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ine Climbing、Alpinism或Mountaineering,指的都是登山,只是歐美之間不同的稱法,但和我們登山定義有點不同。
國外的登山通常是指登頂過程中會需要一些特別的技術。像我們一般戶外登山,是較偏向徒步登山(Hiking)的形式,通常不需要使用到任何攀登技術或器材,如攀巖繩、確保用具、冰鎬冰爪等。因此也有人會把歐美此種登山形式稱為技術攀登來做區分。
歐美的高山和國內有的地方不太一樣,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或是美國太平洋西北的山脈的高山。通常在森林線之上就只剩下石頭與雪,有些地方甚至連夏天也是積雪的。要繼續攀登到山頂,在途中會遇到冰雪巖混合的多變地形。在基本的體力、戶外徒步登山的知識和技術外,還必須具備一些更專門的技術與知識才能幫助你安全的攀登高山。技術攀登需要綜合各種不同的攀登形式,基本攀巖技巧、雪地攀登、冰壁攀登、多繩距傳統攀登等,簡單講就是對一個登山者能力的綜合考驗。

看不懂就直接看圖,這就叫Alpine climbing

這就叫 Alpine climbing
除了攀巖外,一般人大概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其他兩個類別。事實上,戶外登山的途中如果需要攀爬甚至要用到繩索做保護,也可以算是一種簡單形式的登山。
海外攀登門檻很高?
以前對海外攀登不了解,一直覺得海外攀登的門檻很高,似乎沒有個一兩萬存款是不可能的。想像中的海外攀登就是那種,在冰天雪地中露營好幾周、有背夫幫忙背帳篷、架固定繩,然后似乎一定非要刻苦銘心,才符合海外遠征的定義。這種多數人印象中的攀登方式,一般稱為喜瑪拉雅式攀登。
這幾年實際去過美國、歐洲,爬過幾座世界知名大山例如:勃朗峰峰(Mont Blanc)、馬特洪(Matterhorn)、雷尼爾山(Rainier)、迪納莉峰(Denali),漸漸發現原來出國爬山其實也沒那么困難。像技術攀登這種短天數、完全的靠自己背負所有裝備、以最輕最快為原則,只攜帶最低限度的裝備與食物,不依靠他人架設確保裝置,一般也稱為阿爾卑斯式攀登。以挑戰困難路線為目標,而不是以山的高度為最大目標的攀登方式,也是深深吸引我們的原因。

中間那坨就是霞慕尼啦!然后纜車可以直接坐到右邊最頂上面有個尖塔那
戶外活動愛好者的天堂
在一部攀巖電影Vertical Frontier中提到,世界攀登(climbing)歷史上有三個重要的發展基地,珠峰大本營,不用多說就是高海拔喜馬拉雅式攀登的大本營,優勝美地的Camp 4為世界攀巖者的大本營,霞慕尼則為技術攀登、阿爾卑斯式攀登的基地營。
現代登山運動的起源就在法國霞慕尼勃朗峰。從兩百多年前第一次有人爬上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勃朗峰后,歐洲就興起了一陣登山風潮,早期的登山通常是為了調查研究的目的而登山,到了后期慢慢演變到純粹為了登山而登山。
從車子一開進霞慕尼山谷后,就沒有停止過驚訝,戶外活動之興盛讓人完全無法想像,是個會讓戶外愛好者流連忘返的地方。無時無刻只要天氣好,就會有人在從事各種你想像得到的戶外活動,飛行傘、徒步者、攀巖者、登山者、越野車和越野跑者等等。各式各樣背著不同裝備的戶外者、光鮮亮麗的觀光客與簡樸的傳統小鎮,形成強烈對比卻又莫名和諧的景象。
在山谷里有許多登山纜車,輕易的就能到達各山區,只要花個小錢,就能坐著纜車輕松從高度1000米的鎮上,瞬間到達位在3842米的纜車站。走出纜車站就是終年冰雪的高山,可以雪攀、冰攀甚至是滑雪!不想花錢也能選擇走路、騎單車或跑步上山。
對戶外愛好者來說,這里完完全全就是天堂!

換個角度從鎮上看看離山區有多近,夏天有多少雪!

