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不可不知的大小事,給剛爬山的人

分類:徒步登山露營 |熱度:5799 ℃

原本人和自然之間就存在某種親密且平衡的互動,但現今由于科技、都市發展、生存依賴度及文化影響……等各種因素,卻把人類從生理及心態上遠遠的拋離自然,自我局限在一道高墻外,并因忙碌、陌生或技能體力不足產生畏懼自然,甚而討厭自然。但試著回想,在工作忙碌之余,是否有時打從心里,渴望倘佯在一種平靜、完全放松地環境,最好還有徐徐涼風,樹影婆娑,鳥叫蟲鳴。

以下提供初學者在山野中生活的方向與基本原則,每個人都會有適合他自己的方法,如何找到合適的爬山方法、技能及裝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虔敬開放的心,接納自然帶領我們的互動與感受!

b0cdab38358d4328b6b4ef4c24da2d00

上山前的淮備

一、參加行前會議:

行前會議是活動領隊在隊伍出發前,對活動行程內容、裝備、工作分配及相關問題的說明,并與隊員間互動協調,通常會視需要召開一次以上。會議中,領隊會淮備相關資料并說明上山行程、可能遇到的狀況及體能要求,盡可能讓隊員了解路線與配合活動行程。

若是私人行程,還會做活動工作的分配(如交通、申請、器材、采購、醫療....等),隊員則必須自己檢測身體狀況,將可能的困難、疑問提出,好事先防范,若對計劃、菜單、交通……有建議,此時是最好的溝通時機,因此,行前會議是務必出席的,一方面了解狀況,一方面也可熟悉認識同隊伙伴,培養默契。

01f4690cff814a21a6c7f2b1c22d4835

二、體能訓練:

體能是自己的,需要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并非只是為了一次的爬山,而是希望能長久享受山林的喜悅。有人說最好的體能訓練,就是上山時背著背包爬,但這樣的方式建議是輕背包及每周能固定爬2-3次以上者,若背著重背包爬山,雖然也可增進體能,但常會造成關節、脊椎的長、短期傷害,所以適當而正確的運動,應依下幾個原則,再依個人運動習慣或下列體能訓練表培養:

(一) 運動原則

1、活動暖身

運動前應暖身,先讓身體熱起來(緩和的慢步跑不錯),再將踝膝腕頸肘肩及腰關節活動開,然后做伸展(拉筋),不但可以將運動傷害減低,也可讓運動發揮應有的效能。

2、循序漸進

任何運動,應由輕而重,由慢而快,由小而大,不要因不當的運動而產生運動傷害或負 荷過重,影響了運動的壽命。

3、持續有恒

運動貴在持續不間斷,至少每周三次,每次30-40分鐘以上,才能達到運動的效果。

4、均衡發展

全身性的運動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注重某部位或某功能的運動,會引起身體健康的偏差,所以應實施「均衡的運動」,可以將數種運動輪替,如慢跑、游泳、登郊山、攀巖、健身房…等。

5、適齡適性

適當的運動應是依年齡,性別而有所差異,也應因身體體能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運動,不能「一視同仁」,「不分輕重」。

6、略超負荷

運動要有效果,應該是每階段的運動要超過一點自己的體力負荷,略喘,略速,才能進步,增進效果。

7、培養興趣

長久的運動是靠興趣來維持,否則易流于形式或應付,應在運動的同時培養運動的嗜好。

(二) 體能訓練表

1、心肺功能及整體肌耐力

游泳、跑步、快步走及爬高(郊山)等使心跳達80-120以上及呼吸量增大者且持續20分鐘以上,皆有助增加心肺功能,而慢跑又是登山體能不錯訓練方法,但是人的肌肉和心肺功能,絕對無法如機器般,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暖機,然而自然界中又隱藏著許多不知的危險因素,需要有好的體能,才能抗衡,為了避免急促的訓練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因此一個想上山的人,一定要擬定一長期「慢跑」的體能計劃。

如何來慢跑呢?慢跑不似賽跑般,需要不停的沖刺,它可以用你最舒服的步伐去跑,如此較不易受傷,而且慢跑前,亦需做一回合熱身操,慢跑后也需做擴胸運動做結束收操;剛開始訓練時,您可以不限距離的連續跑五分鐘,幾天后加到十分鐘,每天訓練,持續半個月后,應延長達半個小時,一個月后,再增加至一個小時的慢跑時間,如此后,您將可以輕易的踏上任何高山,而且都會是一個快樂之行。我認為,體能不但對山野活動者是必要的安全保障,也是對山神的一份崇敬之心。

2、增強大肌耐力:爬樓梯上樓,每次約20分鐘,但不下樓,以免造成膝蓋過多的沖擊。

3、小腿及大腿肌肉:墊腳上下,高約10cm,以腳趾支撐。

4、腰力:腹肌運動、仰臥起坐,一次3分鐘,每天5次。

5、擴胸:伏地挺身,一次撐3分鐘,每天5次。

6、握力訓練:手指松緊握放,一次3分鐘,每天3次。

7、郊山:每周爬郊山至少連續2小時行程。

8、增強負重能力:

負重跑步、爬樓梯上樓(但在訓練初期不建議做這項運動,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可增強肩、腰、腿力(大、小腿、腳踝、腳)、頸、頭、后背肌的肌耐力。

