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幾大件以外,戶外徒步還需要帶些零碎,選擇哪些、怎樣打包也是有些小竅門的。
戶外徒步需要帶的零碎不少,網上有各種大小不同的收納袋、洗漱包等賣,對于徒步來說都太大太重,最簡單、輕便、實用的是帶雙重鎖道的小號塑料密封袋,不僅防水,還能一眼就看清里面都裝了哪些物品。
裝各種零碎,大小最合適的塑封袋不過Ziploc的零食袋,16.5×8.2cm,每個大約2g。

Ziploc零食袋
不過,Ziploc的袋子在國內不好找,退而求其次,佳能(Glad)的隨身零食密封袋,13.3×13.3cm,每只約3g。

GLAD/佳能隨身零食密封袋
急救用品(FIRST AID KIT)
不要用網上那些十幾件的套裝急救包,第一用不上那么多零碎,第二包本身就很沉(我買的一個重30.4g),一個小號的透明塑封袋足夠了。
- 酒精片(Alcohal Pad)用于給器具消毒,根據線路長短、難易,帶6-10片就好。需要的話,酒精片還能給柴火助燃。
- 碘伏片(Povidone Iodine Pad)用于給創口消毒,也應該帶2-4片。
- 創可貼(Bandaid)是必備的,周末出行帶4-6片以防萬一。
- 抗菌軟膏(Antibiotic Ointment),如Neosporin(新霉素、多粘菌素和枯草桿菌抗生素)或Polysporin(針對對新霉素敏感人群),或是國產的莫匹羅星軟膏。
- 感冒藥如泰諾(Tylenol)、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腹瀉藥如枯草二聯菌或易蒙停(Imodium)。藥片不要從包裝板上取出來放在塑料小藥袋里,而用剪刀把包裝板剪斷就好。
- 3日以上的中、長線路,帶上至少一尺醫用膠帶(Leukotape P),治水泡比Moleskin更好,還可以替代創可貼。可以卷一些在一只筆或小空心管上,或者自制成創可貼。
- 帳篷、氣袋、背包等的修補工具,可以帶一小盒牙線,比普通的修補線要結實的多。也可以算是急救用品吧。
- 其他需要帶的藥,如過敏藥、暈車藥、蛇藥、高原反應藥等。
小貼士:找張標簽紙,寫上藥名和過期時間,貼在密封袋內壁上。
衛生用品(HYGIENE KIT)
衛生用品屬于消耗品了,雖然很多人把這些也算在基重里,但根據路線時間的長短,還是有些變化的。
- 洗手液(Hand sanitizer),大約每5-7天用一小瓶。
- 干紙巾,這個需要多少要看自己了。
- 濕紙巾,這個就沒法環保了,只好用單張包裝的。我自己按一天三餐用三張算。
- 手紙不要拿整卷,夠全程用就好。
- 女生要帶女生要帶的衛生用品。
- 小號垃圾袋。不僅用來裝垃圾,還有很多其他用途,裝臟衣服、擋雨、接露水等等。
- 一只小號的打火機以防萬一。
小貼士:長途路線,把當天需要的干紙巾和濕紙巾放在腰包里。當天需要的手紙單獨放在一個小號密封袋里,和便鏟一起放在背包外兜里,方便拿。多余的留在衛生用品袋里,放在背包里。
另外,AT(阿巴拉契亞步道)、PCT(太平洋山脊步道)或CDT(大陸分水嶺步道)之類超長的穿越線路,不是幾天甚至十幾天就能完成的,走一次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要給自己準備一把指甲鉗。

便攜指甲鉗
小貼士:把多余的鑰匙環去掉,將指甲鉗和衛生用品放在一個袋里。
維修用品(REPAIR KIT)
遠途徒步,針線也是必備,不僅可以用來修復撕裂的衣物、睡袋、乃至帳篷,還可以用于挑水泡,與普通的縫衣線相比,牙線的拉力要強得多,是老驢們常用的替代品,不僅可以清理牙縫,還能用來修補裝備,正符合了超輕徒步一物多用的原則。

牙線
管道膠帶是戶外人最常用的修補工具,帳篷、背包、衣服上的破洞、裂縫,開了口的鞋,以及傷口、水泡,甚至用來固定斷骨等等。我自己會在兩根登山杖上各纏一些,有備無患。

但是,普通膠帶不是萬能的,首先它不透氣,也缺少彈力,醫用膠帶更適合用來覆蓋傷口和水泡。其次,它的黏力在某些情況下未必足夠,禁不起步道上的各種折騰,這時候,就需要更強力的膠帶了。隆重介紹Gear Aid Tenacious Tape。

Gear Aid Tenacious Tape
除了透明的和反光的,Tenacious Tape補丁還有黑色、白色、黃色等多種顏色,長卷、長方、圓形等多種類型,甚至還有老鷹、鯊魚等多種圖案,但最重要的是,一是其黏力極強,在尼龍等化纖材料上不會輕易剝落;二是耐用性極好,禁得住持久的折疊、扭曲、拉伸之類折騰;三是有防水涂層,禁得住戶外雨打風吹。
洗漱用品(TOILETRIES)
再用一個小號的密封袋裝牙刷和牙膏。牙刷和牙膏都選輕量旅行裝的(牙膏要注意保證夠用),我們現在用的是從迪士尼酒店帶回來的拆卸牙刷。徒步牛人為了輕裝會把牙刷桿鋸斷,大概能減個3到5克。
女生盡量少帶化妝用品,減輕自己的負重,帶一小瓶中意的洗面乳之類就好。
電子用品(ELETRONICS)
充電寶大約每5000mAh一個檔,其中電量5000mAh、10000mAh和20000mAh最常見,驢友們應根據線路的長短和自己攜帶的電子產品提前規劃。
我一般會攜帶一根或兩根20cm的Micro-USB數據線和一個Micro-USB轉Lightning(或Type-C)轉換頭做充電線。目前,大多數的戶外電子產品仍舊使用電池或Micro-USB充電,而手機則使用Lightning(蘋果)或Type-C(安卓)。一根20cm的數據線加一個轉換頭不到10g(實際測量7.5g-8.5g),無論是在步道上放在腰包里還是在帳篷內放在睡墊旁,都比長線更輕巧方便。
有的老驢習慣聽著音樂獨自徒步,所以必備一副有線耳機(按照《無痕山林》的原則,噪音也是對戶外的污染)。我則更喜歡藍牙耳機,雖然需要充電,并且充滿電也只能堅持五六個小時,但我在步道上不聽音樂,只在扎營后用足夠了。藍牙耳機不纏線,也更舒適,而且可以同時把手機放在帳篷里充電,戴著耳機在帳篷四周轉。
野外露營頭燈必不可少。
雜物袋(STUFF SACK/STUFF BAG)
急救包應該收在背包外兜,而衛生、洗漱包僅在扎營后才會用到,我一般會將它們和睡眠衣物放在一起,壓在睡袋和睡墊上面,包在背包內膽(或作為背包內膽的大號垃圾袋)里。而電子產品較重,我會放在一個雜物袋里,和廚具包一起平行放在帳篷上面。
Zpacks Mini Stuff Sack,6.5x10x14cm,重3.4g,$10美刀。

Zpacks Mini雜物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