下纜車站走沒多久路邊就可以冰攀!
馬特洪峰攀登
策馬特這個小城鎮,大部分去過瑞士旅游的人應該都去過,這里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尤其是那座聳立的馬特洪峰,在鎮上不論何時抬頭都能看到他那驚人的氣勢。
而策馬特禁止所有公務外的燃油車輛通行,只有電動車能在鎮上行駛,以維持環境與安全。因此只能將車停在山下小鎮T?sch,換搭登山小火車或當地的接駁車,從還沒踏進策馬特開始,就發現瑞士人是用多么認真的態度在推行永續觀光。
策馬特和霞慕尼類似,都是以戶外活動著名的小鎮。比較不同的是,這裡連夏天都可以在路上看到一堆打扮時髦,不分大人小孩或觀光客,手上拿著滑雪板、雪鞋,準備要坐纜車到高山上的夏季滑雪場滑雪的人們。歐洲不只戶外活動環境令人羨慕,戶外活動的風氣之興盛才是最讓人嫉妒的。

瑞士跟法國一樣令人莫名生氣!
因為早聽說了瑞士的高物價,為了節省旅費,我們原本不打算在策馬特停留。預計直接上到馬特洪峰傳統路起攀點的 Hornlihutte,住在無人管理的冬季山屋,隔天一天來回攀登馬特洪峰傳統路線。結果人算不如天算,纜車因風太強停駛,不得不留在鎮上過一夜,但也因此有時間在鎮上當觀光客。策馬特是個超舒適的小山城,除了太貴以外沒有什么好抱怨的。
隔天天氣還是不太好,但因為行程只到山屋就變得很愜意,一路漫步到山屋。中午過后天氣轉好,趁著日落前先去探了一段路徑,希望明日一早摸黑攻頂時能順利,我們預計清晨4點就起床,為了能夠趕在天黑前下山。山屋到馬特洪山頂垂直落差有1200米,難度才AD,結果還是花了我們近16小時才回來,晚上九點才回到山屋。整個路線走起來,大約就是跟下品田斷崖感覺很像,只是放大了數十倍,而且許多路段可能需要穿著冰爪使用冰鎬攀爬。
這次來歐洲,有好幾次都爬到天黑,甚至還有一次是在冰河中急迫露宿。以前不太能體會為什么登山圣經都說:登頂只是完成登山行程的一半,安全下山才是最困難的事。那為何大多的登山意外都發生在下山時?登頂后注意力很容易就松懈、體力透支到底注意力降低、天氣突然轉變等。
第一天在往山屋的途中,有遇到一隊瑞士家庭,爸媽帶著一位才7歲的小孩,被媽媽用一條繩子綁住,而往山屋的路徑后半段全是積雪,甚至還有一些硬冰。途中休息時互相閑聊,看到小孩抱怨著很累,我們不免有些擔心,但媽媽反而是驕傲的告訴我們他其實很有經驗,已經徒步過好多雪地的路徑了,只是有時候會耍賴不想走,需要在休息時給他鼓勵。果然在吃過東西后小孩又恢復活力,繼續被牽著往山屋前進。
這一幕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這段路說實話,跟攀爬積雪期的雪山相比,難度差不了多少,甚至我覺得還困難一些。我們與先進國家對戶外活動的思維差異太大了,戶外活動當然會有風險,但你應該去教導小孩如何面對風險、控制風險,而不是一味的用禁止來防止風險的發生。

被綁著拖上馬特洪起攀點山屋的小孩
高山發生意外就禁止入山、封閉,在短時間內看來可能很有效,但長期來說,只是塑造出更多對風險無知的大眾。只要想想身邊有多少朋友是從小就一直被長輩告知水很危險的,你越被禁止就越不可能去了解水域活動,也因此分不清安全與危險的界線在哪。直到有一天和朋友去海邊玩,可能就不小心溺水了。
你今天是自己清楚的知道為什么能在這里游泳,為什么在那里卻不能的原因,你發生危險的機率就越低。做決定的應該是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告訴你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行做。
獨攀勃朗峰
在結束了一個半月多的攀登旅程之后,其他繩伴們紛紛有事提早回國,只剩我一人怎么辦?想了又想,雖然這種某某最高峰的傳統路線通常很無聊,但都來到阿爾卑斯山脈了,去爬個勃朗峰朝圣也好,且說實話也只有這種簡單的路線敢自己獨攀。
然后實際攀登過程也真得很無聊,就是在冰雪地上走走走,不需要什么攀登技術就登頂了,值得一提的反而是過程的感想。