1b647e1a9bab4e56add9761faf85875a

(三) 成果驗收

1、 不限距離能慢跑40分鐘。

2、 或其他來回約2小時以上的郊山負重10公斤慢慢走能不休息等頂。

三、熟悉行程

在行前會議后,應對地圖及行程資料必須讀熟。大部份的資料現今都可以通過網絡、書籍或是登山團體的老驢們找尋到,而自行找尋的資料、照片更能增進對路線或其歷史背景的了解,不但可讓此行收獲更豐富,也能進行更安全的登山活動。

四、裝備選擇之一:食物與衣服

在行前會議后,應就領隊對行程說明及裝備要求,選擇適合的裝備。若有需要采購裝備,對于初學者建議,只要朋友有合適的,能先借就用借的,因為戶外裝備多樣化,而且功能取向并不盡相同,剛開始爬山的人也許還不能很清楚了解自己的需求,所以只選名牌就不一定適用,應該多多在爬山的機會看別人或各家戶外裝備的不同,了解優缺點,等到自己能感覺某一樣裝備有不敷需求或不便利時,然后再去做購買戶外裝備。裝備只要買對,而且用得到,在山上就會明顯感覺舒適便利,而且由于大部份的登山裝備都還蠻耐用的,不管是不是二手或新品,都是值得投資購買。

以現今強調健康長久的爬山觀念,裝備的輕量化是個不錯的方向,而戶外裝備并不便宜,既然要買就應買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所以瞭解各裝備的特性及功能后,還是得配合自己的習慣及喜惡做選擇,以下下列一些個人基本重要裝備,分食、衣、住、行等四方面做簡單介紹,提供參考:

363ecb08d948414c9d3185fc2b21ea40

食方面-爐具、鍋具、水壺(袋)介紹

1. 爐具

每個人最好都能有自己的爐頭,一方面在行進時可按自己的需求煮食,不必依賴他人,一方面在緊急時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功用。爐頭依燃料可分瓦斯、汽化與媒油爐,依型式又有分離式可供選擇,但由于是個人使用,分離式或汽化、煤油爐火力雖強,但因重量、體積及操作問題,除因常爬縱走、長期在山上或考慮燃料費等因素考慮,其實并不適合剛爬山的人。瓦斯爐頭目前重量輕,火力也不賴,甚至有鈦合金的輕量產品,也可依需要是否選購有自動點火裝置,而整體爐頭重量在50-130g為佳。

2. 鍋具

目前有不銹鋼、鋁合金、鈦合金三種。鈦合金是目前的主流,重量輕質硬且無鋁合金氧化問題,是不錯的選擇,鍋具大小至少要能容納一碗即食面(山上最常吃的)為佳,最好選擇有把手(才不會無法拿起)、蓋子(有些蓋子還能當小煎盤)的。

3. 水壺(袋)

有分塑膠窄口瓶、寬口瓶、水袋、鋁合金瓶、不銹鋼(鈦合金)保溫瓶。大小以一天行進飲水需求為考慮,約600ml至1000ml;材質應選耐高溫者,緊急時還可隔水加熱當暖暖包。寬口瓶特色是易裝水及沖泡其他口味,水袋較不占空間,這兩種是不錯的選擇;另外保溫瓶在寒冷的高山上常令人有意想不到的溫暖;而它們大部份可再選購吸水管(行進時不需停下來)、保溫攜行袋等配件,以增加多方功能。

bf035780c3dd4ac6945c5e352e741afc

伙食購買

一般來說跟隊出去,早、晚餐大概都會開公伙,只有午餐須自行淮備。中午的時間因為大部份都還在行進中,大概時間在幾十分鐘以內就要吃完中餐并收拾好東西,所以大多以行動糧為主,假如時間多、水源充分,不妨煮個面會很享受;也能利用昨夜的剩菜剩飯,在早餐時做成飯團是非常好吃的;時間、水源不足時,餅干是便利的方式;若重量許可,中餐吃水果或飲紅糖水、蜂蜜水,既能補充維他命C、礦物質或熱量,又可少背一些水,是不錯的選擇,另外提供一些行動糧及預備糧的項目可做參考,如下:

1、行動糧:

在行進中持續補充體力,所以需易于取用,且具高熱量或碳水化合物為佳。如水果、葡萄干、核果類、餅干等。而在餅干的選購上,在不缺水時隨便買什么都無所謂,一旦缺水時就要特別注意,花生口味的太燥,而太甜或太咸餅干也很難入口,可多買一些檸檬或草莓口味。當考慮到以咸餅干搭配口味時,要注意需要搭配的飲水量,而飲水亦可添加蜂蜜、紅糖等,增加口味及營養,另外可買奶茶粉和檸檬紅茶粉隨時泡來喝,調味醬料也都可以換著搭配干糧。

其他如蘋果、乳酪餅、蔬菜蔥餅的咸餅干、果凍、沙其馬、豆干、肉干、牛奶糖、巧克力、核堅果類、起司、消化餅、八寶粥……都是不錯的選擇!

