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戶外裝備輕量化在這個部份有諸多的理論可以在網上或書籍上找到,但為求精簡 (不然就打不完啦),這邊只挑選私以為重要的點和大家分享。這部份的內容包含:
輕量化的好處
輕量化有什么好處?為什么我們需要輕量化?
輕量化的疑問
輕量化和你想的或許不一樣!
輕量化的想法
描述輕量化的定義、原則、和態度。
輕量化的好處
1. 減少體力消耗與運動傷害,享受山林的美好
背包重量最直接影響的就是登山者身心的狀態,背后輕一點大家不但開心,上坡時減少體力消耗有助于身心狀態,下坡時減少對膝蓋的衝擊,才能爬得健康長久。
2. 減少山難意外發生,增加地形過度的能力
目前山難最常發生的原因不外乎迷途和失足,而在失足滑落這方面,裝備輕量化就能有顯著的幫助,同樣是被石頭絆到或腳滑,身上背不到10 kg的人可能能輕易止住,但若身后是15 kg的人受到慣性牽引,幸運則一個踉蹌,不幸就下去了。
此外,在登山過程中若須危壁橫渡,背包的重量會讓身體外傾,增加墜落的風險,較大的背包在路基狹小的空間行動也比較窘迫;而在溯溪這種高技術性的行程中,背包的重量更會影響過地形時需不需要開繩,或攀登能力較不足者需不需要下背包,一來一往之間,行進速度就差了兩三倍。
3. 在輕量化的過程了解裝備并能靈活運用
在開始輕量化的過程中,我們會開始關注身邊所帶的每個東西的必要性并思考如何才能讓它發揮最大價值,就像在攀巖時用各種裝備架設系統一樣,我們登山若能對身邊各種工具更熟悉,就能更靈活地運用他們組成我們需要的睡眠系統、宿營系統等來達成各種目的。
輕量化的疑問
1. 輕量化很貴?
輕量化逐漸風行后,各個戶外品牌開始推出各種打著輕量化名號的商品,很多裝備其實和大家熟悉的并無兩樣,只是改成較輕的材質,這些商品往往是讓人把輕量化和昂貴連結的原因。然而,真正的輕量化除了裝備之外,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輕量化,也就是愿意為了上述種種好處而改變自己使用裝備的習慣,若只換成輕量材質而不改變使用裝備的想法,能輕量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
2. 輕量化減少裝備很危險?
裝備輕量化很重要的一環就是風險考量,在輕量化的過程中,應是用便利性來換取輕量,而不是用增加風險來換取。而在考量裝備時,都務必都要設想:在最衰最慘的情況時,我的裝備全上是否剛好夠用?輕量化不只在地形過度時能減輕風險,若行有余力,在隊友有需要幫忙負重時,更能伸出一臂之力,輕量化應該要降低風險,而非藉輕量化從事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活動。
3. 輕量化是因為體能不好?
無論是超會背的駝獸還是攻擊地形超強的坦克,許多人爬山爬久后免不了膝蓋問題,因此無論是體能好或不好的人,我認為都需要輕量化,但可照個人需求來調整輕量化的程度,在方便和輕量間達成自己想要的平衡。而我認為輕量和體能不好是不能劃上等號的。
4. 輕量化等同把負擔給隊友?
把東西給別人背得行為不是輕量化的一部分,那叫壓榨隊友或請挑夫…。輕量化仍然要負擔相同重量的公共物品,而有公共物品若體積大,則在出隊前能先討論是否有共識,整體隊伍公共物品的輕量化也是相當重要但較不易達成的一部分。
5. 新手不宜輕量化?