勃朗峰的傳統路線超無聊,我一路幾乎冰鎬都掛在腰上只有3個小坡有拿出來用吧,然后就走完了.....
大約在九月之后就進入淡季,通往勃朗峰起攀點的纜車與登山火車都會停駛,因此需要從山下多爬1400多米。這次十月底才來,已經離登山旺季更久了,本來以為應該人會更少,結果整個行程來來去去也只遇到將近十人左右。原來大家都跟我一樣,早在鎮上下雨的那三天,就持續在關注氣象預報,期待著雨停之后的連續大晴天趁機上山,因為通常下過大雪后的連續晴天會讓冰雪況凍結成最適合攀登的情況。
也許有人會很好奇法國登山沒有什么管制措施嗎?是的,完全沒有任何管制。坐纜車,當然也可以用走路的,到雪線之上就可以開始冰雪攀登或訓練了。山上有高級的山屋提供如民宿一般的住宿、伙食品質,因此大部分的歐洲人都是背個小背包就上山了。沒有預約到山屋,或是像我們這種窮苦的背包登山客,也可以選擇露宿或扎營,只是就要背負著所有的露營裝備與食物。
因為對于登山完全沒有任何限制,你可以隨時根據最新的天氣狀況,來做行程上的調整與準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某天在山上遇到一位住在巴黎的法國人,他說只要有空,他幾乎每兩三個周末就會霞慕尼攀登,坐纜車上山在山屋住一晚,隔天攀爬完再坐纜車下山回家。

法國對于登山活動沒有任何管制,像這條經典攀登路線最后是爬回到纜車站,沒有人覺得這是什么危險或不妥的行為。
如果與被稱為瑞士攀登機器的Ueli Steck相比,更是難以想像。他可以早上才坐飛機回瑞士,中午看天氣很好,下午就去爬了一趟艾格峰北壁,根本把艾格峰當做后花園一樣,一年的攀登量可能差了一百倍以上吧!
國內整體的登山技術來講,不管是訓練的質或量都是遠遠不及的,這次來歐洲攀登最大的收獲,大概就是徹底了解到自己的攀登能力與國外的差異有多巨大。

與歐洲登山家巨大的實力落差
現實總是殘酷的,兩個月的行程結束,只深切覺得自己可能連跟歐洲一般攀登者的水準,都還有一大段落差存在。造成這巨大差異的主因,大概還是要回到戶外環境自由度上吧。
幾個親身經驗:在爬完勃朗峰下山途中,遠遠就看到兩個人在前方小坡上,走了十分鐘上到了小坡,他們還在那不知干嘛,本來以為是有什么狀況。結果其中一個人拉出了一頂飛行傘,之后一陣順風吹來,他就從旁邊的雪坡跳下了。或是攀爬另一座山峰時,遇到幾個當地人,登頂后就從遠方的山坡滑雪下來,這中間是冰河裂隙、斷崖、裸巖地形,嗯。
又或是在南針鋒纜車站上,特地挖了一個雪洞給登山客及滑雪客出入到冰河上。在這完全沒有任何檢查哨或關卡,只有簡單一個牌子寫著危險,出去后就離開纜車站范圍,你必須有專業能力才行。在山頂纜車站最高的觀景臺上,你正高興的和遠方的大喬拉斯拍照打卡,結果旁邊就有一個人穿著飛鼠裝,跨越欄桿像自殺一般自由落體的跳下將近三千米深的山谷.....

你要跳飛行傘下山也可以,對!他要去送死是他家的事到底關你還是我屁事?

纜車站特別挖了一個洞給登山客與滑雪客出入,觀光客想出去送死也是可以,沒人會管你。
嗯,這就是法國,對于戶外活動幾乎沒有任何的管制。
如何穿著厚重的登山鞋攀巖或是使用冰爪冰鎬攀巖,這和平常穿攀巖鞋的感覺完全不同,會覺得手腳點都很不牢靠。如何讓繩隊系統操作更有效率,隨便都是五六百甚至一千米以上的路線高度,速度就等于安全。如何在無確保下快速通過暴露又危險的簡單冰雪巖地形,如何增加心臟的強度,在陡峭的地形無確保下攀。如何訓練小腿與全身的肌耐力,因為一條路線可能光走到起攀點的距離與高度,就超過在在國內爬一天爬山的量了,然后,真正的技術攀登路線才正要開始……

技術攀登最危險的就是落石或落冰,據說要被打過才能成為大大

霞慕尼就是個看照片就會讓人莫名生氣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