2、預備糧:

在高山上活動有時因某些不可預測因素,導致行程延誤而多帶之食物,大約每三天就要多準備一天的份,此類的糧食無需或僅需簡易炊事,并具有輕便、高營養、高熱量、易消化及長期存放的食品為主,如核果、肉干、脫水水果、軟糖、巧克力、糖粉、果汁牛奶粉或速食包等。無論如何,攜帶一些預備食物又不會增加太多重量,不但可以提供許多耐力與體力于無法預測的遲歸,而及時的進食亦可以提供足夠的能量與心理的振奮。

3.緊急糧:

應急之用,原則上以各自攜帶較理想,且有高熱量、易消化且不需處理即可進食者為佳。如高醣(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血醣、均衡電解質)、鹽片、紅黑糖水、葡萄糖(可直接經由胃壁吸收迅速轉化為熱能)、姜茶(老姜加紅糖)等,能在緊急扎營時,迅速補充熱量或去寒氣治感冒。

2e22a73942854a06904a388575e545d6

衣方面-雨具、保暖衣(褲)、排汗衣(褲)介紹

服裝穿著的原則是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忌穿棉質衣褲,易濕不易干,又行動不便,因此排汗層和雨具的選擇也就顯得重要;另山高水深、地形陡峭、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所以,日夜溫差大,保暖裝備除衣褲外,保暖帽、領(圍)巾、口罩、手套及毛襪等也可適時配戴。

一般爬山不是以天數來淮備衣服,而是不管多少天,大概準備一套沖鋒衣褲、一套保暖衣褲、一套進行排汗衣褲、一套備份排汗衣褲,最多加一套睡覺用的(通常會和備份衣褲相同),所以扣掉雨具及保暖衣外,只帶2-3套。以下就沖鋒衣褲、保暖衣(褲)、排汗衣(褲)分別介紹如下:

849b779861c34ffbad014525f29ddd68

1. 沖鋒衣褲

沖鋒衣褲是必備裝備,除了防雨外,它還有保暖防風的功能?,F今有很多防水透氣材質的衣褲,價位從幾百至上千不等,但依透氣性還是gore-tex最好,一般高山的活動,1000-3000元左右二層以上的gore-tex外套及褲子就夠用了,而且平常也可以穿,比雨衣舒適好看多了,選購時注意最好帽衣連身、可與中層衣分離、易磨損的地方有加強補丁、口袋位置便利,有內襯等。

2. 保暖衣(褲)

一般會選擇羽絨衣或是polartec保暖材質的長袖衣服為主,而后者是目前的主流,有輕薄易干的特性,加上濕后也有保溫效果也不錯,所以建議使用,還有的polartec會加上windstopper或windpro的防風材質,在營地更是保暖,選購時應注意是否可以與外套連在一起(不行也沒關系),選購polartec 200以上的產品,沒有帽子會比較方便?,F在也有人買polartec加防風材質的背心,重量輕、舒適且平日搭配方便,也是可考慮的方法。

3. 排汗衣(褲)

強烈建議購買排汗衣,因為在高山上若穿一般T恤,等流汗濕后,鐵定會很冷很冰,穿上保暖衣也沒什么用,而一般有人喜歡買長袖排汗衣,或者是短袖排汗衣加長袖排汗襯杉(增加功能性),而褲子方面,一般運動長褲快干且輕、透氣佳又便宜者就夠了,或者是排汗長褲加一件短褲也可。

32731c19d89746a9bf4671a1ad07a3e0

住方面-睡袋、睡墊介紹

睡眠不佳或不足常會嚴重影響第二天的體力,而體力不好時又會降低判斷能力及反應速度,進而造成登山安全問題,故如何獲得較佳的睡眠也是登山活動中重要的事。住方面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介紹,但剛爬的人,不建議自己出去或者是難度太高的路線,僅就睡墊與睡墊介紹。

1. 睡袋

由保溫原理可知保暖力系源自較厚之保溫絕緣層,故一定重量的睡袋其保暖力是取決于充填材料的膨脹力、隔間方式及睡袋形狀;而睡袋的表布及里布則決定了睡眠的舒適程度。

充填材料

睡袋的充填材料主要有羽絨、人造纖維及棉質...等數種,在國外常以「單位重量的膨脹體積」作為羽絨制品的指標,其單位為「立方英寸/盎司」,例如650蓬的羽絨制品。這種評價方式有個好處,就是買方根本不必去管什么羽絨含量及品質,只要它能膨脹到那種程度就代表它有多少保暖力,所以它算是一種比較合理的品質指標。

另人造纖維的保暖力次之,但具有抗潮濕及保養簡便的優點,人造纖維的種類繁多,其中以中空纖維及超細纖維較常用于高級睡袋。棉質睡袋具有價格便宜的優點,但僅適合在低山露營時使用。而間隔方式以W型及箱型的立體隔間甚至是雙隔間為佳。

收藏時,長期壓縮會降低充填材料的膨脹性,所以不管是那一種睡袋在儲存時應令其自由膨脹,這對于所有的保溫衣物亦相同。

睡袋形狀

睡袋除了長短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造型,其形狀主要有「信封型」、「木乃伊型」及「人型」三種。我們說穿衣要合身而睡袋亦同,故以人型睡袋最符合保溫需求。但信封型睡袋有較大可活動或放物的空間,另外兩個相同的信封型睡袋還可以利用拉鏈結合成一個更大的睡袋,這也是它特有的應用方式。