一般登山新手在裝備上常是由少至多,隨著體能變好想帶越來越多東西已增加舒適性,而后再由于上述種種好處而逐步輕量化。但事實上若新手能在花錢買裝備前多涉取相關知識,輕量化不但能減輕體能負擔,也能避免在之后想輕量化時多付一次學費。

輕量化的想法
1. 輕量化的定義
為了消除天數造成的重量差異,我們使用基本背包重量 (BPW) 來評估輕量化的程度,BPW即為包內物品減去消耗性物品 (食物,燃料,水,等) 的重量。依據BPW重量,我們能將輕量化分為幾個程度:
重型 >30 lbs(13.6 kg)
為體能足夠者攜帶了較多裝備,或初學者使用部份非登山裝備頂替。
一般 20 – 30 lbs(9 – 13.6 kg)
一般登山者使用登山裝備的重量。
輕型
(LW) 10 – 20 lbs(4.5 – 9 kg)
將原有登山裝備換成輕型登山裝備,常帶給人輕量化很貴的印象。
超輕型
(UL) 5 – 10 lbs(2.3 – 4.5 kg)
選擇設計精簡的裝備,并需依照需求調整個人觀念與登山方式(這不是有錢就ok的)。
超超輕型
(SUL) 3 – 5 lbs(1.36 – 4.5 kg)
裝備使用的觀念和技巧進一步升級,可能需犧牲一點方便和舒適性。
極輕型
(XUL) <3 lbs(1.36 kg)
極度精簡裝備,并配合野外求生能力減少攜帶的物品,有時會讓人覺得危險克難。
有趣的是,在輕量化的發展上,5 lbs曾被稱為 5-pound barrier,因此要跨越這個門檻是需要更多改變的。在現在裝備技術進步下,若能配合恰當的觀念,達成UL甚至到SUL的上限事實上并不會太克難或困難。輕量化到后來的發展也變得像一場競賽,就好像山徑野跑在比能用幾個小時完成路線,極致輕量化使用者也在比能用多少基本重量完成幾天的行程,因此對多數人來說是不需要做到XUL的。
2. 裝備減量:積少成多,一物多用
輕量化的第一步當然就是要減少不必要的裝備了,很多小細節加起來事實上會大幅影響最后的總重:像錢包里太多的零錢、食物的包裝、背包上多余的織帶、筷子湯匙是不是帶一種就好、背包套真的需要嗎?把每個東西放入背包前不妨多想幾秒。
另外輕量化最中心的一項法則就是一物多用,原本需要的兩項裝備只要用一個就能解決,重量直接打對折!最基本的登山杖當營柱,到背包背板當睡墊,甚至專為一物多用設計的裝備等等,這正是輕量化讓輕量化有趣且有無限可能的地方!
3. 裝備的共享
許多戶外團體出隊時會一人一個爐頭、大家都搭個人帳,在許多情況下這么做確實有其便利性,但若帳篷、爐頭、鍋具、部份技術器材等裝備能共享共用,便能減少重復冗贅多余的裝備。除了使用社團公裝外,有些人也會有攜帶特定個人裝備的習慣,這部份有賴于領隊的協調分配。
4. 裝備的取舍:夠用就好
在上述裝備減量和共享分配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對一個裝備要不要帶或帶哪一種款式感到困擾。而判斷的準則很簡單夠用就好,或是說得更精確點:裝備足夠剛好應付最悲劇的情形,雖然這時可能會有點不舒服但仍能確保生命安全。最簡單的例子,保暖裝備帶多少?就是遇到預估晚上最冷的情況,把全部衣物連雨衣和備用衣物都穿上、鑽進睡帶后夠用就好。
5. 輕量化的態度
看了上面這么多,我們可以了解到:輕量化絕對不是錢包隨重量減輕這么簡單的事了。在開始輕量化之前,你要先相信我的背包可以更輕,然后從下定決心要開始輕量化后,每當購入新的裝備前都要審視這個裝備有沒有必要性、多用途、而且不可取代,然后在這樣的情形和個人經濟條件下,選擇一個最輕、收納體積最小的裝備。

BPW中最大的三個來源是睡袋、帳篷、和背包本身,因此也是輕量化首要的目標,尤其是睡袋是個能用很久的東西,絕對值得第一個投資;而背包由于涉及其背負系統和容量問題,因此可以在其余物品逐步減量后再執行,輕量化是一個不斷思考與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嘗試才能找到最佳的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