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喬戈里峰K2徒步路線的難度,你覺得我的能力能否走完?

分類:徒步 |熱度:5816 ℃

K2BC trek(喬戈里峰大本營徒步路線)難度高嗎?你覺得我的能力能否走完?

如果要我回答這個問題,我的簡答通常是「不好意思,我沒有辦法回答你這個問題,不過...」

巴基斯坦喬戈里峰K2徒步路線的難度,你覺得我的能力能否走完?

巴基斯坦-喬戈里峰大本營(K2BC)

簡單來說,每一個人能力、經驗、技能、適應能力和心理素質都不同,其實真的很難綜合評估。有時候就連向導領隊認識你幾天了,都不一定能夠精確評估你的能力,要我如何用簡短的一段對話就分析出來呢?

如果你說走個郊游路線,不用扎營,補給設施良好,隨時可以折返撤退的郊山,或許我們可以用很粗糙的標準來評估(像是你有沒有嚴重心血管疾病、過去是否有動過重大手術之類的),反正大不了就是放棄折返。但對于一個要在沒有商店補給、日夜溫差可以超過30度、可能滑倒墜入冰河、可能缺氧高山癥發又沒有完備撤退機制的荒郊野外待上半個月以上,你覺得別人能提供你的分析有多少?

當然,用比較科學的方法,我們還是有一些參數可以將整段過程「量化」或者說是「數據化」來分析比較,像是每天行走的距離、所在的海拔高度、凈上升與累計上升的幅度、坡度、溫度等等...

K2BC喬戈里峰大本營的難度到底如何?

跟人比較

如果要分析K2BC trek喬戈里峰大本營徒步路線的難度,我應該要派另外一個跟你一樣的人去走完全程,然后回來分析感受,再告訴你這個結果,應該是最具有說服力的。但想也知道這不可能,退而求其次,找一個跟你類似的人來比較。如果你剛好跟我一樣是一位「年輕男性」、剛好有一樣或類似的登山徒步經歷、也在出發之前有先在六七千米的海拔高度適應一陣子,那么我的感受應該非常值得你參考。

我必須澄清的是:根據我的經驗,大部分的公司旅行社,并不會針對你的能力去評斷你是否適合走這條路線。畢竟他們都是想賺錢的,真正會在意你風險的公司寥寥無幾。千萬不要有一種「錢付了、行程安排好了,去就對了」的想法,如果能力不及,輕則走得痛苦不愉快,重則受傷發生危險。謹記「做最足的準備功課,對自己負責,不要期待有人會替你負責」。

跟路線比較

然而,「對照組」不是只有「人」來比較才可以。其實要跟人比較是最困難的,因為人跟人之間的差異太大。對于我而言,我覺得更好的分析方式是「與路線比較」。如果有一條路線是很多人走過的、非常熱門的路線,那么拿這條路線跟K2BC來比較,應該蠻能讓人評估難度的。這個方法更好,因為如果你剛好也有走過這條路線,對走這條路線的感覺應該很深刻。那么我用各個層面來做比較這條路線與K2BC,更能讓你「自己感受」差異。

這條「對照組」路線最好找有差異,但不能差太大的路線來比較。舉例來說,你要我拿攀登阿空加瓜來跟K2BC徒步比較就顯得非常不適合。雖然都是一種走路,但無論是高度、溫度、策略、步伐、裝備和風險,這兩條路線差異都太大而無法比較。對我而言,拿珠峰大本營環線(EBC環線)和K2BC Trek是很好的比較。我同時走過K2BC Trek和EBC環線(珠峰大本營環線),而且走的時間點只相差幾個月。兩者個平均海拔高度、地形和我個人整體自覺難度都頗為類似,再加上EBC對過人來說算是一條相當熱門的徒步路線,許多人都有走過的經驗,所以個人認為兩者來做比較相當適合。

巴基斯坦喬戈里峰K2徒步路線的難度,你覺得我的能力能否走完?