溫度標示

而一般睡袋上標示會有舒適溫度及極限溫度,但是它僅在無風之晴朗干躁氣候時適用,高山環境通常多風潮濕,所以可能要將它打些折扣才好。選擇睡袋最重要的是看季節氣候及使用場合,全年無休的高山登山者需要準備兩個睡袋,即春、夏、秋三季用保暖力可達0℃的睡袋,及冬季雪地用保暖力可達-10℃的睡袋。

太冷太熱皆不宜

切記,太暖或太冷的睡袋是會讓人睡不著的。但有時天氣劇變非您所能預測。這時睡袋可能睡不暖或睡得太熱,此時必須采取一些應變措施。當不夠暖時,您可以先戴上帽子,然后將身上所有的衣物脫下(除了內衣褲外)或取保暖外套、備用衣物...等,將它們蓋在身上(即塞在睡袋與您的身體中間),如此可以得到體溫共濟及增加睡袋之保溫絕厚度的雙重效果。如此通常能增加睡袋之保暖力達4~5℃;若睡袋太暖時,通常第一步一樣是把身上所有的衣物脫下(除了排汗內衣褲外)放到旁邊去,如果還太熱那只好由睡袋的拉鏈來調節,通常雙頭拉鏈具有較好的調節效果,因為它能令睡袋的下部開啟使腳部通風透氣,而上半身卻仍有適度的保暖,這樣比較不易半夜著涼。

1e25684b61ec4659b1d67aaaa7d9e29d

2. 睡墊

如前所述,保暖力取決于材料所能造成的絕緣層厚度,由于身體的重量會壓扁睡袋的底層,大大的減少了絕緣厚度,這時候最好有睡墊來補救。否則您的背部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冷流由地下竄入您的體內,這時鐵定睡不好。若依材質來分,常見的睡墊有錫箔睡墊、泡棉睡墊及充氣睡墊三種,若依長度來分則有全身及2/3半身兩種。

錫箔睡墊既薄且輕適用于夏山,使用時光面朝上以利熱反射;泡棉睡墊及充氣睡墊可以依其厚度適用于各種天氣。一般而言充氣睡墊不但睡起來較舒服,且在折疊攜帶上也比較方便,但會較重一點,以致又有2/3半身用充氣睡墊減輕重量,整體比較買個泡棉睡墊或充氣睡墊會比較好,而國外的產品又比國內的品質好又輕很多。

行方面-頭燈、鞋子、背包介紹

爬山在走路方面的東西很多,如頭燈、背包、護膝、襪子、鞋子、指北針地圖、哨子、瑞士刀……,尤其現在強調健康的爬山,登山杖(增加支撐點、避震)、護膝(增加韌帶強度、減少關節的沖擊力、保暖)也是少不了,但目前僅就頭燈、鞋子、背包做介紹:

b05419d24344427682ef2cb11764f201

1. 頭燈

要買就買頭燈,不要買手電筒,因為可以空出雙手較安全也便利。依材質可分LED燈及氪、氬氣鎢絲傳統燈泡。傳統燈泡耗電使用約3-5小時,但可照至20-50M遠,要摸黑探勘者以此為佳,而LED的頭燈是較省電,約可使用20-100小時,其照明距離約10-15m以內,起霧時也無法發揮應有照明功能,但畢竟LED真的很省電,拿來做營燈也不錯。新手建議能買有LED與傳統燈泡做在一起的頭燈,多用途而且價錢也不貴。

2. 鞋子

鞋子方面最好要穿登山鞋,登山鞋的選購以鞋底為主,因為山路崎區,一般會選擇鞋底較硬,會較省力也避免異物穿刺,另鞋底印紋粗的抓地力較好(現在黃金鞋底是主流),有 Gore-tex的不錯,可防水潑、踩水時防水效果佳,但沒有也無所謂,因為除非高級一點的鞋子,在雨天爬山,gore-tex大概在兩天內也會全濕了。

買鞋一定要試穿,而且下午去試比較淮,穿時可走走看,大小約要留1-2手指縫,因為爬山有時會穿厚毛襪或兩層襪。一般來說,登山鞋很重保養,上山前要將皮革部分涂上保革油,以保護皮革及增加防水性,縫線處也最好涂上縫線膠防水,下山后也要將鞋子表面臟污拭凈、陰干(非曬干)后在涂上一層保革油。

另外因為現今的鞋子大都是環保鞋底,以液態橡膠沖壓成形,鞋底內含有許多小空隙,所以剛買鞋子時,平常也要多穿,將空隙的空氣擠壓出來,才不會讓鞋底內部氧化而導致脫落,若二、三個月才穿一次,我想一、二年內,它就可能氧化脫落。

97af0bd25fe74c59b2d34163c4339e4e

3. 背包

如果要參加一至三天行程應該要約50升左右較適當,重點是能將所有物品塞進背包內為原則,購買大背包一般都會選擇內架式,因為好背、省力、易調整且重心穩,選購背包時,除價格考量外,其背負系統類別好壞及是否符合自己背長,應是更重要的考慮要素,最適當的背負系統是在背時背包的襯底在腰部以下十公分左右,或在臂部的一半,此外,由于肩帶的寬度是無法調整的,因此選購時應注意肩帶寬度是否符合肩膀寬度。

