員也大多會有登山的經驗,可以針對你的行程及需求給出建議,而商品齊全的一站式店家,更是可以讓你在里面耗上一整天。
實體店面除了商品、售后服務、商品體驗,其中也包含了幫忙規劃裝備及提供建議的專業,這也是為什么即使實體店面的售價通常比網上來得高,還是會推薦登山新手前往實體店面購物的原因。
挑選合適的裝備,并學習如何使用是很重要滴,買了鞋子不會穿、背了背包不會打包、帶了帳篷不會搭,無論對產品還是對自己都很抱歉呢。上山之前,請務必和你的裝備好好培養感情,搞清楚他們該如何被使用,如果有帳篷,可以在家里先試搭過,避免抵達營地都已經凄風苦雨,還要研究怎么搭設真的會身心俱疲。
每樣產品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才被製造出來,了解其中的設計細節和使用方式,才能將產品的功能發揮地淋漓盡致,反之,錯誤的使用、保養方式及存放環境,都有可能會縮短產品的壽命,若裝備是在實體店面購買或租借,請務必讓店員向你介紹正確的使用和保養方式,才不會對不起自己的辛苦錢吶!
裝備清單看這里,裝備的部分,因為介紹起來工程太浩大,有空再來寫一篇。
如何和自然相處?

在進入自然的同時,我們就注定對他造成沖擊,但為了保護環境而限制大家去親近,未免落得太因噎廢食,也因此,LNT(Leave No Trace) aka 無痕山林出現了。LNT共有七大行動準則,分別是事前的準備與規劃、在可承受地點宿營、適當處理垃圾及維護環境、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減低用火對環境的沖擊、保護野生動植物、考慮其他使用者,之后有空會再寫一篇文章分享如何實踐LNT,以及在實踐LNT會遇到的難處,今天我們就先來談談山林間最容易被忽視忽略的兩點吧!
適當處理垃圾與維護環境
山上因溫度較低,細菌不易孳生,廚余、衛生紙、排遺等東西的分解,都不像在高溫潮濕的平地般容易,也因此,被遺留下來的廚余與果皮,并不如常識般,會快速成為土地的養分,當腐爛的速度永遠追不上丟棄的速度,它就只是垃圾,只會制造環境的臟亂。況且,我們帶上去的糧食對于野生動物來說,都不是妥善的食物,若是不小心吃到了,是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又或者,讓動物們知道了到哪里能夠容易取得人類的食物、養成依賴,漸漸往有人的山屋、營地靠近,在這種情況下,權益會被犧牲的,往往都是這座山的主人、野生動物們,生而為人,你、怎、么、好、意、思!至于排遺嘛,動物的糞便有時可以讓我們判讀,是不是走錯路?走到獸徑?但人類的糞便只能讓我們知道這里是廁所,或有人有內急逼不得已,在都市里會記得上完廁所要沖馬桶、把衛生紙丟掉,為什么上山就不會了呢?尤其衛生紙在高海拔山區的分解,通常得花上數年的時間,當前人的衛生紙還沒消失,后人接著丟,于是乎你在山上除了遍地黃金之外,還能看到一旁的、一年四季都盛開著、不合時宜的高山杜鵑(白)。
自己都不要的東西,為什么要讓自然和其他山友來概括承受呢?都背上山了,再背下去應該也沒什么難的吧?相信自己好嗎?無痕山林有一句話除了照片和回憶,什么都不取,除了足跡,什么都不留,雖然很矯情,但很真實,要留下什么樣的環境給下一代?,我們的每一個動作都舉足輕重。

尊重其他的使用者
山上常見的動物有昆蟲、鳥類以及許多中、小型哺乳類動物,但最常見的還是人。于是尊重其他的使用者,成為了在山上一個重要的課題。
登山禮儀跟開車很類似,在步道中相逢時,原則上下坡者應禮讓上坡者(但上坡氣喘如牛如我,倒是很樂意讓下坡者先行)、休息或扎營時需遠離步道,此外,因行程的不同,有人晚睡、有人早起,在營地的時間請盡量避免喧嘩或制造噪音,如需使用頭燈,請盡量使用紅光將角度壓低。
隨著科技發達,影音的播放設備也從收音機進步到藍牙音箱,其中很多產品也是以輕量、體積小,容易攜帶為賣點,聲音也越來越精致、越來越大聲。在山上,我們沒有厚實的水泥墻,只有單薄的木板隔間或帳篷的布料作為區隔,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點細微的聲音都可以進到腦海深處,如果在都市都不喜歡被鄰居制造的聲音干擾了,在山林間又何嘗不是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到戶外了,就多多傾聽自然的聲音吧!
該如何進行行前的體能訓練?
登山是一項很被虐的運動,尤其是高山,明明是有氧運動,卻偏偏選在氧氣稀薄的地方進行,而且還會需要在負重的情況下長時間地行走,沒有體力,就只能靠毅力,若是沒有一定的肌力和體能支撐,會容易走到身心俱疲、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容易跌倒、受傷,因此在行前進行體能訓練,是對自己還有他人負責的方式之一。
若是有上健身房的習慣,可針對心肺、股四頭肌、臀大肌、背肌做訓練,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要找個運動開始,最容易入手的大概就是慢跑了,循序漸進地跑,漸漸地把里程往上加、將速度拉快,對心肺能力有一定的幫助,但跑步使用的肌群畢竟跟登山不太一樣,時間許可的話,找個機會去郊山走走,除了訓練體能,也可以增加一些實戰經驗,這點很重要,身邊有不少跑馬的朋友,體能要拿來登山是完全沒問題,但因為缺乏應對自然地形的經驗,容易產生不安全感,尤其是下坡,會找不到踏點,每一步都感覺如履薄冰,而通過實際到郊山徒步,可以大大提升面對自然地形的應對能力,這是其他運動沒有辦法取代的部分。
又或者你跟我一樣,整天忙到昏天黑地又懶惰,放假就只想待在家不想出門,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雙腳代替電梯,一種聊勝于無的概念,有動總比不動好,重要的是,是不是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去實踐?如果沒有,就別再拿沒有時間當成不做體能訓練的借口!
不出發可以有千百種理由,但出發只需要一股沖動,在決定出發之后,怎么樣可以讓這趟旅程愉快又安全,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