K2BC是我這次去巴基斯坦實際上走的路線,基本上是直上下K2BC,有繞去加爾舒布魯木大本營(Gasherbrum base camp),但沒有翻過Gondogoro La啞口,原路折返回Askole,路程距離沒有包含接下來去南加帕爾巴特峰大本營(Nanga Parbat base camp)的徒步部分。至于EBC環線的部分,我是順時針走,先前往Gokyo,再翻過Cho la pass,上了EBC以后從丁波切(Dinboche)下山。幾個像是Gokyo Ri(5355m)和卡拉帕塔(5655m)等山頭都有上去。然而,雖然我有去攀登島峰(Island peak),但上表沒有算入繞去島峰的路程(畢竟島峰的性質和徒步不太一樣)。

可以看得出來:K2BC trek的距離明顯較長,但高度差反而比EBC環線小。事實上在徒步過程中的感受也類似。K2BC trek每天走得距離都蠻長的,但沒有像EBC一樣一直在上升下降的感覺。從「高度適應」到「設施補給」這幾欄,我用星號來做比較。但請注意:這個星星數量只適用于K2BC和EBC兩者主觀的「比較」,實際上的難度還是以個人感受為主。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走過EBC環線,那么那個星星有幾顆對你而言并沒有參考價值。

跟行程比較

我覺得這點比「與路線比較」更重要,但很多人沒有體會到這一點。我喜歡用EBC的例子來說,因為網上跟朋友群的參考資料很多,然而,對EBC的評價從輕松愜意可以修身養性到「難磨練足以做為人生啟發都有。這除了個人能力差異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行程差異。除了我走的EBC環線之外,更多人其實是走EBC直上直下原路折返的路線(沒有繞去Gokyo)。除了總距離不一樣以外,上升的速度也不同,所以適應的情況也會有差異(這其實就是我前面有提到的細節差異)。不過,有人16天走完環線又上了島峰,有人花了一個月直上直下慢慢走。這兩者的體力消耗跟高度適應是有極大的差異。有過高原反應的人就知道,在身體無法適應缺氧的情況之下,休息不動都有可能很痛苦了,走完平常一天能輕松走的距離都幾乎要了他的命。在高海拔的地方,哪怕是有一整天的休息日,或是把一天走的路程拆成兩三天,對于體力上的負擔差異都很大。

不要小看這點,因為某些因素,我們幾乎是用最少的天數走完K2BC trek的。我跟我朋友兩個人,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度,一天走了33公里,接著連續三天都走超過20公里,那四天加起來就走了超過100公里。然而,有一對西班牙的夫妻,他們整趟徒步安排了整整30天(而且還牽了一頭羊上山當食物)。雖然走的路線一樣,但我們的體驗有可能相同嗎?

巴基斯坦喬戈里峰K2徒步路線的難度,你覺得我的能力能否走完?

西班牙夫婦與他們的糧食

巴基斯坦喬戈里峰K2徒步路線的難度,你覺得我的能力能否走完?

往加爾舒布魯木大本營(Gasherbrum BC)的途中雖然景色極佳,但這天可是走了33公里

跟自己比較

這個沒有什么科學根據,純粹是個人經驗的分享。我習慣在任何戶外活動紀錄自己走的軌跡,包含距離、高度、上升高度和時間等等。從這些參數還可以估計坡度和自己的速度,最后做出屬于自己的database(資料庫)。這大概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做出來的,需要長時間、在不同地形、不同氣候和不同高度累積出來的經驗,進而推算出接下來要走的行程規劃。我相信登山徒步老手應該都有屬于自己的資料庫,只不過我自己登山徒步的年資尚淺,所以靠密集的計算來快速歸納出自己的能力。

或許可以試試看:自己在平地一個小時可以走幾公里,階梯路段可以走幾公里,自己的體力能走幾小時或幾公里。進而感受在不同坡度能走的速度、在不同海拔高度能走的速度,然后比較輕裝和重裝所能走的速度。用高度、坡度、長度和負重量和時間做交叉比較,漸漸就能夠推估自己能夠勝任什么樣的路線。當然,每條路線都還是有地形的差異,這算是比較進階的估算(本人仍在學習中)。