凡符合以上兩點者,才是適合自己的背包,這可直接詢問店員。其它如背包重量、材質、是否有側袋、頂袋是否分離、……等都應符合自己的習慣。

0f748fb120cc4cdfaed0b14d242cb53f

除上述戶外裝備外,個人應淮備個人急救包(求生包),內應有簡易針線包、防水套、打火機、火種、求生紙及個人內外用藥、護理用品,如止炎、除痛的藥品及感冒藥、止痛藥、止瀉劑、過敏藥物等,及其他個人緊急需求的物品,以備不時之需。

在山上活動時

一、行進的穿著:

一般登山者由于重量關系,無論是幾天的行程大概都只準備2-3套的衣物,行進時固定穿一套,等到營地就換上備份或保暖衣褲,隔天又穿上前一天行進時穿的衣服,絕對要注意保暖及備份衣褲不能濕,一定要隨時保持一套干的保暖備份衣物。

登山大部分的穿法為三件式,里面是排汗衣,中間是保暖層(如羽絨衣或是抓絨衣),外面是擋風層(如Gore-tex)。一般來說行進時因為會熱,許多人常只是身著一層長(短)袖排汗衣或襯杉,但須將沖鋒衣放在背包易取得的位置,一休息時,可以馬上穿上為原則,以避免著涼,若在高山休息半小時以上,則可以考慮也將中層衣穿上。

另褲子方面,清晨出發時太冷或有經過箭竹、草林時,因其葉上常帶有露水,建議先穿上雨褲及雪套,等行進后再視情況調整。行進間的穿著應隨時調整保持彈性,且剛出發時的保暖很重要,然后以不會太熱或太冷為原則隨時調整,所以有時早上出發,領隊常在剛走的十五至三十分鐘就會休息,一方面可讓隊員調整裝備服飾,另一方面亦可了解隊員體能速度的配合。另建議天冷走路時綁上頭巾或戴上帽子,一方面可吸汗或遮陽,一方面可幫頭部防風保暖。

1cbadb451fc44705a3f9c369055951a3

二、關于行進方式:

1. 以等速用休息步的方式或自己可接受的速度慢慢走

上坡時不要走幾步就停下來喘氣,最好以等速度用休息步的方式或自己可接受的速度一直慢慢走,不要怕拖累別人,也切忌經常休息,這樣會耗掉更多體力,慢走都絕對比不能走強多了。休息時間原則上不要久到讓身體冷下來(大部分的說法是一個小時休息10分鐘),否則容易著涼,更易使體力透支,尤其冬天時還會抽筋!

2. 下坡時,要慢而沉穩

下坡時,要慢而沉穩,切忌蹦蹦跳跳,不然膝蓋軟骨會受傷,造成永久運動傷害!(下坡時可帶護膝保護之)

3. 行進間保持能看到隊友的距離

行進間最好能保持可見到前后隊友的距離間隔,登山切忌脫隊、單獨行動,如廁或暫時離隊,請務必告知他人等待,以應付突發狀況,避免個人迷途!

4. 休息時要面朝來處

休息時要面朝來處,記憶當地景物,并作好判圖工作,確定是不是在預定的路線上,也可避免迷途時找不到退路!

5. 建立行程紀錄

要建立行程紀錄的習慣,不但是一種回憶,也能建立自己登山的習慣,或將行程內需檢討的事情供大家參考。迷路時,更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功用。

6. 天冷時可增加鞋內登山毛襪

天冷時可增加鞋內登山毛襪,增加保暖性,下雨時內層穿襪也會使登山過程更舒適自在。

7. 鞋帶根據地形適時調整

鞋帶不同地方的松緊也會影響舒適,下坡時,因腳指頭會前移,所以腳踝須打緊,固定腳踝,以減少指頭前移與鞋尖的碰撞;崎區地形時,高統及腳踝的地方須打緊,以增加腳踝支撐性;若平時走路鞋與腳有磨擦,則將腳背處鞋帶打緊會有幫助的。

8. 定時飲水、補充行進水

行進間要定時飲水及補充行進水,若不是很確定水源距離,飲用水也務必保留過夜的可能(至少300ml)。

如何保持體力:

避免上山前熬夜(不要太興奮睡不著覺),也盡量少開夜車上山。 避免停停走走。 衡量自身體力,不要逞能背多(但也不可故意裝作背不動?。?,也避免一天超過8小時行程的路線。 飲食正常,有些女生中午一定要吃的好,下午才走的動,所以要知道自己狀況,不要跟大家一樣,中餐草草解決! 隨時補充行動糧,好吃的行動糧不但會適時補充所需熱量,還會讓心情像遠足般愉快。 注意保暖。不論是在行進間休息,或是到營地后,第一個就是個人保暖工作,而排汗衣會是你不可或缺的幫手!休息時務必選擇避風的地方,營地亦同,不要選在風口處!也要確保御寒衣物的干爽(包含襪子),這樣在營地的晚上就不會冷的發抖! 晚上儘早睡覺,并要有高品質的睡眠!若被打鼾吵到,請務必和隊員調整位置,或推一下打鼾的人,用不著客氣,因為也有可能您的睡不好,會讓隔天的行程走不下去。

