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六月到九月是毒蛇出沒最頻繁的時候,尤其是端午過后,更是百蟲滋生的時候。相信有不少驢友在爬山過程都有見過毒蛇,毒蛇咬傷是很多地區常見的野外動物襲擊事件的原因,其中絕大多數是四肢被咬傷,所以當野外活動時要到雜草叢生的地方,要萬分注意。只要能夠適當的處理, 毒蛇咬傷咬造成的事故,例如是截肢及死亡的風險就可以減至最低。

預防毒蛇咬傷 ,先要了解蛇的習性
蛇屬于爬蟲類動物,都是冷血的;因為是冷血動物,所以蛇的活動都要倚靠太陽。蛇的活動時間都集中在日出和日落之后的數個小時,中午最炎熱和午夜最冷的時間,基本上就不會怎樣活動。蛇基本上全都是肉食性的,只會主動捕食自己能吃下的獵物;所以對人這種大塊頭,是沒有興趣浪費寶貴的毒素,除非人侵入到其攻擊范圍內威脅它,才會招致攻擊。

所以我們有以下結論:
不要在蛇的捕獵場附近行動或扎營,如草叢、枯木、樹叢、樹根、石縫….等等。因為這些地方有最多小動物、如鼠、蜥蝪、雀鳥。
不要在蛇避暑或避寒的地方停留,如中午盡量避免去樹底、大石底、草叢等地方,而晚上蛇會躲在石頭縫隙中,因此如果夜行時要選擇在石上坐下休息,需要絕對小心。
許多毒蛇都是伏擊型捕食者,所以有非常好的保護色,如果要行走于草叢或枯葉的路線上,建議使用登山杖,先打草驚蛇,因為你看它不到,而它又伏著不動,到你能夠接觸時,往往就會被咬。
如真的狹路相逢,記緊不要騷擾它,只有小數毒蛇有強烈的入侵性。因此只要冷靜往后退,大多都可以化險為夷。
走山路,尤其是蛇出沒的季節,要穿高幫登山鞋保護足部免被毒牙貫穿,及寬松長褲,寬松長褲雖不能抵擋毒牙,卻能誤導攻擊位置,并且配備登山杖。
毒蛇咬傷 ,先要了解毒蛇種類
毒蛇主要有兩類,第一種是眼鏡蛇類,第二種蝮蛇類,另有其他如新蛇科比較罕見,毒素致命性也較低。而蛇毒也可以分為,血毒素、神經毒素及混合毒素。
蝰蛇科,三角頭,明顯的頭大頸小,蛇身粗短,毒牙粗長。攻擊能造成清晰明顯深入的傷口,大部份蝰蛇科皆帶有血毒素蛇毒,有些品種也含有神經毒素。以血毒素為主。著名的毒蛇為百花蛇及響尾蛇。

蝰蛇頭大身粗頸幼,是非常易辨認的。
眼鏡蛇科,三角頭,長身較細長,毒牙比較短,所有眼鏡蛇都帶有神經毒素,也有品種帶有血毒素,同時能造成傷口潰瘍。威嚇或攻擊時會把頸部皮摺擴張,不是每種皆有此特征,著名的有眼鏡王蛇。

眼鏡蛇會有把頸項皮摺壓扁,為一項獨有特征。
血毒素蛇毒,會造成傷口潰爛、凝血、急性腎衰竭、敗血性休克等等,獵物中毒逃跑后會加速被毒素分解,方便毒蛇消化。
神經毒素蛇毒,攻擊心臟、呼吸系統或傳導神經,引起功能失調,最終引致多種器官衰竭,能讓眼睛蛇科毒蛇快速制服獵物。
混合毒素,以上兩種毒的癥狀同時出現。
處理毒蛇咬傷,一般處理:

毒蛇咬傷口有清晰的兩個圓孔
1.辨認毒蛇品種:對致命性高的毒蛇,通常要使用抗毒血清。而一些毒蛇品種更是需要用專門的血清,如非洲黑曼巴蛇,沒有專門的血清的致死率可達100%;雖然醫生還可以從中毒的癥狀及傷口判斷,但總會要延誤點時間,所以最好能夠辨認毒蛇品種。不要犯險捕捉。
2.冷靜傷者,保持傷肢穩定:毒發時間由血液循環決定,因此傷者越是情急或有非必要活動會加快毒發時間,移除傷肢上的束縛物。
3.保持傷肢低于心臟。
4.消毒覆蓋傷口,盡速求援。
進階處理,如果不會有立時的醫療支援,就需要考慮進一步處理:
施行急救需要準確辨識蛇種,一般的眼鏡蛇是神經性毒素的,一般的蝰蛇都是血毒素的。而例如響尾蛇,即血毒素為主但同時帶有神經性毒素的;而眼鏡王蛇是混合型的。
a.神經性毒素,清理覆蓋傷口,并在傷口上方和心臟之間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但要留有空間讓血液循環,并在傷口上方注意毒素擴散速度,每10分鐘使用筆做記號。注意呼吸暢通。

出血性蛇毒在咬傷后,傷口會迅速腫脹。
b.血毒素,千萬不要加壓或綁緊傷肢,因出血性毒素,會使傷肢迅速脹大,綁緊傷者將引起血液不循環,并加速壞死。使其自然擺放及減少其活動。隨時留意傷肢有沒有壓迫或凝血阻塞。
c.如有蛇毒抽吸器,使用可減少留在體內的毒素量,進而降低致死劑量,不能100%清理毒素,但可以阻延病發及毒素對肢體的侵害。

國外有推出一些抽吸毒液的器材,在野外對延緩毒發很有幫助。
錯誤處理:
千萬不可用口吸出蛇毒。
千萬不要切開傷口放毒,尤其是應付血毒素型蛇毒,會使傷口進一步惡化。
不能飲用任何酒精類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