所以,每當我規劃要去走某條路線或是爬某座山時,我通常會設法取得路線的數據(長度、坡度、上升量、地形還有前人所花費的時間),然后套上自己的資料庫,估計出自己的行程,出發前(或是路途中)再取得天氣的資訊,讓自己更能掌控一切。我相信,「自己過去的經驗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因為這個「對照組」是自己,也就是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找得到的那個「與你一模一樣的人」。為了讓這個估計更精準,不妨從現在開始,建立起自己的database吧!

巴基斯坦喬戈里峰K2徒步路線的難度,你覺得我的能力能否走完?

我在K2BC trek所記錄的數據

能夠估算自己的能力,在行程有改變,或是想要合併行程的時候特別有用。前面有提到,在K2BC trek的第11天,我們一日往返海拔5000米的加爾舒布魯木峰大本營(Gasherbrum base camp),這天走了33公里。這個部分本來應該要花2到3天的時間走會比較舒服,但因為某些因素,我們必須要一日來回,要摸黑出發,不然就只能放棄這個行程。當向導告知我這個信息的時候,我沒時間跟他生氣爭吵。反而,我開始在心里面計算,從我們扎營的Concordia營地(4585m,當時已經測量到),到目的地加爾舒布魯木峰大本營(看地圖等高線約莫五千公尺多一些),單程估計有至少有15公里,保守估計18公里。根據向導的信息,地形以有砂石覆蓋的冰河為主。用過去自己在這個高度、這種地形、輕裝上路的速度區間來估計,大概需要幾個小時、最晚幾點得出發、走到幾公里或是幾點必須折返等等,最后算出來是可行的,才決定出發。雖然我們在日出之前就離營,但最后至少也在天完全黑掉之前返回Concordia營地,這個把握度是有掌握到的,而且結果和估計相去不遠。所謂「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從各個實際的數據和經驗來分析自己,勝過無數人替你分析。

巴基斯坦喬戈里峰K2徒步路線的難度,你覺得我的能力能否走完?

在加爾舒布魯木大本營遙望加爾舒布魯木I峰

結論:

為了自己的登山徒步,不管是K2BC、EBC,或是其他路線,我們是否應該要考慮更多的細節呢?

所以,我不輕易跟來問我的人說簡單或是困難。不管是聽分享會,還是跟別人交流時,千萬不要一下就下「他可以,那我應該可以」這種結論。因為不是我不好,而是我還沒準備好。真正準備好的是我已經了解內容,也比較過細節的部份,這才是對自己負責。

做任何事情不是沒有風險,只是程度的差別,我們只要盡量做足功課,盡量降低風險,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方式。其實不管去走去爬什么地方,我從來都沒有十足的把握。就算我掌控我能掌控的部分,還是有很多變數和意外,每次下山,懷念美景的同時,最開心的總是安全下山還有下次上山的機會,共勉之。

聲明: 買戶外 定位于為廣大戶外愛好者提供精心挑選促銷戶外裝備以及促銷信息。驢友從戶外裝備的品牌,價格進行篩選決策,為你節省出寶貴的時間。 買戶外為你推薦最好的戶外裝備品牌、戶外用品品牌,告訴戶外用品哪個牌子好,是你選擇戶外用品品牌的最佳參考戶外網站。 玩戶外,上買戶外! 本網站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網站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意味著認同其觀點或真實性。由于受條件限制,如有未能與作者本人取得聯系,或作者不同意該內容在本網站公布,或發現有錯誤之處,請與本網站聯系 (本網站電子郵箱為help@maihuwai.com),我們將尊重作者的意愿,及時予以更正;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原作者取得聯系。 點此投稿

0條評論

Hi,您需要填寫昵稱和郵箱!
姓名 (必填)
郵箱 (必填)
網站

暫時木有評論