到營地后:

穿上保暖衣服或備份衣物,保持體溫。 搭好帳篷,并將當日及隔晨會用到的公用裝備拿出來集中(如鍋具、爐子、燃料等)。 領隊會分配人員取水、炊事……各項工作,請盡量多動手幫忙,在做的同時也是一種學習。 身體不舒服及疑問,立刻告知領隊或向導處理! 公事弄好后再開始整理私裝、帳篷內務、準備好碗筷,并將夜間活動用具如頭燈備妥。 用餐完畢,如水源充足,可直接取水洗滌碗筷(也可用湯、茶洗干凈即可),洗碗水和廚余的處理應遠離水源及營地,若無法帶下山,應選擇多植被處挖洞掩埋,如水源不夠,則用衛生紙擦干凈即可。不可用人工清潔劑,可用黃豆粉或茶葉渣! 睡覺前將爐頭、營燈收好,套上套子,以免受潮;另外鞋子、食物可以擺進背包并用背包套套好,置于不會積水的地方以免下雨或露水弄濕!還要將鍋具要拭凈收好、廚余垃圾綁緊,最好能離營地一點距離掛著(用登山杖掛也不錯),以防黃鼠狼或其他動物入營地翻動取食! 長程縱走幾天后通常行動會較呆滯,但仍要把握越早弄完越早休息的原則,爭取休息睡眠的時間,睡覺時若有人打呼而睡不著,請務必與適合的人掉換床位!

2dfaa8636694425e92deceeae3425573

如廁及垃圾處理原則:

路旁、營地及水源附近不可上廁所。上山最好帶個小鏟子,在植被厚的地方挖30公分以上的貓洞再上廁所,完事后把衛生紙帶下山并覆土埋好。(衛生紙需三年才能腐化,燒掉有時會無法控制火勢,所以最好帶下山!) 垃圾含廚余及果皮茶葉去除水份后,盡量全部帶下山,廚余應盡量減少(菜單要適量,盡量少用油),剩菜盡量吃光或可當明天稀飯的配料。若廚余無法帶下山,也要比照如廁以掩埋法處理!

如何得到高品質睡眠:

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是隔天行進動力的來源!要擁有好的睡眠品質,除個人天賦異稟外,最重要的還是睡前的淮備工作。

帳篷下方凹凸物盡量夷平,帳篷旁要挖排水溝,避免積水。 帳篷外帳一定要拉開,釘好營釘,避免帳內反潮。內帳最好留通風口,保持帳內流通,不要因為天冷就把門窗關的死死的,這樣空氣不流通,反而會反潮,導致睡袋潮濕而睡不好。 睡墊最好使用泡綿或是充氣式睡墊,單人鋁箔的太薄,下面有小石頭都會感覺到! 睡覺前可和隊友互相按摩肩膀及小腿,可減低疲勞;睡覺時也可把腳稍微墊高,增加尿酸代謝效率! 睡覺前要上好廁所(半夜起來上廁所是很痛苦的事?。?,并淮備好頭燈、水壺、雨具及拖鞋在旁,以防半夜所需,而水壺可放在睡袋內,半夜喝溫水會比較舒服。 帳內東西擺整齊,不關睡覺的東西最好都收進背包中,雪季爬山這點尤其重要! 濕襪子可放進睡袋中,用體溫烘干法烘干,但大多數女生勿試,因為不但烘不干,還會睡不好覺?。ㄅ帜_容易冰冷,建議穿干襪子睡覺) 淮備一條毛巾,可擦干帳內濕氣。 不要穿太多衣服睡覺,這樣不會比較溫暖,反而會讓你睡得不舒服。

緊急狀況處理

一、沖頂背包必備物品:

哨子、雨衣褲、口糧、水壺、鋼杯、地圖、指北針、御寒衣物、頭燈、急救(求生)包等物品。(可能的話還要帶爐頭、瓦斯、雨布、繩子及手機)

二、迷途

預防方法是行進間不脫離隊伍,維持可互相看見的原則。迷途后之應變方法:

鎮定精神,不要再亂走,就算有體力也不要自行尋路!一般來說領隊在休息時都應清點人數,所以在1-2小時內就會發覺找尋。許多意外的發生反而是在迷途后慌張的找路時發生。 找避風處休息(但不可太隱蔽,以至別人找不到你!),并拿出御寒衣物做好保暖工作。 迷途時(十分鐘內見不到隊友又無法確定位置)請務必就地等待,可將隨身攜帶的連絡工具如手機或無線電做連絡,若只有哨子,以三聲為一單位吹,若處境無危險,在聽到有人回應(吹哨)時,改為一聲一單位引導。 如無回應,休息一下,定時隔間繼續吹,并做過夜淮備!過夜原則:鎮定精神、避風防露水(但不可太隱蔽)、分配自己帶的糧食、善用背包中的資源、點根蠟燭會讓人較有安全感(最好能升個火)、在旁邊明顯處放置顏色鮮明的東西(如紅色背包套),以利他人找尋! 等待救援。

三、失溫

一般而言,病人的體溫若在32℃以上,身體仍保有對抗低溫的反應,會有顫抖(以增加熱能的制造),心跳加快,血壓升高,代謝速率增加(以增加身體產熱)。當體溫降至30-32℃時,顫抖能力即消失,代謝速率減慢,心跳減慢,血壓降低。如體溫低于30℃時,心跳脈搏逐漸微弱至幾乎不易察覺,病人看起來就像死人一樣。然此時千萬不能因病人看起來像死人而放棄急救,因為根據報告顯示,曾有病患在15℃下,看似死亡,后經急救4個半小時,仍有恢復的報告。

對于低體溫病患升溫的方式,一般可分為被動回溫及主動回溫。而主動回溫又可分為主動體外回溫及主動體內回溫。被動回溫即是保暖,避免熱量繼續散失,而讓身體能利用本身代謝所產生的熱能來升溫。其方法包括:

去除寒冷的來源,將病患移至溫暖的地方。 去除濕衣物,換上干的衣服。 蓋上防風衣物,如毛毯等。主動體外回溫的方法,包括使用人體、熱敷、熱水袋、泡熱水浴等,但應注意須降低主動回溫將造成的傷害。

6b9d4c9f6042479d80b8a511bf1b8993

四、中暑或熱衰竭:

不要穿太多衣服走路(以個人而定,但也不要因此著涼),以至汗水流不出來,導致中暑。也要適時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鹽分,避免中熱衰竭!處理原則:

到陰涼處休息,解開束縛(如第一個扣子、腰帶等) 臉部潮紅者(中暑)要抬高頭部,擦拭涼水,降低體溫;臉色發白者(中熱衰竭)要墊高腳部。 如患者清醒,可給予水分(可酌量加入鹽巴),多休息。

五、抽筋、扭傷、或外腫傷:

肌肉抽筋的原因很多,如肌肉或肌腱的裂傷、鹽分流失過多、局部溫度變化太大、局部循環不良或過度疲勞、心情過份緊張或肌肉協調不良、其他不明的原因,最正確的急救原則是立刻休息,對局部肌肉施加均勻的壓力,然后緩慢而且持續的拉長它,使它放鬆為佳,并可吃些鹽分或電解質發泡碇,注意保暖;扭傷或外腫傷,請就地(必須是安全無虞的地方)休息,等待領隊或隊友協助。并以冷(冰)水冰敷20-30分,冰敷后可適量擦消炎止痛藥并固定包扎患部,視情況決定是否前行,24小時后,再改以熱敷加速循環消腫。

六、高山癥及其他疾?。?/p>

高山癥的反應大約會在到達高海拔地區(2200米以上就有可能有高山反應,因人而異)5-36小時內顯現,而常見的輕度癥狀有頭痛、胃口不佳、疲累等類似感冒癥狀,進一步中度癥狀加重,出現呼吸加快、平衡感不佳,若不處理會衍生肺水腫或腦水腫等,甚至致命。當有身體不適時,一定要跟干部領隊反應,好讓領隊評估追縱病程是否有進一步發展,因為高山反應,雖有藥物及氧氣可改善癥狀,但只有立即降低高度才是最佳方法!

另外頭痛大部份登山者常發生,一部份原因可能是高山反應;另一部份原因是頭部未保溫、散熱太快,導致太陽穴附近微血管收縮,引發頭痛,治療法就是戴上保暖帽子,呼吸新鮮空氣或是先行睡覺休息,吃顆頭痛藥都有效,但不要因胃口不佳就不吃東西,這樣只會更糟糕!

b619140bbedf4965a3595532bd2d7bbc

七、蜂螫:

與蜂對恃,當我們進入對方警戒區域時,任何不友善行為,如拍打、驅離,都會被它解釋成不友善行為,導致傾巢而出,至死方休。靜立不動與蜂對峙,不保證不會被咬,以雨衣硬擋可能只有短暫效果,當牠噴灑費洛蒙,金蟬脫殼反而是較佳自衛模式,當發覺及觀察蜂的飛行行徑為針對特定某人或某隊時(繞圈),快閃人是唯一處理原則,在無道具下犯不著與它硬碰。

蜂借著尾部的螫針將毒液注入攻擊的動物,胡蜂螫人時螫針不會被拉出,可連續叮人;而蜜蜂螫人時螯針會被拉出留在病人傷口上,同時毒液囊也會被一并拉出,螫針及毒液囊在離開蜜蜂尾部后,仍可繼續抽動達30-60分鐘,不斷地放出毒液,因此,如發現傷口上有刺針,應將螫傷部位放低,除去刺針,以防止毒液繼續進入體內。除去的方法,可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刺及毒液囊刮除,不要用手去壓擠,以免注入更多的毒液。并用肥皂水或消毒水清洗傷口,涂抗組織胺藥蓋上紗布。用冷敷,以減少腫脹及癢,但不要在傷口上直接用冰敷。

大多數蜂螫傷只產生紅、腫、熱、痛或有輕度搔癢的局部反應,少數會出現嚴重中毒及過敏反應(主要有惡心、吐瀉等腸胃癥狀及吞咽呼吸困難、抽搐、神智不清等神經癥狀,甚而發燒、全身水腫、血壓下降、休克等)或延遲性過敏反應,而絕大多數蜂螫致死者多半因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而死,其中大多數發生于前15分鐘之內,而被大蜂、小蜂螫傷,其發生過敏性的機會幾乎沒什么差別,而過敏的癥狀通常一次會比一次嚴重。由于蜂螫致過敏性休剋死亡,多在送達醫院前即發生,因此,在美國建議一般養蜂及郊游、登山者,最好隨身帶有治療過敏性休克的特別裝備,如Ana-Kit或Epi-Pen (內含治療過敏性休克最重要的藥物-腎上腺素)以備不時之需。

32c0986d5d7a49b8926a0a68609ace8c

八、蛇咬傷:

一般可根據毒蛇咬傷所產生的臨床癥狀,把蛇毒分為出血性蛇毒及神經性蛇毒,毒蛇咬傷雖然主要發生在每年的3-11月,而以7-8月最多,即使在冬天,亦不可排除毒蛇咬傷的可能。

典型的毒蛇咬傷會有兩個顯著的毒牙痕,但是沒有看到明顯的毒牙痕,確不能排除毒蛇咬傷的可能性,當然,如果傷患、同伴或救援人員能清楚認識毒蛇的長樣,將更可了解是被何種毒蛇咬傷。

被出血毒毒蛇咬傷,一般會在30分鐘至一小時內產生癥狀,但常在被咬五分鐘內,立即會發生嚴重的灼痛,并圍繞毒牙痕中心開始腫脹。常見的癥狀除局部的紅、腫、熱、痛、瘀青、皮下出血、或形成水泡外,亦會產生腸胃道出血及血尿等全身性出血現象。

一般而言,神經性蛇毒傷口較少出現明顯的腫痛(如雨傘節咬傷,傷口常不痛,也不腫),但眼鏡蛇咬傷,傷口則常會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神經毒毒蛇咬傷,常在10-15分鐘內,即會自咬傷處出現麻木的感覺,其后逐漸會產生眼皮下垂、口腔周圍麻木、瞳孔放大、口齒不清、吞咽困難、肢體麻木(并向近端漸漸擴展)、全身肌肉無力、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等癥狀。如未予以治療,可在咬傷2-72小時內,漸漸產生昏迷、呼吸肌麻痹而致死亡。如4-6小時以上仍未出現癥狀,縱使是真的被毒蛇咬傷(根據報告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毒蛇咬傷,沒有任何毒液進入人體),其注入的毒液量通常也不會太多。

由于使用對于毒蛇咬傷的現場處理,近年來有很大的改變,以前常使用的傷口切開吸吮目前已不建議使用 (因切開傷口,通常無法有效減少毒液吸收,反而會造成高比例的感染機會;同時也會傷到神經或肌腱,造成無法恢復的后果;對于出血性毒蛇咬傷,更可因血液無法凝固,而增加血液的流失;口對口吸吮也易造成施救者中毒) 。對于以前常使用的緊綁止血帶的方法目前已不建議使用(因即使將止血帶緊綁到可阻止動脈血流的緊度,通常也無法有效減少毒液吸收,反而會增加肢體壞死的機會及神經傷害的機會,因此目前建議如果要綁,可用彈性繃帶或褲襪,綁的松緊度與一般骨折固定打彈繃相當,大約是可阻止淋巴回流但不會影響靜脈的回流)。所以送醫是不二法門,但若無法及時送醫,還是須做上述急救方式,但須減輕避免各項做法之傷害。

1fb62e9969744827b5c7e887b0011e69

快樂下山后

一、身體調養:

在山上造成的身體傷害,在山下須好好調養幾天,不要急躁運動或爬山,免得造成長期運動傷害,而因山上因喝水量不足,所以山下也要多補充水份及水果蔬菜的養份,爬山是長久的,身體最重要。

二、裝備保養:

由于戶外裝備都有特定的保養方式。如睡袋大都不能洗、GORE-TEX只能以專用洗劑手輕洗、許多尼龍衣物帳蓬只能陰干……等,在購買戶外裝備時應先向店員詢問保養方式,保養不能偷懶,否則下次在山上壞掉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三、行程紀錄整理:

將在山上的照片及紀錄做整理,這是最好的回憶與進步方法,最好隊員能再聚會做照片欣賞與檢討,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會讓登山的興趣更穩固。

聲明: 買戶外 定位于為廣大戶外愛好者提供精心挑選促銷戶外裝備以及促銷信息。驢友從戶外裝備的品牌,價格進行篩選決策,為你節省出寶貴的時間。 買戶外為你推薦最好的戶外裝備品牌、戶外用品品牌,告訴戶外用品哪個牌子好,是你選擇戶外用品品牌的最佳參考戶外網站。 玩戶外,上買戶外! 本網站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網站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意味著認同其觀點或真實性。由于受條件限制,如有未能與作者本人取得聯系,或作者不同意該內容在本網站公布,或發現有錯誤之處,請與本網站聯系 (本網站電子郵箱為help@maihuwai.com),我們將尊重作者的意愿,及時予以更正;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原作者取得聯系。 點此投稿

0條評論

Hi,您需要填寫昵稱和郵箱!
姓名 (必填)
郵箱 (必填)
網站

暫時木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